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熊孩子」請注意!浙大科研團隊的這項成果將終結你們偷玩手機的「美夢」!

「熊孩子」請注意!浙大科研團隊的這項成果將終結你們偷玩手機的「美夢」!

在「防火防盜防熊孩子」的今天,倘若把手機隨意交到了熊孩子的手上,那麼你將有機會見到如下場景:

2歲半的男孩為看動畫片,怒試媽媽手機的開機密碼,結果手機被娃鎖屏48年。

英國7歲小女孩則成功破解父母手機的密碼,並花了1萬多英鎊,給全家訂了迪士尼套餐。

甚至有人為了防止「熊孩子」盯上自己的手機,專門給手機加上雙系統進行隨時的切換……

在無數次與熊孩子「纏鬥」失敗以後,大人們心裡有了這樣的期盼:要是手機能自動識別是熊孩子在玩手機,然後自動開啟「防熊孩子誤操作模式」就好了!

幸運的是,這樣一個想法有可能在最近得以實現!

近日,浙大電氣工程學院智能系統安全實驗室徐文淵、冀曉宇教授團隊和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合作開發的新軟體iCare,給廣大父母以及與「熊孩子」糾纏的各位帶來了福音。相關論文還被收錄進了移動技術大會HotMobile 2017。

分析了35個特徵

原來「出賣」熊孩子的是這些小習慣

這個「神奇」的軟體,背後包含了人體工程學、運動機能學以及大數據等學科相結合的一套複雜演算法。

據智能系統安全實驗室冀曉宇老師介紹,兒童和成人使用手機時的不同習慣是軟體實現精準識別的基礎。比如,兒童點按手機屏幕的力度相較成人會更小、更不均勻,他們的小手在手機屏幕上划過的軌跡也會短於成人,這可能是受兒童骨骼肌肉尚未發育完全的影響。

揭開這個秘密離不開人們熟知的兩個小「遊戲」——輸密碼和玩「2048」。實驗團隊邀請了17位3-11歲的兒童和14位20-59歲的成人作為兩個對照組,分別進行這兩項遊戲。

「選擇這兩款遊戲,是因為它們包括了點按和滑動兩種操作。而且對於兒童來說,更容易被接受。」冀曉宇說。

在遊戲過程中,固定時間內測試者點按和滑動的次數、手指按壓範圍和按壓強度、手指滑動的長度和方向等35項數據被一一記錄。

團隊成員們發現,儘管3-5歲的兒童人數不多,他們發出的點按次數卻是四個組別中最高的。這很可能是因為,該年齡段的孩子輸錯密碼的概率更高、嘗試解鎖的次數更多——這就構成了識別兒童與成人的影響因素之一。

克服自然識別的困難

為孩子們提供更安全可靠的「防護"

在iCare之前,識別用戶主要有輸密碼、驗證身份證、人臉驗證等方式。但人們發現,不管是輸密碼還是驗證身份信息,都存在被「偷」和被「冒用」。而時下流行的人臉識別,更是面臨隱私泄漏的的風險。

「因此,我們試圖考慮通過使用屏幕等手機自帶的不侵犯隱私的感測器,來實現一種自然識別。」冀曉宇解釋道,點按、滑動等行為產生的數據不同於聲音、圖像等隱私數據。通過分析這類數據,能在不侵犯用戶隱私的前提下,準確、自然地識別用戶特徵。

據了解,該軟體在用戶單次滑動之後的識別準確率達到了84%。8次滑動之後,正確率可高達97%。「現在,我們還在進一步提高軟體的準確率,特別是提高單次滑動之後的識別準確率。」論文作者之一的程雨詩說。

讓家長們更加感到放心的是,自家的熊孩子基本上無法衝破這一道「自然識別」的防線——因為他們無法模仿成人的手指大小和滑屏習慣,即使能夠保證模仿成功一次,要想同時滿足35個特徵,對於尚在發育中的他們來說,仍是「天方夜譚」。

做一款人性化的軟體

期待與更多公共服務機構合作

解決了難度最大的自然識別問題,後續的相關引導與管理問題將變得迎刃而解。「當檢測到兒童正在使用手機時,系統會自動提示剩餘的使用時間,之後手機便會自動關閉。我們還可以設計兩套系統,針對兒童開放一些安全綠色的軟體或網站,幫助引導兒童健康活動。」冀曉宇說。

徐文淵表示,iCare所代表的自然識別技術,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團隊期待與更多互聯網企業以及醫院等公共服務機構合作,拓寬為更多特定人群開發相應服務技術的渠道。目前,團隊已經收到多家互聯網公司的合作邀請。

也許未來的某一天,當我們「擺脫」熊孩子使用手機的時候,我們還能收到軟體提供的「私人健康訂製服務」——

一向打字穩健的中老年人,如果輸入速度變得忽快忽慢,軟體可能就會提醒他:要警惕帕金森病咯!

一向打字飛快的人,突然有一天,觸屏速度變慢了,軟體可能就會提醒你:是時候關心自己的心理健康啦!

……

部分內容參考《錢江晚報》報道:《浙大開發演算法軟體,幫助家長來管亂用手機的熊孩子》(記者章咪佳)

文字記者:周亦穎

實驗圖片由課題組提供,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今日編輯:李子亘 葉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浙江大學 的精彩文章:

致敬!一對百歲夫妻以最令人感動的方式延續他們的生命

TAG:浙江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