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智者非凡 第2集 | 佛教是教育 要把宗教的佛教回歸到教育的佛教

智者非凡 第2集 | 佛教是教育 要把宗教的佛教回歸到教育的佛教





(智者非凡 第2集  時長1:10:58)



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


阿彌陀佛!


今天跟大家交流的題目是:

佛教是教育,要把宗教的佛教,回歸到教育的佛教


為什麼說這個題目?最近一個時期,我有這麼一個想法,是不是妄念我也不知道,反正我是有這麼一個想法的。我聽老法師講經說法將近二十年了,如果從2000年正式開始計算,到現在應該是18個年頭了。我自己就問我自己,這麼多年聽師父講經說法,你究竟聽明白了多少?我這個想法就是,我要理一理,把我將近二十年聽到的,究竟我聽明白了多少,把它歸納整理一下,也算作我個人將近二十年學佛的一個小結。不能說總結,總結還太早,只能算一個小結。


我想怎麼說呢?就把師父的幾個關於佛教的重要理念歸納整理一下。範圍就是我聽明白了的,我沒聽明白的我總結不出來,我也整理不出來。我現在跟大家說的就是我覺得,我還比較明白的那一部分,跟大家交流一下。


所以,今天跟大家交流的題目就是:

佛教是教育,要把宗教的佛教回歸到教育的佛教


為什麼把這個作為第一個題目來說?因為我感覺到,這是老法師關於佛教的重要理念之一,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理念。


老法師的這個理念,我認為這是老人家對整個佛教無與倫比的重大貢獻,也可以說是偉大貢獻,必將永載佛教史的史冊。我認為是最重要的、最偉大的一個理念,所以我把它安排到前面來跟大家講。


對於老法師「佛教是教育」理念的認識,從我個人來說,是有一個認識過程的。這個認識過程是這樣的,我當年讀了老法師1991年在美國邁阿密講的《認識佛教》這本書,這大約有二十年了。可以這樣說吧,在沒讀這本書之前,我對佛教沒有什麼明確的認識,甚至是可以說沒有什麼認識,別說正確的認識了。那時候在我的心目中,佛教就是燒香、磕頭、拜佛、跑寺院,就是這個。這就是當年我沒讀這本書之前,對佛教的一點點認識。



後來讀了這本《認識佛教》的書,我才明白了,原來佛教是這麼回事,和我原來想的不一樣。那本書,我反覆讀了好幾次,讀了好幾遍。正因為讀這本書,為我最近這二十年的學佛,奠定了一個比較好的基礎。因為你對佛教是怎麼認識的,這對你今後走什麼樣的學佛路,是非常有重要意義的。這本書我認為幫了我大忙,給我奠定了比較牢固的基礎。而且從這本書里,我也受到了法益,得到了真實的受用。


下面我就想具體地談一談,我對老法師這一個理念的基本認識。

首先我談一談,佛教是什麼。




這本書里,老法師是怎麼教誨我們的?老法師告訴我們:「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這是最基本的兩句話,對於這兩句話,我們應該怎麼樣來認識?怎麼樣來理解?

1


第一句話,老法師告訴我們,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

。這個語氣是非常肯定的,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2


然後第二句,

「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

進一步說明第一句話,是不是這樣?那就是不單是教育,而且是至善圓滿的教育。至善那個至,就是頂尖。我們看看這兩個關鍵的詞,一個是「至善」,一個是「圓滿」。


圓滿這個詞語就是沒有缺欠。至善呢?就是達到了頂級。這個教育是「至善圓滿的教育」,就是達到了頂級的沒有缺欠的教育。沒有任何善能和佛陀的教育相比較。這個圓滿呢,就是一絲一毫的缺欠都沒有。有一絲一毫的缺欠,都不能叫做圓滿。



所以老法師告訴我們,佛教是教學、是教育。為什麼呢?因為教育必須得有教學,沒有教學的教育,那談不上是教育。老法師告訴我們,佛教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教育。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孔子被後世稱為「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育是一生一世的教育,而佛陀的教育是三世教育,講過去、講現在、講未來。更確切一點說,佛陀的教育是生生世世的教育,就不僅僅是三世教育了。可能對我們某一個眾生來說,是三世教育。但從整個佛教來說,它應該是生生世世的教育,是不間斷的。


那可能有同修問了,為什麼說佛教是教育?在大家的印象中佛教就是宗教,怎麼又變成教育了呢?我想用下面的幾方面來介紹佛教是教育。



第一個,

從稱呼上看,佛教是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教學才有師生的稱呼,對不對?這個我們大家都知道。比如說在學校,學生稱呼老師,教我們課的我們都稱呼老師。老師稱呼我們是學生,是不是這樣?從佛教來說,我們稱呼釋迦牟尼佛是本師,我們不都這樣稱呼嘛,「本師釋迦牟尼佛」。




什麼叫「本師」?根本的老師才能稱為本師。因為釋迦牟尼佛創建了佛教,所以他是佛教的本身,我們就這樣稱呼他。因為他是佛教的第一創辦人,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我們自稱為弟子,是不是這樣?後世的稱為弟子,稱為佛陀的學生。


弟子是古代就這麼稱呼的,延傳到今天仍然還稱為弟子,或者稱為學生。這是我們學生的自稱。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我們和釋迦牟尼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這個是其他宗教沒有的。只有我們佛教,我們和我們的本師是師生的關係。


古時候,佛門有「叢林」制度,這個很多佛友可能都知道。叢林是什麼意思?就是佛教的大學。佛教的大學稱為叢林。可以這樣說,佛教大學就是今天的學校,今天的大學,它離不開教學,離不開學校。


我們與釋迦牟尼佛是師生關係。我們與菩薩是什麼關係呢?是同學關係。菩薩是佛陀早期的學生,我們是佛陀後期的學生。所以菩薩是我們的學長,我們是菩薩的學弟。是同學關係,師生關係。用第一條,為什麼說佛教是教育,從稱呼上來說,驗證了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這是和其他的宗教區別很大的地方,這是第一點原因。



第二點原因,

從佛教道場的組織機構看,佛教是教育機構。




它的機構設置就證明了,它是教育不是宗教。比如說,寺院里有一位和尚。和尚這個名詞大家都知道,和尚是什麼意思呢?是親教師的意思,親教師。和尚相當於學校的校長。不要忘了,這個和尚相當於學校的校長。他是幹什麼的呢?是主持制訂教學政策,設計課程安排,聘請授課教師,這是和尚的職務。


和尚的下面,還有三位綱領執事。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助理、助手,這麼說可能大家聽得更明白一些。和尚的下面有三位助手,這三位助手都是幹什麼的呢?他們是分管三個部門的。

1




第一個,掌管教務的。

有一位助手是管理教務的,稱為什麼呢?稱為「首座」。這個很多同修如果經常跑寺院的,都知道這個稱呼。這是第一個,掌管教務的稱首座。

2




第二個助手,掌管訓導的稱「維那」。

有的念維那(nà),有的念維那(nuò),就這個意思怎麼說都行。掌管教務的首座,相當於我們現在學校的教務處。掌管訓導的,相當於我們現在學校的訓導處。

3




第三位,掌管總務的稱「監院」。

它相當於現代學校的總務處。所以從寺院的機構設置來看,完全證明了寺院就是一座學校,所以佛教是教育。


第二點是從機構設置來看。



在這裡,順便我要跟大家說一說,現在我們去寺院,看見出家人,有很多稱呼這位出家人也叫和尚,稱那位出家人也叫和尚,實際上這個是一種誤稱。一座寺院只有一個和尚,就像一個學校只有一個校長一樣。那麼多出家人,應該稱呼什麼呢?其他的出家人,除了剛才我說這三位助手之外,其他的出家人應該稱為「法師」。法師是幹什麼的?教課的老師,這麼稱呼就完全準確了。


稱呼和尚是校長,稱呼教務處的、稱呼訓導處的、總務處的,分別有三個名字,首座、維那、監院,其他的法師一律稱為法師就對了。法師就相當於我們現在學校的教師。這是第二個證明佛教是教育。



第三個方面,

從佛教的學位制度上看。




佛教教學的總目標是讓眾生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譯成中文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它是三個等次。

1


第一個等次是正覺。

正覺是羅漢,羅漢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學士學位。這是第一個層次。

2


第二個層次是正等正覺。

這個學位是菩薩的學位,相當於我們現在學校的碩士。

3


第三個層次是無上正等正覺

,佛,相當於我們的博士學位。


所以說佛教的三個學位,和我們世間學校的學位,它完全是相應的。因此從這個學位制度來看,也證明了佛教是教育,它不是宗教。



佛、菩薩、阿羅漢,是佛教的學位名稱,他們都是人修成的。佛和菩薩和羅漢,他們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仙。所以如果弄不清楚這個,就錯會了佛教的理念了。這是第三方面,證明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



第四個證明,

從佛教的教學目標上看。




佛教的教學目標是什麼?他的方針是:破除迷信,啟發真正的智慧。這是佛教教學的總目標,也就是總方針。


《無量壽經》上說,佛教是圓滿地幫助我們解決眾生一切苦難問題,讓我們每個人在這一生中得到幸福快樂、家庭美滿、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大同,這是佛教教學的目標。


所以我們說,佛教慈悲濟世的宇宙觀,是積極的,不是消極的,也不是落伍的,是能給我們真實利益的教育。從這一點說佛教是教學,是真正能讓我們得到真善美慧,永恆、真實幸福的教育。這是第四個證明。



第五個方面,

從佛法教學的科目上說。




我們大家上學,是不都學這個科、那個科?佛法教學也是有科目的。老法師多次跟我們說,佛法的教學有五個科目,就是

五大科目

。這五大科目是: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這就是佛法教學的五個大的科目。


下面,我簡單對這

五大科目

作以介紹和解釋。

三 福


首先我們看看

第一科,三福


我們佛法里說的三福,就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的「凈業三福」。大家記住,以後我們再提三福,就知道它就是凈業三福。凈業三福是哪三福?很多同學熟悉,我們再重溫一下。



1




第一福: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這四句話,就是凈業三福里的第一福。



2




第二福是:

「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這第二福是三句話。



3


第三福是: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四句話合起來,一福、二福、三福,合起來一共是十一句話,這是我們學佛人要特別重視的,這是學佛的一個基礎。這是第一個科目——三福。

六 和




然後我們再看六和。


這個大家都熟悉,就是

六和敬

1


第一個,見和同解。

什麼樣的叫見和同解呢?用我們現代話說,就是建立共識。這是現代的名詞,這麼解釋,可能大家聽得更清楚一些。建立共識是大眾共修的基礎。如果大眾在一起共修,沒有共識,張三說這麼、李四說那麼的,這第一和就不存在,你見解就沒和。見和同解。

2


第二個,戒和同修。

戒就是守規矩。這一條,就是說要建立共同遵守的規章制度,就是人人都要遵守這個規章制度。在家僧團以五戒為基礎。出家的僧團,以比丘戒、比丘尼戒為基礎。這是常住公約,這叫戒和同修。

3


第三,身和同住。

就是大家在一起共修。這同住,大家都明白什麼意思,像我們現在這個小道場,可以叫做身和同住。

4


第四個,口和無諍。

就是沒有爭議,不搞是非,真正用功向道,這叫口和無諍。你要成天老打仗,那就不是口和無諍了,那是天天在諍。

5


第五個,意和同悅。

想的都一致,都很高興,每天都法喜充滿,這個就叫意和同悅。悅是高興的意思。

6


最後一個,利和同均。

物質生活是平等的,沒有什麼特殊,不搞什麼特殊化,是不是這樣。


這就是六和敬的六個內容。我再重複一遍,一、見和同解;二、戒和同修;三、身和同住;四、口和無諍;五、意和同悅;六、利和同均。這就是佛法教學的第二個科目,六和。



三 學



三學就是戒、定、慧。

戒是對治什麼的?是對治惡業的,守規矩嘛。你要守規矩,你就不會造作惡業,所以戒是對治惡業的。定是對治散亂的。慧是對治愚痴的。這就是

第三個科目——三學

:戒、定、慧。

六 度



第四個科目,六度。


六度就是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這就是佛法教學的

第四個大科目——六度

1




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就是六度的

第一度,布施。


老法師在講經過程當中,對布施非常重視的,多次講布施。我們同學可能知道,我們有時候布施,是布施了,但是可能沒有布施到正地方。布施錯了,也不修福、也不積功、也不累德,可能還是造作罪業。所以咱們在布施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有智慧,用智慧去布施。

2




第二個,持戒。

就是守法、守規矩,遵守規章制度。國家的法律、地方的法律,都要遵守。

3




第三個,忍辱。

就是忍耐,忍人所不能忍,這就叫忍辱。



4




第四個,精進。

精是專精,進是進步。



5




第五個,禪定。

禪是外不著相,定是內不動心。我們往往以為盤腿面壁,那是修禪定,不是。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修禪定。行住坐卧、言談舉止都是修禪定。就是這兩句話要記住,外不著相,是禪;內不動心,是定。合起來叫禪定。

6


最後一個,般若。

就是智慧,什麼叫智慧?對一切事物,沒有一個不透徹明了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叫般若。

普賢十願


最後一個科目,普賢十願。


這十願,大家天天都背誦,倒背如流了。咱們再溫習一下,普賢十願。


一、禮敬諸佛。二、稱讚如來。三、廣修供養。四、懺悔業障。五、隨喜功德。六、請轉法輪。七、請佛住世。八、常隨佛學。九、恆順眾生。十、普皆迴向。


這就是普賢十願。這是佛法教學的第五個大科目。這是我從修學的科目來說,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



第六個方面,

從佛法教學的次第上看。




修學佛法的次第,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就是信、解、行、證。這四個階段,是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講的,我們下面簡單地說一說,

信、解、行、證。



先說

。能信說明什麼,說明你緣成熟了。緣不成熟怎麼辦?緣不成熟先等著,這是菩薩教給我們的方法。緣不成熟,你硬要去辦,你是辦不成功的,所以緣不成熟先等著。我們經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怎麼樣正確領會這句話?不是佛有分別不去度,而是他緣不成熟的時候,你度不了。因此我剛才說了,緣不成熟先等著,等他緣成熟了再去度他,這就對了。如果他不信,你去度他是什麼用也沒有的。他信了之後,表示他可以入門了。這是第一個,信。


信了之後下一個跟著的就是

。你光信了,沒有解還是不行的。這解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理解佛法所說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因此,解就是認識和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真正理解之後,下面跟著的是

。所以這四個次第,是一個緊跟著一個的,缺一不可的。這行是要建立在解的基礎上,沒有解你行不了。在理論和方法都沒有搞明白的情況下,你就去行,那是盲修瞎練,那不是正確的行。真正的行是有正確的理論、有正確的方法。


這個行最後的目的能達到一個什麼呢?達到

。最後一個說說這個證。證就是真正的受用,就是你學佛得到受用了。怎麼樣來證明你得到受用了呢?就是你把自己所信、所解、所行,在日常生活當中融合了,你會應用了,這就是你得到證了。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得到真正的受用了。


我們一定要知道,修學佛法的次第是信、解、行、證。



我們

再側重地說說這個

,因為這個信是太重要了。三資糧的第一個資糧就是信。怎麼個信法?


第一要信自己。

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我以前跟大家交流的時候,我一再說,第一,信自己。


第二,信佛菩薩。

有的同修曾經跟我提出過這樣的問題,說老師你這個位置是不搞顛倒了?是不應該第一信佛,第二再信自己?我說不對。

第一要信自己,第二是信佛。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信自己,是佛法里的最重要的信。

你不信自己,你肯定外求,你不會內求的。你要信自己是怎麼個信法呢?


第一,信你自己有佛性。


第二,信自己本來是佛,信自己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


第三,信你將來一定去作佛。


你這三個信如果不解決,你肯定去不了西方極樂世界。因為什麼?去西方極樂世界是二力之門,一個是自力,就是你信自己;一個是他力,佛力加持。如果你不信自己,你就把去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門,自己的自力之門,你就把它關上了,這是一定要信自己。


所以說信自己的真如本性,暫時被染污了,我們現在暫時沒覺悟,到最後一定會覺悟的,一定會去作佛的,這是第一個。


有的人常常覺得說,我罪業深重!一開始可能覺得,自己這是很謙虛的語言。有這麼一個佛友,我見著他幾次,他都是這麼跟我說,劉老師你看我罪業深重,我能去極樂世界嗎?阿彌陀佛能來接我嗎?我當時就給他一個準確的答案,我說,你決定去不了西方極樂世界。


有的同修可能說,劉老師,你這話說得是不嘴太黑了,你怎麼一下子就給人家說得這麼絕對呢?我說我沒說錯。因為自力之門,他不相信自己,他把那個門關上了。他又不相信阿彌陀佛能來接他,他力之門他也關上了。兩個門他都關上了,他怎麼能去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個信的問題要解決。


佛告訴我們有六個信,我這裡為什麼要重點地說信自己?就是要把這個最重要的問題,幫助大家有個正確的認識。還有五個信,大家知道,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加上我剛才說的信自,一共是六個信。這六個信的問題都要解決,後五個,大家比較熟悉,我就不詳細說了。



學佛一定要親近「一位」老師



下面,我想說一個什麼問題呢?就是學佛一定要親近「一位」老師。注意我說的這個重音在哪?我如果這樣說,最重要的是要親近一位老師,和我現在這個口氣,最重要的是要親近「一位」老師,我的重音是在一位上,在那個「一」上,是不是這樣?我兩個說法,它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


因為這個理念,我跟同修們交流的時候,曾經說過幾次,也被批了幾次。說我搞迷信,抬轎子,如何、如何。在這裡我不想說這方面的事兒了。


我到現在,二十年的學佛經驗也好、教訓也好,告訴我這個理念是正確的,就是要親近一位老師。


我有個什麼感覺呢?

你親近一位老師,依照、接受這一位老師對你的教導,你目標非常明確,你心定、心不亂。


我曾經試驗過,我聽過另外一位也修學凈土法門法師講法。我真是對比了一下,我聽了以後有個什麼感受呢?就是兩位老師,都是修學凈土念佛法門的,但是他們在講經說法的過程當中,有的問題是截然不同的,認識是截然不同的。當時我就想,那我到底應該聽哪位老師的?聽這位老師,這位老師這麼教的。聽那位老師,那位老師是那麼教的。


所以從那以後,我就認定了,

學佛還是遵從一位老師的教導比較穩妥,不至於讓你疑惑、彷徨,或者走岔道。


另外,

學佛親近一位老師,這是古今不變的正道,是祖祖相傳傳下來的。在今天,用我們的話說就是師承。「師承」這兩個字可不簡單,非常重要!


比如說,我們古代教學,大家都知道,古代教學五年學戒那是必不可少的。老師分配你干一份工作,聽明白,老師分配你干一份工作,你就干它三年五年。就這一個事,你不耐煩了,沒過關。你認認真真地幹了,你就過關了。


有的出家了以後,去到了寺院,寺院安排一些粗活、重活去干。有的人不理解,這樣想:我為什麼要出家?我出家以後,我為什麼要來寺院?我是來學道的,記住是學「道」的。這些臟活累活讓我干,幹個三年五年的,我啥也沒學著。所以就灰心喪氣,這活也不會好好乾。正好錯了!


想想惠能大師,他是舂米、劈柴八個月。寺院的其它任何地方什麼樣,他都不知道。他就干這一個活,幹了八個月。


實際正是這五年學戒,你就在幹活的過程當中,你把戒、定、慧三學,你都學到手了。有幾個人知道?有幾個人不鬧情緒?

幹個三個月五個月,可能都逃掉了,逃跑了。我是來學道的,我不是來幹活來。


比如說在一個道場,掃地、挑水、劈柴,在廚房裡打雜,你認為這不是學道,恰恰這些正是學道。你如果認識不到,你這個道你真沒學著,你真荒廢了。

有人心裡不服氣,說你看我來學道的,把我當傭人使喚了,指使我干這個干那個的。正是把你當傭人使喚了,

就這個「傭人」他把真道學去了。不願意當傭人的,他那個道他一點沒學著,就是這麼一個道理。


所以說我們現在修學,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是什麼呢?就奔著多,廣學多聞,是不是這樣?博學,都喜歡博學、喜歡多聞,這個就是沒有基礎。

一下子你去博學多聞去了,結果是什麼?得到的是邪知邪見,不是佛的正知正見。因為你那個基礎沒打牢。

清涼大師說,這種廣學多聞的修學方法,是有解無行。


再說一說,

學佛從哪學起。



有的同修說不知道從哪下手。

老法師告訴我們非常明確,學佛從念一部經起修。讀一部經,或者是聽經聽一部經。一句話:重要!學佛從念一部經起修。要不要懂其中的意思?不需要,這個也重要。


有的同學一讀經就問我,老師呀,某某經這一段什麼意思啊?那一句話什麼意思啊?我說,聽師父告訴我們的,不要去研究這個,就是一門心思地讀就對了。不要去琢磨哪一段什麼意思,哪一句什麼意思。如果你去琢磨,得出來的結論叫見解吧,那是你自己凡夫的知見,不是佛的知見。


佛講經沒有意思,你能把它解出來意思,我說你比佛還高明。真的,那不是佛知佛見,那是你凡夫的邪知邪見。很多人喜歡研究,總想把這部經這個意思,我把它弄明白。

怎麼弄明白?一個勁地讀。「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就是絕招,這就是秘訣。


這個方法也是我們老祖宗,祖祖相傳下來的,是行之有效的。

但是就當今社會,有多少人能夠認知這個方法?如果把這個方法丟掉了,實在是太可惜了!


這是第六個方面,證明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



最後一個,

從佛法的教學藝術上看。




在這裡我想先說說,佛教的叢林制度。叢林制度應該是在唐朝的時候,寺院發展成叢林。誰是創始人呢?一個是百丈大師,一個是馬祖。


這很多同修都熟悉的,都知道是「

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

」,這是叢林的兩位創始人。馬祖是禪宗道一禪師,他俗姓馬,所以後人就管他叫馬祖。祖就是祖師,馬(ma) 習慣稱為叫馬(ma)祖,很少叫馬(mǎ)祖的,我們就這麼往下稱呼吧。


這個馬祖,他是禪宗的第八代祖師,他是惠能大師的徒孫。六祖惠能大師是六祖,他是八祖,所以他是惠能大師的徒孫。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叢林中的一切規矩,都是百丈大師草擬的,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大師!

這二人建立了中國的叢林,現在來說就叫佛教的大學。古代叫叢林,現在叫佛教大學。是真正有規模、有制度,有佛教教學,把佛教教學制度化了。這兩個條件必不可少,一個是有一定的規模,一個是有制度,就把佛教的教學制度化了、正規化了。


從馬祖以後,中國的佛教走上了制度化,變成了大規模的學校。

叢林很多都變成了專科學校,按我們現在說呢,那就是現在叫佛學院,可能就屬於這種類型,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


叢林的教學、講學、教材、教法,無一不是達到了最高的藝術境界。

我們從經典、音樂、雕塑、佛像、建築、供具,以及其它種種,都可以發覺這些教學是那麼的完善,是那麼的完美!可惜的是到現在失傳的太多了,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遺憾的事情,都不如古時候那麼完美了。


為什麼?佛教在我們這一代非常缺少人才。缺少人才,更缺少藝術人才。佛教是一種高等的、高雅的藝術,現在這種藝術人才太缺乏了。必須有高深的佛法修養,才能把這個東西繼承、承傳下來。因為只有有高等、高深的佛法修養,他才能把所表現出來的東西,表現的是活的,不是死的,才有真正的內容。


比如說一幅畫、一首詩、一首曲子,一定要蘊含著高度的佛法修養在其中。

舉個例子,比如說像梵唄,我們很多人非常喜歡這梵唄,但是這個梵唄和古代的梵唄,那是相去甚遠,差得太多了。為什麼古代的梵唄唱出來,人們是一種藝術欣賞,讓你心清凈,幫助人們開智慧。而現在的梵唄,有的時候讓人感到俗不可耐。這個不是說否定梵唄的作用,就是因為我沒有那種境界。所以現在的梵唄,遠遠不如古時候的梵唄。


這是因為我們佛教缺乏人才,對真正的梵唄不能有深入的理解。所以佛陀這樣告訴我們,不是佛教沒有好東西,也不是佛教沒有什麼真實的內容。是我們把它丟掉了,我們挖掘不出來,沒有挖掘這真正好東西、好內容的人才。


舉個例子,能說我們佛教沒有好東西嗎?

比如說,中國的敦煌壁畫,這大家都知道。再一個雲岡石窟,再一個北京的房山石經,是不是享譽全世界的東西?這個不但是中國的寶,也是世界的寶,體現了中國佛教藝術的博大和壯觀。如果我們有的人去敦煌去看過壁畫,去石窟參觀過,去房山石經看過,一定會有切身的感受。中國的藝術真是博大精深,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沒法比擬。


就說北京房山石經,一共雕刻了四百年。大家想一想,這是一種什麼樣浩大的工程,可不可以和我們的萬里長城相媲美。四百年刻出來這一部房山石經。所以我們的老祖宗,真是值得我們尊敬景仰,他給我們後世子孫,留下了多麼寶貴的東西。



綜合上面所說,我從稱呼、組織機構、學位制度、教學目標、修學科目、修學的次第、教學的藝術七個方面,回答了為什麼說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這個問題。這個問題說明白了,那麼為什麼要把宗教的佛教回歸到教育的佛教,自然而然這個答案就出來了。


因為它是教育,原來是教育,現在三百年來,把佛教由教育演變成了宗教,真是我們對不起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老師留給我們的不是宗教,是教育。所以我們聽了上面的七個理由,能不能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樣。過去我們不知道,現在我們知道了。


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留下來的,是教育的佛教,不是宗教的佛教。只是近三百年來那些不肖的子孫們,把教育的佛教演變成了宗教的佛教,這是佛教的悲哀和不幸。


多年來,凈空老法師大聲疾呼,要把宗教的佛教回歸到教育的佛教,這是正本清源的偉大壯舉。凈空老法師對佛教的偉大貢獻,功德無量。千秋萬代將永遠記住這位愛國愛教、可親可敬的老人。

這是我說的第一個問題。

怎麼樣把宗教的佛教回歸到教育的佛教




第二個問題,簡要地說一說,怎麼樣把宗教的佛教回歸到教育的佛教?


這個純屬我個人的認識,如果有錯誤,懇請大家批評指正。怎麼樣使宗教的佛教回歸到教育的佛教?我想從兩個方面來說。


第一方面,從認識上回歸


這裡面我談三點。

1


第一點,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佛陀的這句話,我們認可不認可?


如果我們不認可,佛教要回歸到教育的佛教,太難太難了,因為你對這個不認知。所以說,我為什麼說必須先從認識上回歸?你認識上來了,認識正確了,才能回歸。這是第一點。

2


第二點,把教育的佛教演變成宗教的佛教,這是佛教的不幸和悲哀,我們對不起本師釋迦牟尼佛。


如果這句話再往重了說,我們是不肖子孫,我們辜負了老師的培養和教育,我們違背了老師的教誨。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我們本師教給我們的是教育的佛教,不是宗教的佛教。再說嚴重一點,再上升一點,是不是我們背師叛道?老師教我們的東西,我們丟掉了,給它變化了。所以我說了一句,這是佛教的不幸和悲哀,我們對不起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看著他的後世子孫,把佛教糟蹋到這個樣子,老人家會流眼淚的,這是我說的第二點,怎麼認識。

3


第三點,佛教是度活人,不是度死人的。


最起碼應該是以度活人為主,以度死人為輔。不能本末倒置,不能顛倒,是不是這樣?現在的情況是種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我這個說法說出去以後,也可能會遭到批評、批判的,但是我就是這麼認識的。我就把我真實的認識說出來,是不是這樣的?因為佛教確實是應該重點是度活人,如果我們每天搞的都是度死人的事情,那活人誰來度?這違背了本師的教誨。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沒搞過一次法會,沒打過一次佛七,沒打過一次禪七。四十九年就一件事,講經說法教學。我們的凈空老法師,講經說法現在六十年,做的也就是這一件事情。所以我說,這是正業。


這是我說從認識上回歸,有這麼三點需要我們提高認識。我們要分清主次,不能顛倒。


第二方面,要從行動上回歸


如果你認識上去了,沒有行動那還是回歸不了。行動上怎麼回歸呢?我的認識不成熟,有這麼四點供同修們參考。

1


第一,恢復叢林制度,建立佛教大學,培養講經弘法人才。


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你要把宗教的佛教回歸到教育的佛教,沒有講經說法的人才,誰來講?就是有學生,沒有老師,對不對?

一定要培養講經弘法的人才。

那這人才上哪培養?你得有地方,就得辦佛教大學。

我們把佛教大學建立起來了,就是恢復了古時候的叢林制度。

這是我想到的第一點,就是

把佛教教育要制度化、規範化。

2


第二點,寺院也包括其它的道場,因為寺院是主要的道場,要強化講經說法, 弱化經懺佛事。


為什麼?因為

佛教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而且是離究竟苦,得究竟樂。怎麼達到這個目標?唯一的方法講經教學。除了講經教學,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是不是這樣?


佛在經上跟我們是這樣說的,佛不度眾生,佛沒能力幫助你。我估計這話有同修可能不理解,他慢慢就理解了。我再重說一遍,佛在經上跟我們說,

佛不度眾生,佛沒能力幫助你。誰度你?自己度自己。要自悟、自修、自度。佛不騙我們,佛只是把理論、方法、事實真相,跟我們講清楚、講明白,讓我們理解。理解之後自己覺悟、自己修行、自己度自己。

反覆地看看聽聽這段話,確實是有道理。


為什麼老法師說,你自己不悟,就是阿彌陀佛站在你跟前,也沒啥招,也沒啥辦法,佛也度不了你。佛的方法是把理論、方法、事實真相,給你講得清清楚楚,明白了。你明白了之後是你自己度自己,不是佛代替你做一切事情。

要不為什麼有的同修對我有迷信,認為我什麼都能,我一再告訴大家不是那樣的。


我為什麼改變了人生命運?是我聽老法師講經說法,我聽明白了一些,然後我老實,我又去做,所以我就長進了。你們把老法師講的東西聽懂了、聽明白了,認真地在生活中去落實,你們會比我更好、更強的,不要迷信任何人。


所以佛說這段話,我們要認真領會。有的同修可能說,那佛也不管我們啊?佛不是不管。佛管的方式、方法,你要學會,你要看明白,是不是這樣的。所以這段話,如果你聽明白了,那你說佛用什麼方法來度我們?講經教學。現在佛不在世了,誰來替佛傳法?法師們,講經說法的法師們。


所以法師的主要任務,就是講經說法,度化眾生,把佛陀的理念、理論、方法,給眾生說明白,是不是?現在佛不能親口對我們說了,他的學生們,這些後世的法師們,就要把這個任務承擔起來。但是我感覺現在的法師們,不一定說得對,我覺得好像喜歡學經懺的多一些,喜歡學經教的,尤其是發心要學習經教的,太少太少。也可能我閉塞,我知道的少。但是目前我所接觸到的,我覺得真正發心,要學講經說法的法師寥寥無幾,確實是這樣的。


所以第二條我就這樣說,

一定要強化講經說法,弱化經懺佛事。

不是說經懺佛事不做,可以做,但是這個比重要把它安排好。要知道我們佛教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眾生離苦得樂,方法就是講經教學能達到這個目標。這是我說的第二點,行動上怎麼回歸。




第三方面,積極倡導認真落實六和敬

1


佛門四眾弟子要互相學習、互相鼓勵、互相讚歎,共同提高。

六和敬要靠我們每個人來做。這個六和敬怎麼能實現?一定是人人都想六和敬,都願意六和敬,都來做六和敬,為六和敬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六和。


就目前的情況下,

我們四眾弟子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愛護、互相讚歎這方面,確實是有欠缺的。不是互贊,而是互謗。

儘管不是多麼多,但是

互謗的情況是非常嚴重的,這嚴重地影響我們佛門的六和敬。


如果我們真正的是佛陀弟子,真正的是老法師的學生,我建議我們四眾弟子,一定要從自身做起,好好地以身作則,來建立六和敬」的道場。


現在怎麼辦才能達到這個目的?簡單的說就是每天我們都碰到的。


第一,不能搞妒賢忌能。

這是我的一個很深刻的體會。


這麼些年無論是我看別人,還是我自己的親身經歷,我所遇到的人和事,我覺得我們佛門不要搞這個,不要妒賢忌能。


就比如說凈空老法師,老人家入佛門66年,講經說法59年,在全世界還能找出第二個嗎?就這樣的一個老法師,把自己的全身心都獻給了佛陀的教育事業。他這麼多年是怎麼過來的,坎坎坷坷呀。今年都92歲了,這種坎坷還在伴隨著老人。所以有時候想起來這樣的事情,我真的感到心裡很痛很痛。我們佛門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事情?不要妒賢忌能。

2


第二,不要搞人我是非。


有的時候我就想

,一個搞人我是非的人,他還自稱為佛陀的弟子,自稱為老法師的弟子,怎麼好意思啊?佛陀這麼教你了嗎?老法師這麼教你了嗎?

成天就這麼嘀嘀咕咕、嘀嘀咕咕,

搞這些人我是非,你這是搞「六和敬」嗎?


所以我說,我們佛門弟子,如果你進到了這個門,你一定要依照佛陀的教誨,依照你老師的教誨,不管修行哪個法門都要這樣。都要把你所學法門的經教,給它悟透,然後把你悟透的東西,向廣大信眾去傳播、去弘揚,這才是你的正業。如果我們這些佛門弟子成天在一起,就是你斗我、我斗你,鬥來鬥去的,斗到什麼時候是個頭?非得把佛法斗滅嗎?到那個時候你到哪去?


所以我希望:


一,佛門四眾弟子,一定要從自身做起。


我自己下定決心,我一定從我做起。我這一生,我不會有一個冤家,我不會有一個對頭,我不會有一個對立面,我不去搞一次人我是非。我一定要從自身做起。


為什麼?因為

我聽老法師講的法,我聽明白了一些。聽明白了,我要做,不做不是真學佛。這是一。


二,我今生要成就。


如果我還去搞人我是非,還去搞妒賢忌能,我今生肯定不成就,那不是我的目標。

老實念佛,求生凈土,親近阿彌陀佛,這是我人生學佛的終極目標,我一定向這個方向努力。




我也建議同修們,好好修佛,不要錯過今生的機會,這個機緣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我們遇到了,如果再擦肩而過,那就是太可惜、太可惜了,這也算我對大家掏心肺腑的一句忠告吧!


今天這個題目,就和大家交流在這裡,謝謝各位。


阿彌陀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素雲 的精彩文章:

【03.20】每日一禪:學會說三句話
致此生最愛——母親(獻給三八節)

TAG:劉素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