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下三寶其有二,她還給上海博物館捐了400餘件文物

天下三寶其有二,她還給上海博物館捐了400餘件文物

前言

君子慎獨,而她人格高尚。她將人類文明發展凌駕於個人利益之上,值得後生敬仰。

潘祖蔭的「攀古樓」銅器在1933年左右,約有600餘件。上海博物館前館長、青銅器研究專家馬承源曾經對潘家表示,「你們的青銅器收藏,僅次於故宮」。

鼎,辭海上的解釋是,青銅器之王。那麼,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無疑則是王中之王,故有「天下三寶」之說。

大克鼎

如今,這三隻驚世傑作分別藏在上海博物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和台北故宮博物館,被作為鎮館之寶供人們駐足、流連、驚嘆。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五十多年前,這三隻鼎中的兩隻,大克鼎、大盂鼎,曾經靜靜地藏在古城蘇州一戶人家的地底下,深深的掩埋在一條幽靜小巷的大院深處。

年輕時候的潘達於

這戶人家姓潘,這兩件寶物的主人,是一個叫做潘達於的女人。


百年輝煌的潘氏家族

蘇州潘氏在清代就是世家望族,至潘祖蔭時更以收藏傳家,有「滂喜齋」專藏珍本書籍和「攀古樓」專藏青銅器。潘氏家族的文物收藏,如果從乾隆時期的潘冕算起,到潘達於這一代,一共延續了將近200年的收藏累積時間,經歷了六七代人的努力,才形成了如此的規模。

攀古樓

潘達於作為潘祖蔭的孫媳,從上世紀20年代起就成為潘氏家族文物的實際看護與掌管者。抗日戰爭期間,她在家人協助下,將包括大盂鼎、大克鼎在內的家藏珍貴器物深埋地下,書畫及部分古董則安放在隱蔽的隔間中。日軍多次上門翻查劫掠,卻始終沒有發現這批文物。

攀古樓彝器款識?清愛堂鐘鼎彝器法帖

作為中國收藏史上最為經典的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追溯潘氏家族的的風塵歲月是一件饒有趣味的事情。連歷史學家們都認為,如果要研究清代士紳家庭崛起、繁衍、興旺、發展的過程,家族史中的倫理人文以及在社會上的地位、歷史上的影響,潘氏家族無疑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典型例子。

攀古樓彝器款識?清愛堂鐘鼎彝器法帖

艱難的收藏之路

潘氏蘇州老家是在南石子街15號。那年頭正值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社會兵荒馬亂,一些盜竊者不時光顧探底,另外還有一位外國人表示,願出600兩黃金和一幢洋房買下兩鼎,都被潘達於謝絕了。後來,潘達於想了一個法子,將兩鼎深埋於蘇州家後庭院的地下,就這樣躲過了日寇七次大搜羅。

大盂鼎

1944年,埋在地下的木箱腐爛,泥土帶方磚都塌了。潘達於又和家人把藏品挖了出來,他們用圓木做架,粗繩結著大鼎,徐徐吊出土坑,然後兩隻大鼎被安置在一間房間的角落裡,鼎里放些破衣雜物,再用舊傢具堆沒,房間被釘斷,既不住人也不走人。就這樣一直保存到了解放之後。

一無所有一無所求的「獻鼎者」

潘達於

1951年秋天,潘達於寫信給上海文管會,表示願意捐出家傳寶藏──大克鼎、大盂鼎,並希望把它陳列在即將開館成立的上海博物館。一時間,已神秘失蹤60多年的二件寶鼎將再度獻身的消息傳遍了國內文物界,引起轟動。重新發掘二鼎的那天,潘家大院在靜寂中涌動著興奮,兩隻寶鼎在文物專家們激動的目光中傳遞著時,潘達於不由自主地靜靜流出了兩行熱淚。


潘氏的收藏

潘達於在捐獻給上海博物館寶貝後,又陸續捐出了大量藏品,1956年捐贈的99件字畫、1957年捐贈的150 件字畫等。

潘達於家族舊藏 《明人肖像圖冊》李日華像

潘達於家族舊藏 《明人肖像圖冊》陶虎溪像

潘達於家族舊藏 《明人肖像圖冊》羅應斗像

沈周《西湖名勝冊》

王學浩 山水畫

魯大東 書法作品

弘仁《山水卷》

倪元璐《山水花卉冊》

後記

2007年8月,潘達於走完了她102載人生與世長辭。歲月匆匆往事如煙,但上海博物館刻著捐贈人姓名的大理石牆上,「潘達於」這個名字依然「高高在上」,而關於盂、克二鼎的故事,也一直在若隱若現的流傳。

捐贈是博物館收藏的重要來源,感謝所有為博物館捐贈過文物的人們。沒有他們,我們在博物館中感受到文化和體驗,將大打折扣。

推薦

聲明:【文章及圖片轉自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本文觀點不代表本平台觀點。如覺侵權,請聯繫我們予以公示或刪除】

來源:正大研習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硯田書院 的精彩文章:

元趙孟頫《德清閑居》等拓帖欣賞
元貝瓊 信札,率意瀟洒

TAG:硯田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