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經典研討:談《史記》中的「成功」之難

經典研討:談《史記》中的「成功」之難

談《史記》中的「成功」之難

龔業豪

我們如今的學習就是為了將來能夠踏上成功之路,但是想要取得成功是何其的困難。有多少人是只擁有一時的輝煌,又有多少人取得了一世的燦爛,若細細統計一下,不難發現兩者數量完全是不成正比的,前者要多得多。可想而知,達到後者可不只是需要前者努力邁出一小步甚至是一大步的問題了。所以,我又在《史記》中尋找方法。

《史記》作者司馬遷由於當時為李陵叛降之事直言辯解,觸怒了正在氣頭上的漢武帝,被判下死刑。當朝法令有兩種辦法可以免除死刑,一是花錢抵罪,二是遭受宮刑,清正廉潔的史官家中哪裡拿的出贖命的巨款,為了完成《史記》他選擇遭受宮刑,獨自承擔身體上和心靈上的痛苦。因為作者自己的個人經歷,《史記》中對功成身退這一概念的描寫也由為突出。范蠡、張良、蕭何、魯仲連這四人在我看來是很好的詮釋了成功這一詞。

范蠡在幫助越王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後,「勾踐曰:「 孤將與子分國而有之。不然,將加誅於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為何他不接受在功成後越王給予的如此豐厚的獎賞呢?此全因他早已看透這位君王的人性。「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而後來文種的下場也恰好證明了范蠡眼光之長遠和選擇之正確,范蠡若沒有這對人性的觀察和當機立斷的選擇又哪來的後人稱為「財神」、「道商」的陶朱公呢?所以這兩點都是成功不可缺少的品質。

「良未嘗有戰鬥功,高祖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張良這種適時的謙虛與當時爭搶戰功的眾人形成鮮明對比,急流勇退就給自己的哪只一片海闊天空,當那些「功臣」被灌上反叛罪遭漢軍討伐時,安得其身的還不是張良嗎?學辟穀之術,道引輕身,當達到自己為楚報仇覆滅強秦的目的,便遠離政治,這難道不是另一種的人生境界嗎?他的人生境遇和范蠡有幾分相似,雖然之後的成就不比上范蠡,但功成後以一顆清靜平常心過生活何嘗不又是一個好的身退。

蕭何的成功相比於范蠡和張良兩人來說,來的更加艱難,因為他選擇了一條與這二人截然相反的路——激流勇進。「高祖曰:「善。」於是乃令蕭何[第一],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高祖以蕭何功最盛,封為酇侯,所食邑多。」不同與前二者的拒絕,蕭何都一一接受了這些賞賜,更是成為了漢朝的開朝宰相。接下來他與漢高祖之間的鬥智斗勇更是讓人看的心驚膽戰,也多虧其身邊召平、鮑生和門客等人的提醒,最終縱然退的艱難,但也活出了風采,死的安然。有時進又何嘗不是一種退,但它只是更加不易。

「好奇偉俶儻之畫策,而不肯仕宦任職,好持高節」這便是魯仲連,他不與各國的政治高層接觸,卻又能調和大國矛盾,憑藉個人的能力達到看似難以觸及的目的,他的力量讓人稱奇。「魯連笑曰:「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賈之事也,而連不忍為也。」」不慕名利是他的君子之道,每一步看似的退都是他的進,他信守的準則正是他的保全之道,瀟洒於江湖中,行內心快意事。遠不同於上訴三人,他已將人生活的如在海里的魚一般進退自如。他也是我最欣賞的人。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我沒有把秦始皇、漢高祖等打下一片霸業,開創盛世王朝的人放入功成身退之列 。因為在我眼裡他們遠沒有資格進去其中,他們能夠統一天下,坐穩江山,沒錯他們是功成了,但是他們一旦坐上了那個權利巔峰的位置就被註定了永遠無法身退。他們需要日日夜夜與各式各樣的人勾心鬥角,死前還需要為江山社稷著想,身為人君沒有一刻是活的安穩的。「會暑,上轀車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其臭。」死後也是安穩難求,所以我不將他們列入其中。

至於商君、蘇秦、白起之輩,他們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在一定程度上他們都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可以說是功成。但是他們所表現出來就是缺少了在關鍵時刻的判斷力和行動力,以及對自身處境和周圍環境的敏銳的洞察力,所以都落得一個五馬分屍或是被逼自刎的下場。用悲慘的死去告別歷史的舞台,這便不能被稱之為身退,更不是成功了。

成功不易,欲想成功不單單只是出眾的個人能力,還有對人事和世事的通達。所以我們也只有全面的發展,才能助我們取得成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魯東語文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史記》人物分析:戰功顯赫的曹相國
《史記》人物分析:可歌可泣的李廣

TAG:魯東語文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