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她是個不折不扣的「軟妹紙」?自13歲嫁給李世民後,就讓整個大唐「硬」起來了!

她是個不折不扣的「軟妹紙」?自13歲嫁給李世民後,就讓整個大唐「硬」起來了!

1

「軟妹紙」會寫詩文,萌得唐太宗「嘖嘖稱讚」

最近幾年流行「軟妹紙」一詞,這個詞源於日本動漫,其實據我的推測,真正的軟妹紙,早在唐朝就有了,信不信由你!

作為男人,可以盡情地想一想,那種目光溫和,嗓音溫婉,腰身柔軟,柔情似水的妹紙,不討人喜歡么?他們體貼溫順,並且帶有一定的「呆萌」屬性,但不要以為是真「呆萌」,那多半是大智若愚罷了。

今天,就給各位看官來說一說,我大唐第一軟妹紙

她是誰呢?

大家不妨先看看她寫的一首詩: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艷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邊嫩柳學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遠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春暖花開時節,花色撩人,作為閨中女子,也敢和這春風,紅花綠葉比一比美,柳燕紛飛,鶯啼燕語之中,你都不用問,或者多看一眼,那鳥聲和著春色,在柳蔭深處,就有一位軟妹紙,美目盼兮,熠熠生輝。

這首《春遊曲》的作者可不是一般人家的姑娘。

作者名叫長孫無憂,聽聽這名字,便知父母生下她時,希望她一生快樂,無憂無慮。長孫氏,這種複姓的都更是有來頭的,等下容筆者慢慢道來。

這首《春遊曲》還贏得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青睞,「見而誦之,嘖嘖稱美」,而唐太宗就是她的夫君,她則是李世民終生摯愛的皇后——長孫無憂

除了這首有名的《春遊曲》,長孫皇后還給世人留下了《女則》。《舊唐書·長孫皇后傳》:後嘗撰古婦人善事,勒成十卷,名曰《女則》,自為之序。又著論駁漢明德馬皇后,以為不能抑退外戚,令其當朝貴盛,乃戒其龍馬水車,此乃開其禍源而防其末事耳。且戒主守者曰:「此吾以自防閑耳。婦人著述無條貫,不欲至尊見之,慎勿言。」

從這段記載里看,《女則》主要是論述古代女性的行為守則,當然不是一般女性,重點是王公貴族家女子、後宮女性等身份地位較高的。可惜這部作品後來失傳了。

2

出身名門,13歲就嫁給16歲的李世民,她一點都不傲嬌!

常言道:窮人孩子早當家。那是因為生活所迫,被迫及早的開始獨立生活。但對於長孫無憂來說,雖出身名門,但為人處世,非常低調,毫無「傲嬌」。

不信我們打開長孫小姐姐的家譜看看。

長孫小姐出生於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祖籍洛陽。父親長孫晟,曾任隋右驍衛將軍,母親則是北齊樂安王高勱的女兒。長孫小姐是典型的「官二代」。

長孫家族還是北魏宗室之長,在孝文帝改革時,賜姓長孫。長孫家族自北魏開始,人才輩出,可謂「門傳鐘鼎,家世山河」。

出生在這樣的家族,自幼多少會受到影響。但這些並沒助長長孫小姐的脾氣,因早年喪父,加上繼母並不怎麼待見。長孫小姐只好和哥哥長孫無忌回到舅舅高士廉家。

13歲那年,長孫小姐怎麼就嫁給了李世民呢?

說來有一段典故。

一是長孫小姐的伯父長孫熾,十分欣賞唐國公李淵的妻子竇氏。可以說沒找對象之前,先被未來的婆婆所折服——竇氏年幼的時候,就勸說舅父周武帝為了北周大局優待突厥皇后,行懷柔之策,必定是一位優秀的女子。那麼她肯定會教出優秀的子女。因此就經常在弟弟長孫晟旁邊吹風,要與唐國公接下姻親。

二是長孫小姐的哥哥長孫無忌和李世民又是好朋友。這種橋段無需筆者贅述。好比我們看上了好朋友的妹妹。長孫無忌也發現李世民非一般人,而是個「斜杠青年」。差不多在兩條線上,從上下兩層考察了李家的小夥子李世民,這場親事就定下來了。

隋大業613年,13歲的長孫氏,以豆蔻之年嫁給了16歲的李世民,從此開始了與李世民相知相伴,相親相愛的一生。

3

17歲的兒媳婦,她就成為「王府當家人」:讓公公放心,讓夫君滿意!

17歲,正是花季雨季啊,大家17歲時,除了上學還在玩遊戲吧?人家長孫無憂,17歲卻早已開始管理一座王府了。這種能力我不知道是不是天生的,但至少她做到了。我也看到了,我感到很慚愧。

人家才17歲啊,若沒有過人的能力和膽識,即使給你這樣一個平台,也未必能管理得好。

新婚歸寧後不久,隋煬帝發動第二次征遼。李世民的母親竇氏隨擔任督糧官的李淵出征,在涿郡意外病倒。儘管李淵父子想辦法救治,可竇氏還是不幸於於大業九年五月病逝。

六月,楊玄感謀反,長孫氏的舅父高士廉因為與同謀的兵部侍郎斛思政交好,受到牽連,被貶外放。一邊是婆婆病逝,一邊是情同慈父的舅父被外放,這對新婚燕爾的小夫妻來說,無疑是一場打擊。好在他們在逆境中互相安慰,彼此激勵。可以說,突然起來的變故,不僅考驗了他們的感情,而且他們迅速成熟起來。

這若是放在今天,13歲,還在上初中;16歲,也就是個高中生,家裡如果發生這樣的變卦,要麼手足無措,再或者麻木不仁。但他們就是不一樣。歷史真的就這樣狠心的把一個年僅17歲的兒媳婦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617年,隋煬帝楊廣封李淵為太原留守。李世民和長孫氏二人也隨父親遷往太原。即使沒有了婆婆的親自教導,也沒有妯娌的幫襯。在太原的二兒媳婦長孫氏,自然而然的承擔起唐國公府「當家主婦」擔子了。

長孫氏把這個大家族治理得井井有條,不僅來源於公公的信任支持,也有丈夫的愛護和包容,更是長孫氏個人能力,持家有方。

除此之外,長孫氏還在太原附近出資修建玄中寺,這樣積善行德,供養寺廟,讓李唐家族的聲望與長孫氏的仁德隨著寺里的鐘聲傳揚,長孫氏也因此在太原郡的老百姓心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至少是「五星」好評!

4

為幫老公「創業」成功,她搖身一變「女漢子」

唐朝初年,政局未穩,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間也是矛盾重重。秦王功高蓋主,而且還有可能威脅到李建成的太子地位。很多人都看得出來,在這樣危險的局勢下,如何求得生存,甚至保命都不容易。

作為夫君李世民,雖有雄才大略,但是礙於親情和父皇的威力,有時候也顯得猶豫不決,而此時的長孫王妃,不只是擔憂,她更是以自己過人的膽識,把丈夫往成功的路上,狠推了一把。若不當機立斷,反受其亂。「玄武門之變」背後,就有長孫王妃縱橫捭闔的身影。

太優秀的人,輕則容易遭人到嫉妒,重則有生命危險。李淵稱帝之後,李世民被封為秦王。李世民常年在外征戰,屢建功勛,在唐武德四年被封為天策上將,位在王公之上,加上他身兼數職,威望直逼李建成。此其一。

其二,因為李世民長年在外征戰,不在父皇身邊,又被太子齊王所嫉妒。平定洛陽後,李世民拒絕了奉命前來有非分之請的貴妃等人,秦王部屬又多次與後宮親屬產生摩擦。秦王府上下對後宮已多有得罪。反之太子齊王與後宮妃嬪時常往來,經常聯合在高祖面前讒害李世民。

眼見多次在外浴血征戰的丈夫與皇帝疏遠,長孫王妃直接出面緩和矛盾。她常常在宮中出入,孝順高祖李淵,同後宮妃嬪搞好關係,以彌補丈夫與皇帝的嫌隙,在後宮中為丈夫贏得人脈和聲望。讓自己的丈夫再一次逢凶化吉。

在尚書右僕射蕭瑀和太子少保李綱等人的鼎力支持下,高祖李淵最終沒忍心對李世民下死手。秦王妃長孫氏等人同心影助為秦府的絕地反擊贏得了寶貴的備戰時間。儘管長孫氏想盡辦法彌合這種裂縫,但和歷史上其他皇權鬥爭一樣,兄弟二人最終還是決裂了,引發了「玄武門之變」。

早在武德二年末因「劉文靜事件」,唐高祖就把李世民「拉黑」過一段時間。只因內外戰事吃緊,又不得不仰仗秦王李世民,重新加回「好友」,李世民為大唐股份公司每贏得一份「市場份額」,其實他的危險又增加了一份,「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讓身處王府的長孫氏十分擔憂。

武德七年七月,突厥再次寇邊,局勢危急。太子齊王與多數達成贊成遷都,唯獨李世民直諫,認為夷狄之患不足為懼,請求出征討伐突厥。高祖聽從了他的請求,但是太子與後宮妃嬪卻乘機進讒誣陷李世民謀掌兵權以篡位。

高祖再起疑心。之後高祖在城南狩獵,太子將一烈性胡馬授予秦王妄圖摔死秦王,秦王馴馬後完好無傷答以「死生有命」,太子藉機令後宮妃嬪撒布謠言「天命」誣陷秦王。一計不成再生一計,太子於東宮設宴欲用毒酒加害李世民,不成。又和齊王策劃在昆明池暗殺李世民,並乘機逼宮。幸得率更丞王晊得知陰謀並將此事告知李世民。

即便在如此危急的情況下,秦王妃長孫氏都沒有放棄彌縫。然而面對丈夫及其部屬遭遇的不公和打擊,長孫氏越發警醒地意識到他們已經沒有退路了。她義無反顧地站在丈夫身後,和胞兄長孫無忌及房玄齡等秦王府僚共同給予丈夫毫無保留的支持。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三日,金星再次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當高祖將傅奕密奏「秦王當擁有天下」告知李世民,處於生死存亡之際的李世民下定了決心。

六月四日凌晨李世民率領秦王府八百將士在玄武門設伏。平常站在丈夫身後的長孫氏出人意料地出現在他的身邊,與其並肩作戰。當著秦王部屬的面,鼓勵將士從容不迫。長孫氏無所畏懼地生死相隨不離不棄,更是激勵著丈夫李世民

「玄武門之變」以秦王的完勝而告終。三天後的六月七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長孫氏隨之成為太子妃,八月八日李世民登基為帝,並在登基後十三天冊封長孫氏為皇后,從此明君賢后,交相輝映。

5

盛世大唐,「貞觀之治」:軍功章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在傳統的史書里,對於貞觀之治的記載,都是一群男人們創造的盛世局面,特別是唐太宗和魏徵等諸多賢臣開創的。其實不然,這背後隱身了一位無可替代的女性,她一直在後宮,以自己柔軟的力量,來引導夫君——唐太宗如何與群臣相處,如何吸納不同的意見。她就是長孫皇后。

在封建時代,皇帝一言九鼎,掌握著生殺予奪的大權。即使真的讓你提意見,廣開言路,批評「朕」。但你們也應該知道「朕」其實也是人,是人的話,就有自己的自尊,也會生氣,也會疲憊。這個時候,身邊若有一位賢德溫柔的妻子,是不是抓住一切機會,撫慰丈夫的心靈。

這種作用恐怕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俗話說得好「家和萬事興」「妻賢夫禍少」,這一點在長孫皇后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唐太宗深知皇后聰慧過人,才德俱佳。有時候想偷懶,有些事無法做決斷的時候,就希望長孫皇后幫忙出出主意。而此時的長孫皇后以「牝雞之晨,惟家之索」為由拒絕干涉朝政。李世民卻一定要和她討論,再三詢問,長孫皇后無奈之下決定不理丈夫,以沉默應對,用軟辦法化解丈夫的「不情之請」。

其實,無論再怎麼理性,能自控的人,有時候也會被觸怒。甚至會因情緒失控導致過失。李世民有時候也是這樣的,而此時,身為妻子的長孫皇后就會以柔克剛,化解丈夫內心的憤懣,循循善誘。

有一次李世民下朝回宮後,十分氣憤地對長孫皇后說:「我以後找機會一定要殺了那個鄉巴佬!」長孫皇后問道「是誰惹怒了陛下?」,李世民回答說:「魏徵經常在朝堂上羞辱我。」

長孫皇后面對盛怒中的丈夫。既沒有順水推舟出言煽動,也沒有唯唯諾諾逢迎。她做了一個奇特的舉動,暫時不理會丈夫,退到裡間,換上了正式的朝服。然後走到丈夫面前表示祝賀。李世民十分驚奇,詢問妻子的用意。長孫皇后則笑著答道:「我聽說君主開明則臣下正直,如今魏徵正直敢言,是因為陛下的開明,我怎能不祝賀呢!」太宗聽了轉怒為喜,之後更加重視魏徵。

長孫皇后這一招實在是高。讓人想到了人生真的就是全靠「演」。長孫皇后就是演了這麼一場情景劇,先抑後揚,在勸勉你的同時,先給你戴頂高帽子,戴得不好意思了,主動認錯改過。

在貞觀初年的一代名相房玄齡,也曾因過錯被遣回家,你再看看這個「賢內助」是怎麼規勸唐太宗的。

長孫皇后便對唐太宗說:「玄齡侍奉陛下時間最久,為人小心謹慎,頗有奇謀秘計,他知道的事情從無泄露,如果不是有大的過錯,希望陛下不要放棄這麼一位大臣。」太宗聽了妻子的意見,覺得有理,之後便再次重用了他。

通過這兩件事不能看出,長孫皇后對於太宗的影響力之大之深。可以說,唐初出現「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那軍功章上,「有你(男人)的一半,也有我(長孫皇后)的一半」。

6

相親相愛23年,他們不離不棄,給與了彼此全部的愛和情

俗話說「少年夫妻老來伴」,雖然唐太宗和長孫氏貴為天子和皇后,擁有天下一切,可這一切都還是不及那一生一世的相守相愛。

據說登基之後的唐太宗生過一場重病,長孫皇后晝夜不離其左右,悉心照料,腰系毒藥,執意「夫若不諱,絕不獨生」。你看看這愛,是愛得有多深啊!夫君要是有不測的話,我也不想活了,簡直是要以身殉情。這放在一般夫妻情分上,很多時候卻是「大難臨頭各自飛」,他們偏偏是生在皇宮裡的一對「比翼鳥」。

可惜天妒紅顏,公元636年,也就是貞觀十年六月,長孫皇后病逝於太極宮立政殿,年僅36歲葬於昭陵。她與太宗少年結髮,一起相互扶持,走過了二十三載,譜寫了一曲大唐盛世最壯美的情歌!

長孫皇后先後為唐太宗生下了7個孩子,分別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長樂公主李麗質、唐高宗李治、城陽公主、晉陽公主和新城公主。皇后病逝時,李承乾十七歲,最小的新城公主還不到兩歲。

長孫皇后病逝後,皇宮裡自然也有人照顧他們的生活,但是他們再也沒有母愛了,唐太宗對這七名子女,也是愛屋及烏,甚至到了嬌慣的程度。他把對皇后的思念和愛,全寄托在寵愛長孫皇后所生或收養的兒女身上。皇后逝後,太宗對太子李承乾寵愛縱容,直到他謀反事敗,太宗也不忍心將其處死。

他偏愛李泰,過度的寵愛賞賜和不責罰。皇后病逝後,太宗親自撫養晉陽公主和李治,從此不再立後。長樂公主22歲因病去世,他打破皇子、嬪妃、公主只設一道石墓門的制度,在昭陵的陪葬墓中設了三道石門。

在唐太宗心裡,長孫皇后一直活著在。

在那個「夫不祭妻」的時代,太宗不拘世俗,為平復失後之痛,毫不避諱的在宮中建起層觀,以便隨時可眺望妻子的陵墓,還讓大臣們陪同悼念。並且決意將來與妻子合葬。他們生同寢死同穴,伉儷情深,不負彼此不負愛情。

三千寵愛在一身,作為女人,長孫皇后是第一個享有兩個謚號的「文德」皇后,她是賢良淑德的後宮之主,她是朝堂下的巾幗英雄,她是深明大義的千古女子。

她是一個幸福的女人,深得夫君一生一世的愛戀;她也是一位慈愛的母親,教育子女成人成才,讓大唐繼續流光溢彩;她是後人為妻為母的楷模,讓人追思和尊崇;她更是大唐盛世那一朵最嬌艷的玫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集客得 的精彩文章:

唐朝一個外國友邦的三次求婚之旅

TAG:唐集客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