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我的修道經驗:能量的「消耗」與「轉換」

我的修道經驗:能量的「消耗」與「轉換」

按:本文所述,皆為幾十年親身實踐、親身驗證、親身觀察的客觀記錄。無理論假設、無邏輯推理、無照搬經典。個人經驗,僅供參考。

(回答幾個關於「能量」的問題。)關於能量的「消耗」、流動與轉換的經驗,從本人的早期練功經歷中(79年-89年),舉案例說明。

A、案例1:行醫

發功治病----我前期走過四個階段的路(四種方法):

1、第一階段----使用自己的元炁:每天養元炁,發功時消耗自己的元炁,每天要不停再生、補償。每天數量有限。(----當時不知如何天人合一。)

2、第二階段----采外炁轉換使用:每天采外炁,存在體內,發功時消耗之,用完後練功再采。每次數量有限。(----一種間接的天人合一方法。)

3、第三階段----建立炁的實時通道(能量的實時流動與轉換):發功時,如用手,則用意念觀想一個能量通道,橫穿手的前後,把天地作為炁的海洋,把手上的通道作為水龍頭,把意念作為開關。

開,則大量流入病人體內;關,則停止流動。炁通過通道時,觀想炁會被手轉換成能治療那種疾病的特殊能量。(----一種直接的天人合一方法。)

第三個階段是當時(八十年代中期)經過多年的對天人合一的學習和深思,才明白過來的,並加以反覆的實驗驗證。

天人合一狀態時,能量可以取之不絕。能量實時流動與轉換,而不是「消耗」。

第三種方法(第三階段)的早期案例:

a)第一次使用第三種方法的時候,是在北京的一個冬天,一位晚期肺癌患者的家裡,室內也有零下幾度。發功五分鐘後,能量強的渾身發熱,不得不脫掉羽絨服,只穿一件背心。

又過了五分鐘後,患者(身體虛弱的老太太)也開始熱得脫衣服,只穿一件襯衣和薄背心。

b)此次試驗驗證了新方法對能量控制的有效性。而且我當時還處於辟穀階段,需要雙重能量實時供應自己與對方,因此更加驗證了其有效性。此後便穩定採用這個方法。

c)時間長了以後,還發現此方法比以前的方法治病效果也更好,因為能量不僅用之不絕,而且更比以前純正,同時還解決了自身元炁因素對患者產生影響的難題(與不同人之間輸血會產生異型抗體現象相似,不同人之間發炁也有類似現象,雖然比較少見,但也曾經是個難題)。

從以上經驗,後來又進化出第四種方法:

4、第四階段----通道與病灶"合一":發功時,如用手,則用意念觀想手與病灶"合為一體",這樣,手的能量通道=病灶的能量通道。

發功時,觀想此能量通道在病灶處實時"轉換病態細胞的能量形式"(分子原子分解-->回歸最基本微粒子"能量子"-->重組原子分子),使其回歸到正常細胞。

此時,用能量流動的強度來控制轉換的強度。(前期用真手去做合一實驗,後期用"意念手"去做合一實驗。)

通過多個臨床案例比較,第四種方法的治病效果比第三種又更好一些。

(真手只能接觸性治療,意念手可以非接觸性治療,熟練後可以遠程治療。----當時還沒學會靈體手術和驅靈奪舍等方法。)

B、案例2:辟穀

辟穀時,建立炁的實時轉換系統和通道,通向中脈和每個細胞核,作為"能量源"。同上:天人合一狀態時,能量可以取之不絕。可以正常生活、工作、旅行、泡妞等。

1、試驗要點

a) 只有達到「正常生活」----不比別人的生活內容少,才能證明自己是初步的天人合一狀態,能量正常供應或轉換。

b) 如果什麼都戒掉了,只是維持一個基本生存,不能「正常生活」,則證明離天人合一狀態尚遠。

c) 如果比一般人的生活內容更豐富,則更能證明天人合一的狀態是更好、更進化的狀態。

d) 為了向自己驗證這一點,我的辟穀(八十年代中後期)選擇了以下幾種試驗內容。

2、實驗內容

a)同時打三份工:除了在大學教書以外,還在外面代了兩份課。----以驗證不低於常人的工作量。

b)每天練武功四小時:兩小時和師傅師兄弟一起練,兩小時自己練。----以驗證不低於常人的體力。

c)正常做愛:與當時的女朋友維持正常關係,解決疑問:大道自然還是自殘?----以驗證不低於正常人的元炁,而且不低於正常人的情感。

e) 正常行醫:我當時在行醫期間,專門治療晚期癌症死刑患者。----以驗證能量或炁的運用能力不低於正常人(以上例1行醫之第三階段)。

f) 辟穀六個月:根據當時醫生的建議,人體細胞大多半年內更新,故選擇半年。

----以證明人體細胞在完全沒有任何食物的情況下,可以用天地之炁通過意念再生出來,維持不低於正常人的生存能力,並且維持同等細胞數量(同等體重)。

3、實驗原理和方法:

a) 從食物攝取能量,轉換成人體所需分子,需要雙向轉換過程:第一過程(分解):攝入食物所含分子-->分解成原子-->分解成微粒子-->分解成最基本微粒子"能量子"。

第二過程(組合):最基本微粒子"能量子"-->重組微粒子-->重組原子-->重組人體所需分子。

(雙向轉換過程需要雙重能量消耗,故人在進食後二十分鐘內會感到睏倦。)

b) 直接攝取"炁"=能量,轉換成人體所需分子,只需要單向轉換過程:單向轉換過程(組合):吸收最基本微粒子"能量子"-->重組微粒子-->重組原子-->重組人體所需分子。

(單向轉換過程只需要單重能量消耗,比雙向轉換過程的效率應該高一倍。)

c)辟穀時,每天常時做觀想,尤其是每天兩小時以上深呼吸時:

第一觀想:"身體自然呼吸時,身體每個細胞同時實行以上的單向轉換過程。"

第二觀想:"以上程序像種子一樣植入全身每個細胞,成為本能,自動實行,成為24小時全自動化。"

這個突破,來源於當時閱讀的一本書"TheTao of Physics"(中譯《物理學之道》)。主要是其中所涉及的"相對論"和"量子論"

(費盡腦汁閱讀了"相對論"和"量子論"的若干著作)。

尤其是量子論,第一次使我理解"炁=能量",突破了苦讀多年丹經而依然不解的一個核心難點----什麼是"炁"。

(但當時還是不知道"能量=意願力"。)

4、實驗階段:

a)第一次辟穀一周(試驗性):以上第3節的開悟性突破,突然自然產生辟穀狀態,完全在我意料之外。一周後,我有點怕(畢竟吃了幾十年,突然不吃有點不習慣),便主動進食。

b)第二次辟穀兩周(試驗性):進食一周後,我調節了擔憂心理,恢復自然辟穀。兩周後,再次進食,再次調解心態。

c) 第三次辟穀一個月(試驗性):幾周後再次辟穀,一個月後,重新進食,觀察是否對身體有副作用。

d) 第四次辟穀六個月(主體實驗):前三次辟穀後,一再確認沒有副作用,才按照以上第1-2節計划了正式辟穀的主體實驗。(與前三次辟穀的不同之處是增加了每天一杯水。)

5、試驗結果:

經過前三次試驗以後,第四次的主體實驗一直進行得很順利,基本上都在預料之內了。試驗的成功,給了我堅持修鍊的絕大信心,同時驗證了:

a) 能量可以直接生產人體細胞;

b)意念可以控制能量去生產、轉換;

c)天人合一可以實時採取和轉換能量,直接為人體所用;

d)這個"第二能量系統"在人體內已經潛在,可以激活和進化。

6、實驗的一個意外收穫:

e)實驗的後三個月,居然自然進入不需要睡覺的階段,每天只需要打坐入定3.0至3.5小時即可轉換足夠的精神力。

證明物質能量充足後,精神能量也隨之逐漸充足。也證明丹經所言:「炁圓不思食,神圓不思睡」。同時也證明「百日築基」的三個月周期是真實的。

我曾經花了六年半築基,最後半年才真達到築基效果,證明我以前沒有走上合適的路,才花那麼長時間。

學了那麼多年的丹經,還花那麼長時間去理解和驗證,證明自己的意識曾經是多麼的受「常識」所限、意識的開放是多麼的重要。

f)從以上經驗得出:自然的能量是無限的,自己的意識才會有限。進化自己,是減少有限,增加無限。

辟穀實驗成功後,再重新回到飲食狀態,則可以自由控制能量:既可一日多食不飽,亦可長期不食不餓。

此時,兩者在本質上已經沒有不同:能量流量大小的水龍頭自由開關而已。

(辟穀後期,曾參加科學實驗,接受24小時視屏監控和24小時人工監控,上下午兩次驗血和定期腸胃透視。

檢驗結果顯示:一切生理指標正常,唯獨血糖極低,正常人早已變成植物人。科學上暫時無法解釋。

當時,同期做科學觀察實驗的有個女孩,已經辟穀一年了,也不喝水,醫生說還有正常例假。)

C、案例3:做愛

關於辟穀期間的做愛,有必要提一下我的實驗和經驗:

1、做愛時,因為快感,意識比較集中於做愛行為之中,高潮時能量爆發性放射,會瞬間消耗大量能量,隨後需要15-20分鐘的睡眠才能自然恢復到正常能量水準。

2、如果意識不集中於做愛行為,則不會消耗能量,但達不到高潮,失去做愛意義,而且第1靈體和第1脈輪得不到此種能量的激活

(第1靈體主生理功能,第1脈輪主性能量----參考博文「人的多次元複合體結構」)。

3、為解決以上矛盾,在辟穀之前,我花了六個月學習古典房中術(築基基礎薄的人需要一年):

a) 做愛時,將對方的中脈和自己的中脈用意念連在一起,形成一個「雙體中脈能量環」。

b) 做愛時,將呼吸與出入動作、雙體中脈能量環的上下流動同步起來,同時用脊梁骨的蠕動帶動和導引前三者的同步

(結合中國丹道大周天、太極拳探海樁和印度中脈法)。

c) 由於中脈能量運轉時與天地能量自動貫通,故自動解決能量的供應問題,等於把兩人的中脈變成炁的實時通道,脊梁骨的蠕動與中脈鏈接意念成為能量的開關和流動控制。

d)以上每天通過觀想練習,連續六個月,形成自動化,以免真做愛時忘情失控。此期間暫停做愛。完成後,進入實驗階段。

e)實際試驗結果:此方法非常成功地解決了做愛消耗能量的問題。而且做愛效果更好,快感更深入(中脈引動全身深度快感)。

由於能量不消耗,做愛時間也更長。

第一次實驗期間:每天連續五小時,連續三個月,同時辟穀(僅為實驗;試驗後恢復正常)。

對方雖然不練功,但因此中脈被激活,也被帶入同等狀態,可謂一舉兩得。(註:本人沒有學習過所謂的"男女雙修法",以上僅僅是保健用的房中術而已。)

f)得道者彭祖為何「日御十女」而肉體不減壽?反而是史上肉體最長壽者?

此試驗的成功,才開始明白:原來做愛減壽,只是個心障而已。

(適當的技術調節,是可以不影響肉體壽命的。更好的技術調節,乃至更長的肉體壽命。)

4、多年後,又發現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

做愛後立即用全身心的意念力做深呼吸,吸到最大極限,憋氣15秒,放鬆出氣,再重複多次。此法只需要兩分鐘就可以代替15-20分鐘的能量自然恢復期。

重點是:極其強烈的意念,幾乎可以失神暈倒的強烈意念(短期大量吸入氧氣會產生幾乎失神的感覺)。

這個方法雖然不如房中術深入,但簡單易行,不需要什麼「功夫」。(此法簡單,故本人後期更常用此法。)

5、注意:少數修鍊者有個心障:「不戒淫慾,不能修道」----認為要「戒除性行為、性器官無能化」。

這是一個誤解:

a)將「淫=欲」混為一談。「欲」=正常食慾、性慾。「淫」=超過正常的過分行為。---- 適當可保持健康的平衡,過分則傷身。

b)故,正確地講:戒淫不戒欲。

c)大道自然,不是自殘。(修術者除外)

6、小結:以上 A/B/C,是肉體之天人合一的幾種初級現象。

D、案例4:出神

1、普通人,每天需要通過睡眠引導自然出神,靈體們從天地內外獲得能量,維持肉體生存。

2、普通人,連續多日不睡覺出神獲取天然能量的話,肉體會死亡。

3、出神後,靈體們除了獲取能量以外,還在天地內外游弋,可體驗到靈體之天人合一的各種基本現象。

4、隨著修鍊程度的加深、意識障礙的減少、靈體們的進化,天人合一的現象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入。

5、關於自然出神和主動出神(89年以後),本人答疑中和博文中已經描述不少了,此處不贅述。

E、天人合一之大周天

1、古人稱天地為大周天,比喻人身為小周天。

2、人身通暢的狀態,古人稱之為:通小周天。

3、天人合一的狀態,古人稱之為:通大周天。

4、實際開始理解大周天這三個字,花了我七年時間。沒有以上幾個實驗的成功,也許永遠理解不了,也許只在空想中「理解」。

5、大周天入門以後,能量可以不再「消耗」,而是轉換和流動。或者說:改變「表現形式」(從本源的角度來看)。

F、勿做井底之蛙

1、自己認知不到的,不等於別人都認知不到。

2、自己做不到的,不等於別人都做不到。

3、人類認知不到、做不到的,不等於不存在,也不等於其它生物做不到。

4、沒有做不到的,只有不知道怎麼做的。

5、自己不知道的,只能怪自己無知。

6、自己搞不懂的,只能怪自己愚昧。

7、自己做不到的,只能怪自己無能。

8、一切皆在心障。修道的過程=去除心障的過程。

----我從以上經驗中得到的座右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道教的洞天福地,都在風光雄奇秀麗的名山之中。著名的道教宮觀以坐落名山者居多,大多聳立在高山危岩之上,掩映於蒼松翠柏之中。在中國的許許多多名山中,都留下了道教文化的沉積。

一、道教的崇向山林

道教這一土生土長的宗教,是在中國的哲學、科學、風俗、民情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它主要由長江文化孕育而成,創始人張道陵由吳入蜀,以楚文化的老莊道學為基礎,吸取了燕齊文化的神仙思想,又揉合巴蜀文化的鬼道巫風,在鶴鳴山創立了道教。道教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

老子所著的道家經典《道德經》,宣揚以「道」為中心的學說。他從「道法自然」出發,標榜崇尚自然,主張清靜無為。在這個基礎上重視修道養壽,是他的一個重要的理論貢獻,可以說是生命科學的老祖宗。

我國遠古時代就產生了神靈崇拜,這是各民族都有過的原始思維的表現。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又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了獨特的神仙信仰。神仙信仰和遠古神話傳說聯繫著,我國古代神話傳說有崑崙和蓬萊兩大系統。神仙住在西方昆崙山上和東海蓬萊三島之中,個個風姿綽約,活得逍遙自在,吸甘露,食玉屑,服靈芝,住黃金宮闕,觀奇花瑤草,畜珍禽異獸,特別是掌握著長生不老之葯,真是令人可望而不可得。與神仙信仰相適應,方土也就應運而生。他們揚言能和神仙相通,能以符咒和靈丹妙藥為人治病,還能幫助具備條件的人跨入仙界。一些皇帝為了能長生不老,就命方士到神山仙島去求不死之葯。當然,這樣的願望是無從實現的,方士因此而倒霉者不乏其人。

東漢順帝時(126—144年),張道陵創五斗米道,道教正式產生。從此以後,方士變成了道士,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道教不僅僅是一種社會思潮,而且也作為一種社會力量,積极參与社會生活,逐漸起著多方面的影響。一些著名的道士,以道家之「道」為核心,將縹緲難求的神仙信仰加以發展,又吸取和改造了符水丹藥等治病之術,形成了系統的理論和法術體系。道教比起過去的神仙信仰有顯著的發展,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強調本人的自我修鍊。也就是說,成仙之道是有的,但要自己去尋求。只要修鍊到家了,就能有成仙之望。如果不能修成,責任自然在於自己。

道教在教義上與佛教最大的區別,也是與其它一切宗教的主要不同之處,就突出地表現在「貴生」上。佛教認為,人生在世罪孽深重,應當深深地懺悔和苦苦地修鍊,以求得來世成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道教卻追求現世之樂,以今世修道成仙為理想境界。養生的要旨,在於清靜、無為。這就應該排除塵世俗務,正心誠意。而養生的許多方法,諸如煉丹、守一、行氣、服食等,也必須排除俗務。因而修鍊者大都隱居於深山老林之中,結草為廬,采果為食,透出一種仙氣。我國的許多美好的自然環境,正是道士們修鍊的最理想的地方,也就逐漸變為道教活動的場所,從而形成了一座座道教名山。

道教以修道成仙,羽化升天為理想。信徒們認為求仙有術,只要清心靜修自有神仙指點。由於術數有別,一旦修鍊成功,有的可成為天仙,有的可以成為地仙。天仙飛升天界,地仙的居處在十洲三島、洞天福地。十洲三島,都在四海之中。洞天福地,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則在陸地之內。它們大多是名山勝景,都可以實指某地。道書中有唐道士司馬承禎編集的《天地宮觀圖》,唐末杜光庭編撰的《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二書所載雖不盡相同,但都詳敘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所在之處。按照道教的說法,洞天福地都有某仙人或真人領治,其間大多是仙真得道之所。這些名山勝景,大概都是唐代以前道教活動就比較集中、比較活躍的地方,道士將這些地方編排在案,於是就有了那麼些洞天福地。這些洞天福地遍布神州大地,使道教虛無而幽深的玄理具體化了,對道教的廣泛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二、從洞天福地看道教發展

道教的洞天福地,囊括了我國眾多的名山,雖然其中有的衰落了,但是,大多數在道教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沉積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內容。

終南山離古都西安很近,在歷史上是逸人羽士隱居之處。樓觀台就在終南山的北麓,為「天下道林張本之地」,道教宮觀的「觀」就是從這裡沿用下來的,素有「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之稱,是道教的發祥地之一,現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

樓觀台是周代函谷關令尹喜的故居,他在這裡結草為樓,以為觀星望氣之所,所以名之為草樓觀。老子由楚地西來秦國,尹喜就懇請他到草樓觀,挽留他在這裡著書以傳後世。老子為說《道德經》,寫下了這一傳世的經典之作。如今,樓觀台還有說經台和老子系牛處等,這些都成了道教教主的聖跡。

南北朝時期,樓觀台建起了初具規模的道觀。當時社會動蕩,許多道士潛來終南山隱居修道,其中有一些是當時的高道,形成了以終南山為中心的道派。到了唐代,這裡的道教進入了鼎盛階段。唐初皇帝以老子為遠祖,李淵父子興兵時又得到過樓觀台道士的資助,所以朝廷大力扶植樓觀台的道教。高祖武德三年,皇帝李淵親臨樓觀台拜謁老子,並賜地十多頃,敕令擴建宮觀,特修建宗聖宮,意為「祖宗賢聖」之宮,從此以後賞賜不斷。金元之際,王重陽在終南山下隱居修道,後對傳統道教進行了改革,創立了全真道。這個道派,迅速發展,特別在北方影響很大,成為與正一道並立的兩大道派之一。樓觀奉全真道龍門宗,並為全真三大祖庭之一。老子開道教玄義,被尊為道教始祖,樓觀為老子說經傳道之地,道門公認道教始於樓觀,所以不管是全真道派,還是正一道派,都稱樓觀為「終南祖庭」。

說經台,就是老子為尹喜講授《道德經》的地方,為現今樓觀台的中心,建於海拔560米的峰頂。這裡南依秦嶺,北瞰渭水,層巒疊嶂,茂林修竹,得仙山之靈氣。從這裡南望,峻峰之上有一座八卦形的老子煉丹爐,東南有老子打鐵淬火的仰天池,附近還有老子修真養性的棲真亭。這裡現存碑石七十多通,如唐歐陽詢所書的《大唐宗聖觀記》,宋米芾、蘇軾等人的詩碑和詩詞刻石,元趙子昂的隸書《上善池》刻石等,都是彌足珍貴的文物。此外,還有李白、王維、岑參、溫庭筠、蘇軾、蘇轍、薩都刺等的題詩,留下了歷代著名詩人遊覽樓觀台的體驗。

江西龍虎山在道教中也有特殊的地位。據道書中記載,第一代天師曾在這裡修道煉丹。到了晉代,第四代天師張盛遵其父張魯之囑,攜祖傳印劍自漢中遷回「龍虎山祖師玄壇」。從此以後,歷代子孫就都居住在此,繼承祖訓,世襲道統,傳道布教,至今已傳六十三代。這裡是道教正一天師的祖庭,又稱為第三十二福地,在道教史上有著極大的影響,天師府現為全國道教重點宮觀。

談到道教名山,自然會想起茅山,它在十大洞天中列為第八洞天,茅山道士素來有名,活躍在民間傳說和文藝作品之中。茅山原名句曲山,位於江蘇省西南部。西漢時,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來此隱居修鍊。他們擅長醫道,精於藥理,行醫民間,扶危濟困,深得百姓愛戴。為了紀念他們,改句曲山之名為茅山。後來,道教在此興起,就尊茅氏三兄弟為「三茅真君」。

東晉和南朝宋、齊、梁、陳,都建都於南京,南京成為政治文化中心。茅山離南京很近,不少名士和高道來此隱修,使茅山逐漸成為道教的中心。到了南梁時,著名道士陶弘景來茅山隱居,對茅山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陶弘景是聲望很高的大學者,有各種著述二百餘卷,廣及各門學科,又精通醫藥、鑄造、煉丹等方技,還擅長於辭章。他深得梁武帝的敬重,送太子到茅山拜他為師,朝廷遇有疑難之事都要向他請教。當時人們稱陶弘景為「山中宰相」,茅山也得到「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譽。

隋唐之時,茅山已發展成為道教第一大宗,不少著名道士都出自茅山上清派,逐漸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茅山道。他們除根據《黃庭經》等,習練愛精寶氣諸道術外,又鑽研《易》學和老莊之言,注重著書立說以傳後世,使道教的教理教義漸臻完善。當時許多道教名山,大多直接或間接受茅山派的影響,如陶弘景的再傳弟子潘師正居嵩山,潘師正的弟子司馬承禎先後居衡山、桐柏山,杜光庭也是茅山派的傳人,後又傳道於青城山等道教名山。

晉代著名道士葛洪,是道教的理論家、煉丹家、醫學家,足跡遍及江南各地,他的名字和許多道教名山聯繫著,現存遺迹主要有兩處:一處是廣東羅浮山沖虛古觀,一處為杭州葛嶺抱朴道院,這兩處現都已列入全國重點道教宮觀。

廣東羅浮山又名東樵山,與西樵山為姐妹山,素有「南粵名山數二樵」之說。東晉咸和年間,葛洪偕夫人鮑姑及子侄南下,來羅浮山結廬修鍊。他先在朱明洞前建南庵,初名為都虛觀,除修道煉丹外,還採葯為人治病,並又著書講學。跟他學習的信徒越來越多,就又增建了東、西、北三庵,後來還在白鶴峰建了白鶴觀。後來,他在羅浮山羽化成道,享年八十一歲。葛洪一生著述多達七十多種,共六百五十多卷。他的主要著作《抱撲子》,確定了戰國以來的神仙理論體系,豐富了道教的思想內容,對道教的丹鼎派產生過重要影響。他撰寫的《金匱藥方》、《時後備急方》,則是我國古代醫學的珍貴遺產。

葛洪是羅浮山道教聖地的開創者,這裡在道教十大洞天中列為第七洞天。後人為了紀念這位高道,在都虛觀原址建置葛洪祠,唐玄宗天寶年間擴建為葛仙祠,宋哲宗又賜「沖虛觀」匾額。沖虛古觀歷史最悠久,環境也最清幽,山門有石刻楹聯道是:「妙景空不空四百峰巒朝紫府;尊躬上之上五千道德啟玄門。」走到大門前又可見刻著一副對聯,上面寫道:「典午三清苑,朱明七洞天。」它們確切地概括了自然景觀和人文意蘊。古觀中有很多葛洪的遺迹,其中最著名的是葛洪建造的煉丹灶。這一稀奇的煉丹爐,已成彌足珍貴的文物,站在它的面前可想見當年葛洪煉丹的情形,也是研究科學史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離這裡不遠處有東坡亭,傳說蘇東坡很尊敬葛洪,在這裡建有東坡山房,開闢了一個葯圃,並以所種中草藥為題,寫下了《小圃五詠》。他在給兒子的一首詩中寫道:「東坡之師抱朴老,真契早己交前生。」

此外,諸如青城山、武當山、嶗山等,也都是著名的道教洞天福地。遊覽道教的洞天福地,可以了解到道教發展的一斑,知道在發展中形成有道教派別,感受到道教文化的一些內容和特色。

三、道教名山的宮觀

宮觀,是道教敬神祀仙,道士修鍊養性以及進行各種有關活動的場所。相對而言,稱作「宮」或稱作「觀」的,規模和影響都比較大一些。

宮觀是在道教發展過程中逐漸出現的。最初的修道者,大多隱居深山老林結草為廬,張道陵曾在好多山中修鍊,當時的道場都是非常簡陋的草屋。晉代的道館或稱廬,或稱治,或稱靖,或稱館,一般還大多是茅屋,有的在山洞旁築一簡易的房屋。到了南北朝時期,北朝始有道觀之稱。後魏太武帝為寇謙之建壇、宇,並供養道士一百多人,可見這種道館已很可觀。北魏時終南山已有樓觀,北周時又有雲台觀、通道觀、玄都觀等,這時宮觀建築已具相當規模。南朝齊有興世館,梁有華陽上下館、朱陽館,也在逐漸向宮觀推進。唐代,在道教史上進入了繁盛時期,明確地以「觀」字代替了「館」字,宮觀建設有了迅速的增長,修建了大規模的宮殿式宮觀,並從山林向城鎮發展。據《唐六典·祠都》記載:「凡天下觀總一千六百八十七所。」杜光庭在《歷代崇道記》中說,唐代有宮觀一千九百餘所。宋代,宮觀建設更加盛行,規模雖有大有小,但都趨向宮殿式,此後就大致定型。明清之際道教開始衰落,清修《圖書集成·道觀部》記載,全國各地古今道觀有三百三十六座。歷經多年戰亂,不少已經毀壞。

為了了解和欣賞道教宮觀,需要具有一定的道教知識;而如果細心地遊覽道教宮觀,那麼就又能增進對道教文化的認識。從名與實著眼,道教宮觀大致有三種類型:一是主要供奉道教至尊之神,並以之命名;一是主要供奉某一教派先師,並根據其特色命名;一是主要供奉道教史上著名人物和道教神話人物,並用這些人物命名。從這些不同的宮觀中,可以看到道教文化的許多內容。

道教天神中最尊貴的首推「三清」,也就是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上清境禹餘天靈寶天尊、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元始天尊的出現,是對盤古開天闢地神話改造而來。其他兩位,靈寶天尊本於道教早期尊奉的太上大道君,道德天尊則本於道教教主老子的神話。玉清、上清、太清是道教三清境,玉清聖境是元始天尊的居處,上清真境是靈寶天尊的居處,太清仙境是道德天尊的居處,也就是道教中最高境界的神仙洞府。在道教宮觀中,以玉清、上清、太清命名的為數最多,這些宮觀都以供奉三清神像為主,也是最典型的道教宮觀。

道教在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很多道派,各自都產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元代,全真派崛起以後,形成全真與正一兩大道派。全真道重清修,強調養性,持戒較嚴;正一道重符咒,講究醮儀,法事豐富。在這兩大道派以下,又各有不少較小的道派。它們都有自己活動的中心,這些教派各自傳道受戒,屬於它們的宮觀也都有自己的色彩。例如:茅山九霄萬福宮,主要供奉開山祖師三茅真君,顯示出茅山派的特色。

道教名山中的有些宮觀,突出道教中的某一人物的神像,這樣的情況也屢見不鮮,武當山的太岳太和宮,正殿為朝聖殿,內奉銅鑄鎏金真武大帝坐像。紫霄宮的正殿,主像也是真武的神像,武當山的獨特之處於此可見一斑。特別是八仙中的呂洞賓,以他命名的如純陽宮、純陽觀,更是許多道教聖地都可見到。

從道教宮觀的建築來看,一般可分為三個部分:前庭、中庭、寮房。前庭以山門為主要建築,道教視之為仙、俗之分的象徵,跨入山門就標誌著進了仙界。因為道教宮觀始建於山林之中,所以一直都沿稱之為山門,顯示出道教起自山林隱修的本性。許多道教名山中宮觀的山門,往往依山就勢經過精心設計而建,是整體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出仙境獨特的氣勢和氛圍。山門殿內供奉著門神,一般都是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此外,還有土地、孤魂爺的神像或牌位。前庭除山門外,還包括華表、幡桿、欞星門、鐘鼓樓等附屬建築,有的是表示道教聖地的威嚴,有的用來懸掛和安置鍾、鼓,作為道眾作息的號令和道場的法器。寮房為道眾的生活區,有的也建設得很別緻,除各種生活設施外,還建有亭台樓閣,點綴著樹木花卉,使整個環境顯得很幽雅。宮觀的主體是中庭,以靈官殿為先導,包括主殿、陪殿、廂房、經堂等。大部分宮觀,進入山門後迎面而來的就是靈官殿,這裡供奉的王靈官就是道教的護法神。在王靈官神像的左右,往往還配祀四元帥、青龍白虎、四值功曹等。靈官殿的後面就是主殿,主殿是宮觀的核心所在,和宮觀的名與實密切地聯繫著。

道教的天神很多,而且又很雜。這種狀況的形成,一是受古代天神信仰的傳統影響,一是由於民間流傳的各種派別的信仰不同。到了南北朝時期,在與佛教競爭的過程中,因受佛教影響和迫於佛教壓力,南朝道士陶弘景和北朝道士寇謙之,都注意到了致力歸納與組織眾神,才開始逐漸形成統一的神仙譜系。就主要供奉道教共同的至高天尊的宮觀來說,主殿就是供奉三位天尊的三清殿。在中間就坐的,就是元始天尊,他的左手虛拈,右手虛捧,胸前似有一團渾然一體之氣,象徵著「天地未形,萬物未生」時的「無極」狀態。右邊的一位是靈寶天尊,他雙手捧著「陰陽鏡」,這鏡半黑半白,白中有黑點,黑中有白點,就是道教的圖案,象徵著剛從無極狀態分化出來的「太極」狀態。左邊的一位是道德天尊,這一位白髮長須的老者,手裡拿著一把長柄扇,扇面上畫有「太極」圖案,象徵由太極分化出來的陰陽兩儀。「三清」,正象徵著天地化育的根本大道,他們在道教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道德天尊,通常也稱太上老君,實際上就是老子,被尊為道教的始祖。他的地位相當於佛教中的釋迦牟尼,道教抬出這位學說高深德高望重的哲人為教主,正是因為只有這樣才足以與佛教抗衡。

在道教的眾神中,還有「四御」的地位也很高。所謂「四御」,也就是四位天帝。在「四御」之中,最受尊崇的是玉皇大帝。他主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人們的福禍和生死都掌握在他的手中,所以在古代民間有廣泛的影響。玉皇殿,也稱凌霄寶殿,正中供奉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的神像,頭戴冕旒,身著朝袍,儼然是位皇帝。然而,以玉皇殿為主殿的宮觀並不多。

在道教宮觀中,除主殿之外,還有一些偏殿,這些殿堂各有神主。諸如:三官殿供奉三官,這就是: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顧名思義,因為三官能賜福、赦罪、解厄,和人們的關係十分密切,所以人們都要對他們頂禮膜拜。聖母殿,總的來說都供奉聖母,但具體的是哪位聖母,每個宮觀又會有不同,有的是斗姥,有的是王母,有的是九天玄女,有的是碧霞元君,有的是天妃媽祖,也有的就統稱之為娘娘殿。這些神靈,給人的印象是慈祥的母性,關心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疾苦的需求,所以影響非常深遠,特別使古代的婦女感到親切。

道教名山中的宮觀在建築上也很有特色,或選址於頂峰之上,或修建在懸崖之旁,利用各種有利的自然條件,表現出仙山瓊閣的意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道探索 的精彩文章:

修行何必在深山,紅塵也是大道場
在日常生活中去悟道,去感受道法自然的真諦!

TAG:丹道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