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餘個城市加入「人才爭奪戰」
近日,各地人才爭奪戰不斷升級。一線城市紛紛出台政策吸引高端人才,不少二三線城市也在住房、戶口、創業扶持等方面推出政策優惠,吸引人才紮根。在「引得進」的基礎上,如何讓人才留得住、用得好,更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各地搶奪人才招數不斷
3月21日,北京發布《關於優化人才服務促進科技創新推動高精尖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在人才的引進、評價、激勵等方面打出「組合拳」;同時,北京開通高層次國內人才引進「綠色通道」,為國家和北京市重大人才工程入選專家、重要科技獎項獲獎人直接辦理引進,最快5個工作日辦理完成引進手續。
上海繼2016年9月份頒布人才「30條」後,再次推出了人才重磅新政,著力解決人才普遍反映的安居、子女教育、醫療等問題,讓上海成為各類人才創新創業、實現夢想的熱土。深圳去年將落戶門檻降低到大專學歷,並給予高層次人才獎勵補貼;廣州去年底發布系列人才政策,擬5年內投入約15億元,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住房保障、醫療保障、子女入學、創新創業、資助補貼等方面的優厚待遇。
3月19日,武漢發布《關於大學畢業生租賃房相關政策的解讀》,提出畢業3年內的大學生,擁有武漢市戶籍且家庭在武漢無自有住房的,均可申請租賃大學畢業生租賃房,並確保低於市場價20%,如屬於合租的可低於市場價30%。
寧波、海口、鄭州、西安、南京、成都等地近期也紛紛放出引進人才大招。
人才競爭將成為新時代的常態
近年來,各地為爭奪人才鉚足了勁兒。這一新氣象的到來,得益於近些年黨中央對人才發展愈發重視,也折射出各地發展中遭遇的瓶頸。隨著新發展理念的落實落地,各地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我國應更多依靠人才資源來推動經濟增長,各地因此也從拼投資、拼產業更多地轉向了爭奪人才。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林寶認為,「人才爭奪戰」與人口形勢的變化關係密切。中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從2012年開始下滑後,人口紅利就開始了下降,從去年到今年則可能正是經濟活動人口開始下降的拐點。而這次「人才爭奪戰」的發生說明人口結構變化的影響已經開始向二線城市、新一線城市甚至是一線城市傳導。從某種意義上說,本輪人才競爭可能只是人才競爭的前奏,人才競爭將成為新時代的常態。
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各地出台吸引人才政策,是出於進一步貫徹落實高質量發展等一系列國家戰略的考慮。「隨著我國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特別是進入經濟新常態,科技創新已成為迫切需要。我國由原來的低成本戰略轉向創新發展的差異化戰略,無論是實現經濟結構調整,還是產業升級換代,都需要大量人才資源的支撐。各地出台吸引人才政策,也是順應經濟新常態下進一步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客觀需要。」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首席經濟學家李鐵表示,「吸引產業投資,人力資源儲備是關鍵。一些城市放寬落戶條件實際上看準了人力資源儲備對增加投資的吸入效應。同時,地方財政壓力加大,土地財政遇到了房地產庫存的瓶頸,一些城市試圖通過降低落戶門檻來增加購房人群,應該也是潛在因素之一。」
人才不光是引,還要用得好留得住
引進人才後,更要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眼下,不少地方為吸引更多人才,在落戶、住房等方面頻頻「發力」。然而,除了戶口、住房、薪酬等硬性條件外,城市的整體工作環境、生活水平等方面也關係到引進人才後是否留得住、用得好。
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博導傅利平認為,讓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願意紮根,需要軟硬體環境兼備,「現在大家拼的,基本上還都是硬體,而最終起決定作用的往往是軟體」。實現夢想和價值的可能性,是人才紮根需要的軟環境。特別是高層次人才,對軟環境的要求更高,「比如平台夠不夠好,地域文化與自身發展是否匹配等因素」。好的人才政策需要配套落實,「否則人才最終還是會走。」
中國國際人才專業委員會會長王輝耀表示,「各地在制定引才新政時還可以更加開放;同時,各地要根據自身特點制定人才戰略,注重差異化,不盲目跟風隨大流,突出當地核心優勢,實現最佳引才引智目標。而一線城市更要具有國際化視野和眼光,從全世界引才用才,助推中國發展。」
對於目前各地政府在吸引人才表現出的巨大熱情,中央組織部人才局原副巡視員胡建華敲了下「警鐘」。他認為,考核一個城市在吸引人才上面的成效,不是看政府在吸引人才上花了多少錢,而是看這些人才到底有沒有用,能不能為這個城市發揮真正的作用,「這才是考核人才政策和人才工作的最重要目標。」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海外版 經濟日報 中國青年報 中青在線
原標題:20餘個城市加入「人才爭奪戰」 引進更需用好
綜稿編輯:劉星 排版編輯:劉星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