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雪花飄灑鄉野間

雪花飄灑鄉野間

當地稱春節為「年下」,從古延續至今,年歲大的老人一般不說「春節」二字。由於當時生活不富裕,迎婚嫁娶,說媒定親這類喜慶事,都是安排在「年下」前夕操辦。不言而喻,是為了省錢,結婚宴請剩下的酒菜,放置在寒冬臘月的陰涼處,可以在過年時繼續使用。因此,鄉間有一句俗語「一進臘月都是好」,都是辦喜事的好日子。

GIF

那時的男女結合很少有自由戀愛,大多是「媒婆」撮合而成,男女之間自訂婚到結婚,不會見上幾次面,更沒有手拉手,擁抱親吻一說了。定親信物和彩禮都是由「媒婆」傳遞,只知道村莊名字,記不得大門朝東朝西的新婚男女大有人在。

村裡的張家老三要娶新媳婦了,忙的一家人團團亂轉,又殺豬又宰羊,院子里立起了大鍋灶,豬肉、蒸饅頭折騰的滿院子煙霧瀰漫,熱氣騰騰,老兩口手凍裂了,腳凍腫了,依舊喜上眉梢,進進出出,忙個不停。

結婚娶親是每一戶人家的大事,遇到這個時候,街坊鄰居都會主動前來幫忙,洗洗涮涮,布置新房,彷彿是一種義務和責任。

娶親是有講究的,要在家族裡挑選一位新郎的叔叔或哥哥來「攜氈」。氈,就是一塊紅布,尺寸大小不定,一般都是一尺寬,二尺長染織的紅棉布。「攜氈」就是將紅棉布摺疊成長條形狀,搭在又胳膊上,表示著這是迎親隊伍的領頭人。家族每戶里再挑選出若干人,組成一支浩浩蕩蕩的迎親隊伍,而且,男女人數要求是偶數,奇數不吉祥。

在這之前,都要用花毛巾包上四個夾著厚厚豬肉片的白饅頭,到「風水先生」家裡,把新郎新娘的生辰八字告訴他,請他掐算結婚吉日,之後,先生會告訴你,哪些與新郎新娘相剋的屬性以及懷孕婦女不能去迎親,等等。

為了搶個「好」,都要在太陽出來之前把新娘娶到家裡,已成了這個地方約定俗成的規矩了。

套好了馬車,繫上了紅綢,一切準備妥當,但,天空卻飄起了雪花,自然也阻擋不了迎親隊伍的出發,那是要趕在天亮之前走到新娘家的村口。

冬日的凌晨,冷風嗖嗖,雞鳴聲中迎親隊伍來到了村口。一位年輕人點燃了一個紙炮,猛地拋向了天空,一聲脆響,驚起了村莊內看家犬連聲狂叫。這是一種暗號,告訴新娘家,迎親隊伍已到了村口了。

新娘家的人急忙跑到村頭,上前詢問道:「是張庄的吧?」「是。」便前頭帶路,把眾人領到家裡。落座後,很快端上了一碗碗熱湯挂面。這是規矩,喝完面,就可以把新娘娶走了。

帶隊者在寒暄中感覺相互言語不太對路,越說越對不上號,謹慎地問了一句新娘的名字,當對方回答後,匆忙說道:「錯了,錯了。」領著眾人離開了這戶人家。

原來,這個村莊當日出嫁閨女的有三家,其中兩家都是嫁給了張庄,只是一個在村東頭,一個在村西頭,由於村莊太大,接親的又沒有詳細詢問,這就鬧出一個娶親的笑話。

一進臘月,鄉村孩子們的興奮勁就不一樣,扳著手指頭計算著「年下」到來的天數。過年才能吃上肉,能穿上新衣服,彷彿是一年中唯一的期盼。

當地流行著「臘八、祭灶、年下來到」的俗語,鄉村學校一般在祭灶前都放寒假了。田地里沒了農活,婦女們在家裡紡線,織布,做新衣裳;男人們算計著來年開春的莊稼活,開始置辦年貨。唯有孩子們滿街亂跑,堆雪人,打雪仗,暗暗盤算著過年能收穫多少壓歲錢。

鞭炮聲的密稠度,能判斷出來年下會越來越近。燃放鞭炮成了男孩子們玩耍的主要活動了,他們會死纏硬磨的向父母要上一毛錢,跑到供銷社買上一包小鞭炮,扯散了,裝在口袋裡,一個一個「啪啪」地燃放。他們經常把鞭炮埋在雪堆下面,嘣得雪粒四處飛散。有時會把小鞭炮扯開,火藥粉撒在地上圍成個圈,用火柴一點,「瘦」的一下,整個圈圈瞬間燃亮。他們在鞭炮聲和刺鼻的硝煙味中露出了天真的微笑,帶來了童趣,帶走了冬季里的寒冷。

在孩子們盡情玩耍迎接新春到來的時刻,政府始終沒有忘記另一個群體,那就是「五保戶」和傷殘軍人。他們是社會的組成部分,是弱勢群體,尤其是保家衛國致傷致殘的軍人,失去了獨立生活的能力,更需要社會的關愛。「每逢佳節倍思親」,他們渴望溫暖,渴望親情。慰問品無非是幾斤豬肉,幾斤麵粉,二斤油,卻體現了社會的美德,展現了社會的真情,使他們領悟到了人道主人大家庭中一位成員的幸福感。

年三十,是即將逝去一年的最後一個晚上,晚輩們會來到老人們的面前,辭舊歲,嘮家常,給老人們洗腳,剪指甲,在融融的親情中去迎接新春的到來。

初一早上要起得很早,俗稱「起五更」。天剛蒙蒙亮,同性家族有長輩帶領男性同族,走街串巷,去給長輩人磕頭拜年。集合時,是不能敲門和直呼姓名的,那樣不吉利,習慣是點燃一個鞭炮扔到院子里,聽到炮聲自然就穿衣出門。拜年的人群中少不了嘻嘻鬧鬧的孩子們,他們跟在後走街串巷,每到一家,拜完家譜拜上輩,之後都會得到一些糖塊、核桃、大棗等之類的新年禮物,這樣的活動會一直持續到天亮。

磕頭拜年雖作為陋習已漸漸消失,但在鄉村裡仍有存系的根基。這一傳統的禮節,是表達著對長輩們的尊敬和感恩之心,也是解決家族矛盾的一種快捷形式。生活在一個村莊,往往會因為家庭瑣事使兩家產生隔閡,寬度之人會巧妙地利用大年初一拜年時機,主動登門拜年,表示誠意和尊敬,很多矛盾瞬間會化為烏有,兩家依舊從前一樣相互來往。就此而言,也不失為一種化解衝突,維繫家族關係的有效方式。

常言道: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馬無棄母之心。感恩是做人的起碼道德,古樸的跪拜不易倡導,日漸淡薄的感恩傳統卻急需回歸。有些人為討好戀人可以下跪或裸奔,有些人為了生意或陞官,可以跪拜認「乾爹」「乾媽」,卻唯獨不認父母和鄉親,想到這些人,真無法解讀人與動物概念之分了。

這一年的元宵節前一晚上,下了一場鵝毛大雪。早晨醒來,雪,依然在稀稀拉拉地飄落,少去了昨夜的瘋狂。老老少少村民們自覺地走上大街開始掃雪,喧嘩和嬉鬧聲回蕩在寒冷的村莊上空。

GIF

很短的時間內,從各家門口到大街,一直到田間,清理出了條條方便車輛和人通行的道路,甚至掃通了村與村之間的路口。然後,用大車和推車把堆積起來的雪運到了生產隊的田地里,這些行為並不是靠每天勞動的鐘聲喚起的,而是一種人性的本能。在這一帶鄉村,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遇到風雪雨天,由於沒有通上電,夜晚的村莊漆黑一片,沿街的住戶都會自覺地在自家門前掛起一個紙糊的煤油燈籠,富裕的人家或講究的住戶掛起玻璃燈籠,雖然樣式不一,略顯粗糙,光線小而暗,但對於夜間來往的行人是莫大的幫助了。

鄉間里盛傳著正月十五雪打燈,預示著來年五穀豐登,因此,今年的元宵節舉辦的非常豐富,花樣繁多。但是,鄉村的鬧元宵不像城裡那麼現代和華麗,都是就地取材,用自製的土葯裹成鞭炮,製作煙花,用高粱和蘆葦秸稈紮成火馬,火馿,天鵝等動物形狀,裝配上鞭炮煙花,糊上各種彩紙,形成了樣式各異的焰火道具。

華燈初上時分,十里八村的人們早已把方圓兩公里的焰火現場圍得水泄不通,期盼著煙火的開始。

燃放焰火的開場白依然是拉「花鞭」,所謂「花鞭」,就是把大小鞭炮、穿天猴、滴滴金編織成二米長粗辮子形狀,分別由十幾個年輕人各持一把,點燃後沿著外場圈跑起來,提醒人們焰火開始,保持距離,防止燒傷。

騎火馬,騎火驢實質上是把紮成的道具固定在人身上,身體強壯而又靈活的年輕人要穿上皮靴,套上雨衣,戴上棉帽和口罩,把身體包裹的嚴嚴實實。點燃導火索後,十幾匹火馬火馿快速地在內場圈顛跑起來,耳道里噴出的是各樣的禮花,嘴裡吐出的是滴滴金,身體周圍是射向天空的「穿天猴」,尾巴拖著一條很長的花鞭,跑場一周後,各種燃料正好燃完。

由於當時政治氣候的影響,每次燃放焰火都要編排一個「炮打台灣城」的節目。用木料和各種秸稈糊製成一座城樓,安放上各種易燃葯料,從城樓上空斜拉一條長長的鐵絲,另一端用滑輪吊著一個秸稈編製的大大的天鵝造型,用火藥的推力將天鵝滑向城樓。依據推力速度,在相距十幾米時,天鵝身上會突然發出各種煙花炮彈,一起射向台灣城樓,瞬間,城樓便大火燃起,然成灰燼。

節目的高潮是最後燃放「石磙花子」。幾百斤重的圓形石磙,中間被掏空,有序的一層層裝進幾十斤土葯和各式禮花,放置在現場中間。點燃後,煙花會噴射出幾十米高,而且,忽高忽低,俗稱為「三起三落」,各種煙花四射,絢麗多彩,猶如仙女散花,流金飛銀,使鄉村的夜晚燦爛無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都聞道閣 的精彩文章:

對照這九個字看過去,一個人資質優劣與否基本瞭然

TAG:京都聞道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