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松山上一封神秘的信件

松山上一封神秘的信件

龍陵抗戰故事丨松山上一封神秘的信件

導讀

點擊閱讀:龍陵丨松山上,有國殤

在松山上,我也曾被那一封懸掛於松樹上的神秘信件所吸引。但由於當時遊覽倉促,也想著這樣的問題早就隔世甚遠,其中的淵源細節肯定難以捉摸,無從尋起,要想找尋真相、解讀其文字表裡,只怕是霧裡看花,難見真跡。

最近,在上網查資料時無意中翻看到關於此信件的資料報道,於是,想揭開這封信件神秘面紗的想法不禁油然而生。

這封密信是松山著名農民收藏家楊國剛的展覽館裡的鎮館之寶,是戰時支前民夫楊仲和打掃戰場時在一個遠征軍士兵身上發現的,1975年楊仲和將信件交與其弟弟楊仲彩保管,後被楊國剛收藏。

經龍陵地方專家學者王啟鵬、董承運、王黎銳等人和二戰著名研究學者戈叔亞,余戈等人的識別鑒定,信件的文字內容逐漸浮出水面,但由於年代久遠,信件寫法詭秘等諸多原因,其所要真實表達的內容也就沒有定論,只覺得這應該是一封疑似參加滇西抗戰的遠征軍諜報信件。

信件原文內容如下:

「楊柳修枝自明!!!四海以出山!!!牡丹以下山!!!梅花為首!!!!!!玉碑為記!!!!!!龍以聯材!!!!!!星鎖打開心血泊!!!!!!星鎖打開肝腸斷!!!!!!八月中秋老地名!!!!!!山華化為一江!!!!!!一筆寫三篇!!!!!!一字認三年,惠土太平定坤乾!!!!!!!!!」

落款處寫「煩至『黃代司令』 假的真不得 真的假不了」及「無名無姓無代號代」、三個「A」疊寫及「AK14646令」等字樣。

這封信到底是真是假?若是真的,其中隱藏著怎樣的文字密碼?若是假的,它又是寫於何時?信中凸顯標記和地名的文字到底是後世的偽證據、舊時的藏寶圖、還是遠征軍將士戰死殉國後的埋骨地,又或是日軍拉孟守備隊的軍旗在此處深埋地底……

其實,在我看來,信件的真偽尚存在疑點。

首先,信件的行文方式、文中的梅花字跡和信箋上的梅花圖案等都處處指向民國傳說的「梅花黨」,但關於「梅花黨」的種種並不見詳細的正史記述,能查到資料的「梅花黨」又只是文革時候的一次具有針對性的鬧劇。

所以,我覺得松山上這封神秘的信件可能是文革時期和「梅花黨」冤案同時候的產物,或許這只是當時歷史背景下製造冤案的偽證據,至於為什麼會出現在滇西一隅的小山村,也就不得而知了。

其次,這封信為什麼能逃過文革時候的嚴查抄拿,其故事和真實原因也並未被信件相關持有人披露和報道,值得存疑。

所以,又或者說,這封信極有可能是文革結束後、新時期的作品。再有,據報道,近幾年也有人假借傳說「梅花黨」埋藏的寶藏大做文章,勾引一些貪圖利益的人尤其是中老年人買賣上當。此外,也有一些關於各地驚現「梅花黨」印章的相關報道。或許,此封密信也和此類事件相關聯吧。

當然,以上這些也只屬個人猜測,關於密信的真相究竟如何,也仍是疑點重重。

在網上搜查「梅花黨」,竟然也能搜出一篇有血有肉,且頗具傳奇故事性的文章。文章講到當時祖國臨難,蔣介石為避免大批金銀錢財落入日寇之手、威脅國民經濟運作。在此情況下,國民政府以蔣介石為核心決定成立一個專門組織來管理這筆國庫巨資。這個組織就叫梅花黨。

松山密信里出現的疑為代號的AK14646令,恰好為文中「梅花黨」八大寶庫負責人之一蘇海蓮的代號。文中寫到,蘇海蓮,別號,玉面蜘蛛,浙江杭州人,民國二十二年畢業於武漢軍分校,第二集團軍,第三師參謀秘書長,時年三十六歲。代號,AK14646。

如果事實真是這樣,再看信中所寫種種,梅花……玉牌為記……老地名……這封信件是否像極了「梅花黨」的某份藏寶圖?

關於「梅花黨」存在與否,神秘的八大寶庫又是否是事實,我想,這是揭開松山密信的關鍵所在。

又或許,松山密信又是證實八大寶庫存在的證據之一,又或者說,松山密信與「梅花」的種種牽連,純屬巧合。

總之,牽扯萬千,實在難以澄清。

如果說刨除以上種種猜測,此封神秘的信件真是在松山戰場遠征軍士兵身上發現的,那麼,或許這封密信的神秘色彩也就會有了些許淡化,我們大致就可以將時間定格為1944年,此外,由於信是在松山發現的,文字內容又對松山似有所指,所以,信中所描繪的地點也定是松山無疑,那麼,其文字背後真實的內容就也可以做進一步推敲。

但它究竟是諜報?委託上級轉交的家書?單純的工作報告?還是請願書中夾雜的抱怨、發的牢騷?還是這些都只是管中窺豹……我且試著來做粗淺分析,看是否能看到一點信件的真面目。

首先 ,我猜想,信中的楊柳,牡丹,梅花,再加上八月中秋,或許代表的就是一年春夏秋冬的輪迴,1944這一年以來,國際反法西斯戰局逆轉翻盤。四海出山,或許就代表以中、蘇、美,英四國為首的反法西斯同盟。此時的戰況,西線英美髮動諾曼底登陸開闢第二戰場並穩步推進,東線蘇聯十次突擊瓦解了德國抵抗能力,南線墨索里尼倒台義大利加入同盟國亞洲戰場,太平洋戰場美國在馬里亞納和萊特灣基本消滅了日本海軍,松山乃至整個滇西緬北的戰場也從防禦轉入反攻,正激烈酣戰、收復有望。此外,雖說牡丹根在我國,與仙子美人傳為佳話,是我國的國花,但又有洛陽牡丹甲天下,日本牡丹勝洛陽的俗語。所以,或許牡丹又指代日本,牡丹以下山則表明日本法西斯正在走下坡路,戰爭局勢晃蕩、面臨著即將被打敗的該得的命運。歸結來說,這封信所要表現的內容可能是二戰時正義即將戰勝邪惡的這一思路。

龍以連材,我想其所要表明的是此時緬甸方面軍第33軍正在動員代號為龍兵團的56師團實施「斷」作戰計劃,試圖拯救日軍拉勐(松山)守備隊。但此時的滇西戰局,拉勐守備隊應該早已全軍覆滅,整個信件似乎也就沒有了任何的情報意義,但又轉回來一想,當時我軍的情報工作狀況十分令人堪憂,肯定尚不能這麼快就洞悉敵寇的動向。如今我們清晰明了地能看到昔日敵我雙方戰場時間上的節點,往往都是事隔多年後研究者翻看雙方檔案後才做出來的歸納對比。

所以,若說這封信是諜報,那它所要傳達的情報內容,可能和日軍的「斷」作戰計劃有關。

之後的心血泊,肝腸斷,似乎是在指明當時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殘酷爭奪,中國軍以7773人的傷亡代價才攻下松山,可見當時的戰場是何其的殘酷,將士們完全是在埋頭勇沖、以命相搏,在某種程度上,或許這又想表明將帥無能,害死三軍,想指出收信人「黃代司令」在指揮上的失誤才導致如此多的無辜流血。

八月中秋老地名,山華化為一江。八月中秋時節,和遠征軍子高地爆破的時間相差不遠,子高地被炸毀後,松山日軍的地下堡壘就如同被割去了心臟,再難掙扎反抗,所以,之前掣肘怒江和滇緬公路如喉梗刺的松山要塞也就被夷為平地、灰飛煙滅,途經此段的滇緬公路也就暢通無阻了。

有人說一筆寫三篇,一字認三年和松山戰役一共打了三個月零三天相吻合,但我認為,既然時間確定,那這封信一定是在戰後所寫,既然如此,那劫後餘生的感慨定要大於單純的時間概念:思想起昨日戰火紛飛的難熬歲月,戰友難覓,斯人已逝,只剩下殘檐斷壁、焦灼滿山。不由淚灑汪洋,戰戰兢兢。

惠土太平定坤乾,定是說拔了松山這根堅硬的釘子,惠通橋方圓無阻,滇緬公路打通,戰略物資便可源源不斷的運到前線,保證後勤。糧草既足,又人多勢眾、士氣高揚,往後的戰爭無疑是有恃無恐,節節勝利在望,邊城蕩寇、收復國土也就指日可待了。

圖片來自松山戰役

至於落款處的「假的真不得,真的假不了」,會不會是在肯定將士英勇作戰、犧牲巨大之餘想再次質疑「黃代司令」的指揮作戰水平。又或許「黃代司令」只是背了前任總司令宋希濂的鍋,宋總司令離職而去,接替工作的黃傑「黃代司令」自然成了一把手、最具權威者、有負責任能力的人,事關戰場同袍的種種怨懟,也只有交給「黃代司令」才算是冤有頭,債有主吧。

那這樣說來,或許這封信並非諜報內容,只是下級寫給上級的工作報告或是請願書。

再者,我認為若是說這是一封戰士的家書也有理可述。

因為文字中也無不透露著折柳寄思,離家幾載、思念故土親人等等的情緒,又如玉碑為記等字樣又或許想表明戰場無情,自己隨時會有意外、埋骨異域的種種哀思,深怕隨時會被槍炮擊中殞命,死後魂難歸家,親人難尋……這大概是寫信之人想將當下的時局戰況告知家人:在血雨腥風之夜想念家鄉……戰場凄慘卻又勝利在前的情感交糅……不久的將來完勝驅逐日寇之日便是自己衣錦還鄉之時……勝利在即,回家之日漸近……

至於信中特殊所用的感嘆符號,細細琢磨,我認為感嘆號的數字排列規律十分符合坊間習俗磕頭行大禮的儀式,即一跪三叩,二跪六叩,三跪九叩的朝拜習俗,能受此大禮的,要麼是有生養之恩的父母雙親,要麼是並肩作戰的戰友兄弟,兩者都是說得通的。又或許此封信件又是為了拍現任長官「黃代司令」的馬屁,但再看原文,傷感大於誇耀,總也看不見誇讚私人的隻言片語,也就排除了作者趨炎附勢之嫌了吧。

我覺得還有一種說法或許也能說得過去,那就是這篇信件為日本間諜所寫。當他看到日軍拉勐守備隊即將慘烈覆滅而寫信向外求援,希望師團部和軍部增兵馳援,力圖保住松山,保住惠通橋防線。信中這樣連當時倖存諜報老兵都沒能看出個所以然的神秘寫法不得不讓人生疑,或許此信並非是我軍之物,而署名「黃代司令」可能則是為了防止在出現意外時好迷惑我軍,成功將信件送出。此外,「梅花為首,玉碑為記,八月中秋老地名」,誰也說不清楚是不是說在日軍拉勐守備隊全員覆滅之後,這就是軍旗的埋葬之地……

總之,我認為松山上這封神秘的信件可能是我軍或日軍的諜報,也可能是下級委託上級轉交的家書,或許又只是一份加密了的工作報告,亦或是下級的請願書:其中摻雜著拐彎抹角想要向上提的意見,發的牢騷……但無論這封信作何使用,想通過隱藏的文字密碼達到何種目的,如保山市文物管理所所長王黎銳所說,信中落款處堆砌起來的三個A或許代表信的秘密級別很高,作者很看重信件是否能達其所願。

以上種種猜測最終都未能使這封詭秘信件的內容昭然若揭、真相大白,種種言論設想也只是基於一定歷史史實的虛構揣測,實在難以給這封信件的內容下結論。的確,七十多年過去了,當事人、經歷者早已如同這發黃的信紙葉落枯黃,這封信件的真實內容,也就只能任憑歲月更迭,幾經言語推敲、猜測紛紜,真相究竟如何,我們已無法知曉……

常言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中內容僅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若有欠妥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滇西一隅 的精彩文章:

一個小腳女人的傳奇人生

TAG:滇西一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