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行業是助推中國製造業競爭力「功臣」,貿易戰中也將「受傷」
4月9日,第一財經研究院在博鰲論壇期間推出了《中國與全球製造業競爭力》報告。報告顯示,在2000年至2016年期間,機械、電器、電子通訊設備、汽車和其他交通設備(除汽車)五個製造行業單位勞動力成本競爭力的排名整體上升;但增長趨勢主要集中2008年金融危機前,危機後的部分行業排名甚至出現下降。而根據第一財經研究院的研究,包括上述行業以及化工等在內,可能將在中美貿易戰中受到影響。
中國高新技術的競爭力,在本次發布的報告中得以被量化呈現。作為「高新技術」製造業的代表,機械製造業、電器製造業、電子通訊設備製造業、汽車製造業和其他交通設備(除汽車)製造業的單位勞動力成本(ULC)競爭力排名有明顯提升。但以2000年至2016年為觀察窗口,增長主要集中在2008年危機前;而在2008年至2016年,除了電器製造業排名持平,其他各行業的競爭力排名都出現了下降。
對此,第一財經研究院《中國與全球製造業競爭力》報告認為指出,製造業在低端技術領域的迅速擴張,以超低成本大量加工生產標準零部件,在強化處於技術高端領域發達經濟體競爭力的同時,也提高自身技術升級的成本。這背後,一個較容易忽略的事實是,因中國製造業參與而帶來的全球範圍內製造業標準零部件成本和組裝成本的下降,進而是整機成本的下降;不但鼓勵了最終消費,也大大降低了處於技術高端領域發達經濟體的生產和研發成本,特別是推動了後者所引領的電子信息領域的技術進步。
「低成本條件下,更快的勞動生產率增長提高了經濟體在各個高新技術領域的競爭力——例如,它們在電子信息、汽車、機械和交通運輸設備等製造業部門中的表現。」報告稱。
報告還強調,中國對這一趨勢應高度關注,並從戰略層面推出有效政策組合確保在高新技術領域進一步提高競爭力。而實現「中國製造2025」是非常重要的政策抓手。需要深入分析危機前後中國「高新技術」製造業競爭力逆轉的原因,並著手解決這些問題。
中國製造業競爭力(ULC)變化
美國製造業競爭力(ULC)變化
數據來源:第一財經研究院、CIP/ChinaKLEMS
在報告發布會現場,中美貿易戰依然是熱議的話題。第一財經研究院副院長林純潔介紹,根據第一財經研究院的測算,在中美均加征25%的情形下,中國對美國出口的機械、電器、電子通訊、汽車、交通設備和化工等行業的競爭力將受到影響;美國對中國出口的食品飲料加工、汽車、化工、橡膠和其他交通設備行業的競爭力會受到影響。
在發布會的研討中,也有嘉賓觀點指出,由於全球貿易環境的惡化和貿易戰的概率上升,中國主導的全球供應鏈可能面臨衝擊、挑戰和重構。中國積極推動的製造業發展模式面臨挑戰。
第一財經研究院在博鰲論壇期間推出的《中國與全球製造業競爭力》報告,以中國為基準點,追蹤和比較本世紀以來全球19個主要經濟體19個製造業分類基於勞動力成本的競爭力變化。這是全球第一份覆蓋主要經濟體和主要細分行業的勞動力成本競爭力報告,全面評估了中國製造業在全球版圖中的實力崛起和變遷趨勢。
推出該報告的第一財經研究院/智庫,是第一財經旗下的非營利獨立智庫研究機構,其宗旨為「致力改善經濟政策」。智庫以全球化的國際視野,基於事實和數據的獨立研究和分析,提供創新的可實施政策方案和建議,以提高中國經濟政策的質量和透明度,並推動有效而公平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
※碧桂園:擬分拆集團物業板塊於香港聯交所上市
※美國發布最嚴制裁令,俄羅斯金融市場崩盤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