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諸葛亮的卓越與平凡

諸葛亮的卓越與平凡

凡看小說演義類,開始都有些讓人希翼的憧憬,一切的一切都在萌芽之中,各路英雄豪傑在風雲際會之間,一切皆有可能。然後他們形成各自的堡壘,或者義薄雲天,或者視死如歸,或者賣主求榮,或者認賊作父,然後計謀疊出,在縱橫捭闔間施展各自的人生魅力。但英雄也終有完結之時,英雄之死大都是悲情式的,都帶有遺憾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英雄故後,千古功過,卻待後人評定……

《三國演義》就這麼真真假假地演義出了許多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

譬如諸葛亮,他幾乎就是中國智慧人物的化身,是千百年來中國老百姓津津樂道的人物。

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未走出茅廬諸葛亮,已為自己和他人謀劃好了今後的行程「先取荊州,後取益州,而成鼎足之勢」。這是一個躊躇滿志的諸葛亮,恰逢遇到了一個已屆中年而壯志未酬的落難英雄,半生戎馬生涯而尚無立身之地的他,正覺前途渺茫之際,忽聞得諸葛孔明的一番言語,不由得眼前一亮,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從此劉備有了方向,有了他們幾十年的君臣合作。

至此,劉備的事業也有了蒸蒸日上的趨勢,而小說中諸葛亮個人魅力也由此展開,舌戰群儒、草船借箭、赤壁鏖戰、七擒孟獲、空城計,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羽扇綸巾間,檣櫓灰飛煙滅……

在小說中,諸葛孔明幾可與神人同等視之,但小說畢竟是小說,有許多後來人就對空城計、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等諸多描寫的真實性提出質疑。但要了解真實情況的諸葛亮,不妨參詳一下陳壽著的《三國志》,陳壽畢竟幾乎與諸葛亮為同一時代的人,他本人就在蜀國為官,後從晉編撰史書。蜀國亡時30多歲,因此,陳壽如果忠於歷史的話,其所編撰的史書,無疑是最接近歷史本來面目的了。

不過,任何人都有些局限性,當一個歷史人物,無論他是多麼優秀,但總也很難完全打滿分,諸葛孔明亦不例外。陳壽對諸葛亮的評論是「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列。」雖然如此,但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還是不能抹殺的,當時,蜀國與魏國相比較,人才、國力、版圖並沒有特別的優勢,即使如此,諸葛亮尚敢主動用兵,不僅殺死了魏將王雙,還佔領了武都、陰平二郡。後又射殺了著名的魏將張郃。在諸葛亮過世後,司馬懿曾去巡視蜀軍原來營所,所到之地大發感慨,曰:「此乃天下奇才也!」。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一旦動兵,必然勞民傷財,六出祁山,無功而返。對此,後人多有微議。且不論六出祁山戰略上的對或錯,但魏國的國力、人才都並不遜於蜀國前提下,蜀國竟敢主動對魏國用兵,對此如果沒有絕對制勝的把握,而去貿然出兵,似乎不符合諸葛孔明的智慧?!況且魏國又豈是倉促間就能倒下的?即便是縱深攻入敵國,蜀國能否長期有效佔領也還是個不小問題。尚若雙方勢均力敵,想快速取勝,就必須冒險,運用「奇計」,但諸葛孔明卻又偏偏不肯使用魏延出兵子午谷的「奇謀」。或許他覺得出兵子午谷,即使是勝利了,該奇兵也無法與主力配合,或者無法全身而退!?那就說明國家無此實力,既然是國家無此實力,為何又要屢屢用兵?此等無法解釋的種種矛盾,也只有從陳壽在《三國志》里對諸葛亮的描寫去尋找答案:「當此之時,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蕩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按諸葛亮的夙願是,擴張要能象龍虎般的囊括雄視天下,退後也至少要有能力跨越邊境進攻,使天下震蕩不安。又認為自己之後,蜀國就沒有人能踏進中原或與魏國相抗衡的人了,因此他不斷的用兵,以顯示其武力。尚若如《三國志》所言,諸葛亮反倒有些窮兵黷武的意味了。

由於小說傳說等對於諸葛亮的過分渲染,反而激起後人對他更多的質疑。譬如就有不少人將關羽失去荊州也算到諸葛亮用人不當上面去,其實,這很難歸咎於諸葛亮用人不當所致。關羽不僅是諸葛亮之前就入主劉備集團,而且也可以說是集團創始人之一,是集團的核心人物,諸葛亮未必就能夠調動得了,或者劉備要調度他都得用商榷的口氣。據《三國志》對關羽性格描述「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當關羽受封后,聞得馬超要來歸降,特地寫信問諸葛亮,馬超「人才可誰比類」,諸葛亮回信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諸葛亮深知項羽「驕於士大夫」的性格特徵,固回信「加蜜」讓關羽十分受用。關羽看到回信,果然非常高興,示信給賓客看。可見,諸葛亮有時是要遷就關羽的。

縱觀諸葛亮一生,可分為遇先主劉備,後再輔助劉禪兩部分。在《三國演義》中,作者羅貫中為諸葛亮的出場,作了許多的懸念、伏筆與渲染。先以劉備逃難初遇水鏡先生第一次提到有關諸葛亮的名號時「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而當劉備正要深問時,水鏡先生卻道天色已晚,明日再談,使得劉備寢不成寐……,這些都是為劉備三顧茅廬來鋪墊的,歷史證明了劉備三顧茅廬是正確的,英明的!一代梟雄遇到了一代人傑,心靈的默契,知遇之恩,盡在不言中……,或許他們都明白這是千載難逢的歷史會晤,寶劍遇到了最適合的劍鞘;好馬好鞍遇到了該乘此馬的真正英雄,於是他們都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定位,這就叫合作,真正的君臣間地精誠合作,如果沒有諸葛亮是否能夠成就劉備的霸基鼎力,不好說,但沒有劉備,能不能成就世人皆知的諸葛孔明,也不好說。但事實證明,他們的合作,是非常的成功!在看小說中總有一種印象,當諸葛孔明初遇到劉備,或劉備在世之時,諸葛亮形象是自信的,風流瀟洒的,運籌帷幄的,飽滿的,劉備死後,輔佐劉禪的諸葛亮卻是滄桑的,謹小慎微的,鞠躬盡瘁的,凋零的。是的,一代雄主劉備走了,諸葛亮失去了一個世上最了解他的朋友,兄長,君主,他感到自己的孤獨與勢單力薄。或許,諸葛亮的卓越才能,要有個欣賞他的人,才能事半功倍的表現出來。就像一個非常優秀的狼犬(對不起,這樣形容一個大家愛戴的人物確為不恭),遇到一個非常愛護珍重它的主人,它也非常願意為主人效力,每當狩獵時,狼犬都躍躍欲試,配合主人,滿載而歸。一天,主人死了,一個最欣賞它,懂它的人死了,狼犬非常傷心懷念。後來換了主人的兒子為主人,狼犬同樣很忠心,但可能已經沒有先前狩獵時的欣悅與快感,甚至變得有些平凡。

其實,每個人才能不盡相同,這是人所共知的。有個人風格不同,有長期工作性質有關,亦有個性使然。譬如,周恩來總理就曾經說過,我不是帥才,歸其原因,他是個嚴謹的人,大事小事皆「舉輕若重」。而毛,作為一個最高統帥,天大的事,在他手頭似乎也「舉重若輕」。又如,當韓信被劉邦所抓,劉邦問自己能帶領多少士兵時,韓信回答:最多十萬,而問及韓信本人能帶多少兵馬時,韓信道:多多益善。又問,既然如此,你又為什麼被我所擒呢,韓信道:你不善於帶兵,卻善於御將。劉邦作為最高統帥王者風範尚佳,帶兵則不然。韓信領兵打仗厲害,但為王為帥,或許卻成不了氣候。人固有自知之明,相互幫扶或能各得其所,姜尚附於文王,管仲附於齊恆公,皆在此例。姜尚遇到文王之前,可謂是人生飄零,屠牛賣肉,行蹇多磨。管仲遇逢齊恆公前,亦曾販夫走卒,幸得鮑叔牙之舉薦……

卓越與平凡,不僅要有能力,也得有際遇。某友,四十歲前,大概亦如姜太公般的行蹇多磨,旁人多視之平庸弱懦。豈料後來,他遇到某工廠技術員,技術員嗟嘆老闆無大氣象,正愁跟下去沒什麼前途,而此技術員正值壯年,豈肯與草木同朽?於是,二人一拍即合,恰好技術員革新能力強,此友人生經歷豐富,各有所長,互為依賴,數年下來,竟然超出許多同行廠家。此時的他們,外人看來,名車別墅,為成功人士,為卓越人士,殊不知他們的卓越與成功,卻來自互補的合作。

文章隨筆|易學論道|吉祥文化|功夫思想|書畫自娛

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塗門街關岳廟對面講武巷靈慈街178號易風堂

易理國學 求緣問道

把老師放到通訊錄,即可關注實時動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許易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新的一年 做個廣告吧!
漫談計劃人口

TAG:許易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