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海南與南海的故事,都在這裡

海南與南海的故事,都在這裡

海南省博物館是海南省唯一的綜合性博物館。目前,館區總面積達44500平方米,館藏文物約2.5萬件(套)。

館內常設基本陳列4個,包括《海南館藏文物陳列》《海南歷史陳列》《海南少數民族陳列》及《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這些陳列全方位展示了海南的移民發展歷史,海南的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與漢族人民一道創造的海南島特有的文化、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物遺存等。

圖:海南省博物館外景。

「朱廬執刲」印

中央政權管轄海南的依據

圖:「朱廬執刲」印。

圖:印章陰刻文字。

邊長2.5厘米,高1.9厘米。1984年于海南省樂東縣誌仲鎮潭培村北出土。

這枚銀質方形印章,印紐獸頭魚身,通體刻滿鱗紋,月雙耳,尾鰭回擺,有須紋,魚身呈反「S」形蜿曲狀,中部拱起用於穿穗繩。印面陰刻篆文「朱廬執刲」四字,筆畫圓勁流暢,篆法謹嚴凝重,為西漢前期至中期的典型風格。

該銀印形制同雲南石寨山六號西漢墓出土的金質「滇王之印」及日本九州出土的漢倭奴國王金印相似,在風格上完全一致。據考證,此印是西漢晚期政府頒給朱廬縣守官的賜印,極為珍貴稀有,被譽為「海南第一古印」,也是海南目前發現的年代最久遠的官印,為研究西漢爵制、印製及朱廬縣的始置提供了依據,說明在西漢時期中央政權已經將海南置於管轄之下。

《順風東西沙島更路簿》

海南漁民最早開發南海島礁的見證

圖:《順風東西沙島更路簿》。

圖:《更路簿》內頁樣貌。

長21厘米、寬14.5厘米、厚2.8厘米,對摺雙面紙,被譽為「南海天書」,由博物館于海南瓊海潭門徵集。

「更」是漁民使用的長度單位。「更」原本是古代的時間單位,航海時一更通常可以行走60華里,所以一般以六十裏海路為一更。「路」是航行路線。

《更路簿》是海南民間以文字或口頭相傳的南海航行路線知識,它詳細記錄了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的島礁名稱、準確位置、航行針位(航向)、更數(距離)和島礁特徵,是千百年來海南漁民在南海航行的經驗總結和集體智慧結晶,也是海南漁民最早開發南海島礁的見證。現存最早《更路簿》手抄本產生於明代。

銅釜

對於研究漢代設郡海南有重要價值

圖:銅釜。

漢代,高55.3厘米,口徑61厘米,耳高7厘米,寬6厘米。海南省儋州市洛基鎮出土。

該青銅四耳釜,盤口,直身,圜底。口沿外附四個環形綯紋耳,耳上各立兩隻小獸。直腹,腹上裝飾三道凸弦紋。海南島西部出土的青銅釜,應是漢代伏波將軍的隊伍帶來的行軍鍋,可以推測他們曾經駐紮於此或在此採取過重大軍事行動,對於研究漢代在海南島設郡開發具有重要價值。

《瓊黎風俗圖》冊

海南黎族原住民的歷史留影

圖:《瓊黎風俗圖》冊(部分)

紙本,設色,縱46厘米、橫74厘米,落款署鄧廷宣。鄧廷宣是明初人。據專家考證,此圖冊當為清代仿製品。

明代中央政府為了解海南島風土人情,曾委派畫師進行描繪,並配以詩文解釋。

此冊描繪的是海南島黎族原住民的生產、生活情景。共15開,均為右圖左題,分別是:「建屋」「紡織」「耕種」「對歌」「嫁娶」「聚會」「跳鬼」「取香」「采藤」「放排」「傳信」「貿易」「渡河」「談判」「漁獵」等。圖中人物線條簡練,色彩鮮明又多用原色,色調和諧統一;山石背景用青綠法,勾勒填色,渲染得恰到好處。

(藏品圖片均由海南省博物館提供)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N度生活工作室 黃曉慧 閆 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 的精彩文章:

博鰲嘉賓眼中最期待的新技術革命
用進一步改革開放,紀念改革開放40年

TAG: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