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學者:俄羅斯如何看待「一帶一路」?
2013年9月,當中國國家主席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概念時,莫斯科方面略顯疑慮。克里姆林宮原本的計劃是推進歐亞經濟聯盟(Eurasian Economic Union),試圖以俄羅斯為首重新整合蘇聯時代的戰略空間,因此擔心與中國的宏偉倡議發生競爭。習近平發表演講的地點選擇在哈薩克首都阿斯塔納,而作為中亞最大、最富有的國家,哈薩克不僅與俄羅斯有漫長的邊境線,更被莫斯科視作關鍵盟國,這也令莫斯科稍感不適。
烏克蘭危機使俄羅斯擁抱絲綢之路
此後一段時間內,莫斯科方面都沒有做好應對中國絲路敘事的準備,但2014年的烏克蘭危機使克里姆林宮改變了主意。俄羅斯一方面與西方國家對抗,一方面國民經濟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制裁下不斷惡化,再加上油價不斷下跌,擺在莫斯科面前的選項大大受限。
而更大的打擊在於,烏克蘭不再可能參與是由俄羅斯主導的一體化安排。烏克蘭是蘇聯加盟共和國中的第二大經濟體,擁有約4400萬人口的市場。沒有烏克蘭,莫斯科無法建立一個能與歐盟等世界級經濟體分庭抗禮的一體化集團。既然俄羅斯缺乏足夠規模的市場來建立屬於自己的地緣經濟區域,加入另一個國家的經濟軌道成了唯一出路。
經歷最初的猶疑,俄羅斯於2015年3月加入了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而就在同年5月,習近平主席和普京總統在莫斯科會晤,共同承諾要將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和中國主導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接」。這象徵著俄羅斯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
兩年之後,普京成為了北京「一帶一路」峰會上的主賓,他的講話緊接著習近平主席的開幕詞。普京對中國的倡議表示歡迎,也為中國的歐亞雄心提供了國際背書。
儘管莫斯科方面對「一帶一路」倡議表示贊同,但它仍然謹慎提防著中國對歐亞大陸地緣政治取得主導權。克里姆林宮並沒有放棄宣原來的願景——發展現存及新興的「一體化形式」,構建「更廣闊的歐亞夥伴關係」或「大歐亞」。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和歐亞經濟聯盟、上合組織、東盟乃至歐盟一樣,都只是大歐亞框架的一部分。
歐亞大國協調的構想
與過去一樣,莫斯科方面主打政治牌而非經濟牌。克里姆林宮十分清楚,俄羅斯在歐亞地區的貿易和金融地位遠不及中國,俄羅斯的傳統強項是軍政和外交。因此,莫斯科方面主動把經濟主動權讓給中國,努力爭取成為歐亞政治和安全秩序的總工程師,這既反映了俄羅斯的偏好,也符合歐亞大陸主要大國的基本利益。
俄羅斯對歐亞政治秩序的願景本質上是大國協調(concert of powers),這種權力模式源於19世紀的歐洲,它高度重視少數幾個大國之間的關係,比如俄羅斯、中國、印度,以及在某些方面可以算為大國的巴基斯坦、伊朗,或許還有土耳其。在人口、幅員和軍力方面,以上六個大國構成了歐亞大陸的絕對主力,它們應該集體管理這個超大地區的安全和經濟事務。
俄羅斯有志於成為歐亞安全與外交的主要代理人,同時讓中國扮演經濟領袖的角色。正如《外交政策》的一名觀察人士所言:「中國將成為錢袋子,而俄羅斯將成為槍杆子。」這樣的安排或許會讓人回想起歐洲共同體的歷史——法國擔任政治領袖,西德則充當經濟引擎。莫斯科方面的外交行動,比如引導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上合組織,以及舉薦伊朗成為成員國,均反映出其對歐亞新秩序的構想。
「大歐亞」涵蓋了歐亞大陸最強大的非西方國家,在外界想像中它與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截然對立。除印度之外,歐亞秩序里的大國都是所謂「專制」或「非自由主義民主」的國家。雖然與自由主義劃清界限的歐亞主義或許比較符合中國的胃口,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就會接受俄羅斯的安排,因為中國卓然的經濟地位將受到大國協調的政治牽制。
從中亞大草原到北冰洋
儘管莫斯科方面不無戒心,但迄今為止中國對中亞的影響不但沒有對俄羅斯利益造成實質性損害,反而使其從中獲益——中國運往歐洲的貨物,要借道哈薩克和俄羅斯。
中亞國家不會因為與中國結好而拋棄俄羅斯。它們反而可能將更加需要莫斯科,來對沖北京越來越強大的經濟影響力。
除了中亞,新絲綢之路與莫斯科的重大利益關切還存在其他交集點。中國已經把目光投向北極,這將是除了歐亞大陸經濟走廊以及印太海上絲綢之路以外的第三弧。
中國在關於北極的政策文件中將自身定位為「近北極國家」,並計劃建設「冰上絲綢之路」。俄羅斯對中國的極地雄心態度曖昧,一方面,極北之地是俄羅斯的聖地,對其國家安全和民族認同至關重要;另一方面,俄羅斯經濟增長越來越依賴對極地資源的開發。
開發北極需要巨額投資,包括建造強大的破冰船。由於俄羅斯現金短缺,中國目前是唯一比較現實的融資來源。中國在俄羅斯最大的單筆投資是西伯利亞北極海岸的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這個選擇絕非偶然。即便這個全世界最寒冷的液化天然氣工廠受到美國制裁,中國依然獲得了主要股份並提供了120億美元貸款。
中俄領導人地位平等,但中俄經濟並不對等
中國的新絲綢之路從中亞腹地和北極兩條路線緊緊擁抱著俄羅斯,俄方經過評估認為收益大於風險,因此態度比較積極。就公眾情緒而言,儘管俄羅斯偶爾也有居民抗議「中國入侵」的事件,但民眾對中國的總體態度還是非常積極友好的。根據近期民意調查,俄羅斯人將中國視為僅次於白俄羅斯的鐵哥們。只有2%的俄羅斯人對中國有敵意,這可能是因為在俄羅斯人眼中主要的敵人仍然是美國,約68%的俄羅斯人以美國為敵。
除了視美國為共同的對手之外,中俄關係的發展與鞏固還受到兩國元首之間的私人友好關係推動。自2013年以來習近平與普京會晤多達數十次,他們可以說是當代世界領袖人物中關係最牢靠、互動最高效的組合了。
然而,兩國領導人之間的親密關係無法掩蓋一個事實,那就是中國經濟規模八倍於俄羅斯,並且差距還在不斷擴大。目前人們還無法判斷,長此以往這種經濟上的不對稱會如何演變。
(觀察者網吳迪摘譯自《世界郵報》)
※日媒:負責森友問題的日本財務省職員死亡 警方稱自殺
※剛開啟新任期的默克爾,還能護住作弊的大眾嗎
TAG: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