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噸青瓷出,重現良港影
在剛剛過去的兩年間,太倉深埋地下近700年、數以噸計的龍泉青瓷重現人間。可復原標本4萬餘件,並有相當部分供出口外銷。它們形制如何?又將銷往何方?
430餘處遺迹,150餘噸瓷器……種種跡象表明,這裡曾是一處瓷器倉儲、貿易集散地,更是元明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
《大元·倉:太倉樊村涇元代遺址出土瓷器精粹》
蘇州市考古研究所 太倉博物館 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3月1版1次
定價:148.00元
1
本書概況
江蘇蘇州太倉樊村涇元代遺址面積約3萬平方米,目前共發掘出房址、水井、河道、道路等430餘處遺迹,出土以元代中晚期龍泉窯青瓷、景德鎮樞府瓷、青花瓷為主的遺物約150噸,可辨器形近40類。發掘材料證明此地為元代官方經營的瓷器貿易集散地,出土的龍泉青瓷非常精美,可以補充元代龍泉青瓷標型器。元代太倉是一個港口城市,這些龍泉青瓷曾在太倉集結,遠銷海外。此次發現為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也為龍泉青瓷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
2
前言
太倉,位於江蘇省東南部,長江入海口南岸,隸屬蘇州市管轄。太倉之名首見於宋郟亶《吳門水利書》「崑山之東,地名太倉,俗號岡身」,傳因春秋吳王置倉於此而得名。元末築太倉城,素有「錦繡江南金太倉」之美譽。
太倉在古代是一個濱海村落,人煙稀少。春秋時屬吳地,秦屬會稽郡,三國吳時在此建倉屯糧,漸次發展。元代因劉家港開創漕糧海運而日益繁盛,一時番商雲集,外通高麗、琉球、日本等國,號稱「六國碼頭」、「天下第一碼頭」,至正二年(1342年)設立慶元等處市舶分司。明洪武初年設立黃渡市舶司,永樂至宣德年間,鄭和以太倉和劉家港為起錨地和回航安泊之所,七下西洋,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將太倉和劉家港載入世界文明歷史巨冊之中。明末港口淤淺,海運遂衰,但太倉依然留下了諸多碑文、實物、著作等重要歷史性文物。
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為配合太倉地方經濟建設,蘇州市考古研究所聯合太倉博物館,在南京博物院的指導下,對太倉樊村涇元代遺址進行了長達兩年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逐漸揭開了一個湮沒於地下近700年的瓷器中轉貿易集散地的神秘面紗。考古發掘發現了430餘處元明時期的遺迹,有大型房址、道路、河道、水井、瓷片堆積等;出土了150餘噸以龍泉青瓷器為主的遺物,器形有碗、盤、高足杯、爐、盞、瓶等近40類。
太倉樊村涇元代遺址位於古太倉城內東門附近,東西向重要交通水系致和塘的南岸,是古太倉城的有機組成部分,故本次考古發現也是太倉城市歷史的一次重要發現。考古發現的建築基址有統一的規劃和布局,其中東區發現的大型建築基址體量較大,格局清晰,推測為一倉儲遺存遺址。出土的數以噸計的龍泉青瓷器與20世紀70年代韓國新安沉船出水的龍泉青瓷器類型高度一致,證明元代龍泉青瓷曾在太倉集結,以劉家港為導向,遠銷海內外。樊村涇元代遺址考古發現與太倉城建史料等記載基本吻合,從實物的角度證明了太倉是元明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為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也為龍泉青瓷研究提供了新視角。
太倉樊村涇元代遺址被列入2016年中國重要考古發現,入圍「201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選名單。為了與公眾共享考古成果,初探遺址內涵,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9月28日,我們挑選了20件出土瓷器參與「CHINA與世界——海上絲綢之路沉船與貿易瓷器大展」;9月30日,「婁江饋餉——太倉樊村涇元代遺址初步考古成果展」在太倉市博物館開幕;12月29日,「大元·倉——太倉樊村涇元代遺址出土文物展」在浙江省博物館開展,並廣受好評。
百噸青瓷出,重現良港影。
蘇州市考古研究所
3
目錄
前言 / 1
一、太倉樊村涇元代遺址考古發掘與初步認識 / 1
二、龍泉窯瓷器 / 9
三、景德鎮窯瓷器 / 107
四、其他窯口瓷器 / 119
五、瓷器殘件及紋飾標本 / 139
六、雜項 / 155
後記 / 169
4
內文圖說
龍泉窯瓷器:
龍泉窯窯址主要分布在浙江省南部到福建省北部,因其主要產區在浙江省西南部龍泉市境內而得名,窯址數量已達500餘處。其創燒年代可以追溯至五代宋初,鼎盛於南宋至明早期,明代中期以後逐漸衰落,清晚期最終退出歷史舞台。其產品暢銷於亞洲、非洲、歐洲的眾多國家和地區,是海外貿易的重要參與者。
樊村涇元代遺址出土150餘噸龍泉青瓷器,時代集中於元代中晚期,主要器形有碗、盤、盞、杯、洗、高足杯、爐、瓶、荷葉罐等數十類,裝飾技法上有刻花、印花、貼花、點彩等,紋飾題材豐富,有雲龍紋、飛鳳紋、花卉紋、雜寶紋等,另有大量漢文和八思巴文款銘。
青釉刻花碗
Celadon bowl with incised pattern
口徑16.2厘米,底徑5.7厘米,高6.8厘米。
敞口,圓唇外撇,深弧腹,圈足;碗內壁刻劃一弦紋,底部刻劃蓮花紋;灰白色胎,通體施青釉,釉色泛棕黃,足底心無釉。
青釉刻花蓮花紋碗
Celadon bowl with incised lotus petal pattern
口徑21厘米,底徑6.5厘米,高8厘米。
敞口,圓唇微外撇,深弧腹,圈足;碗內壁刻劃蓮花紋,內底心模印牡丹紋;灰白色胎,通體施青釉,足底心有一澀圈無釉。
青釉印花牡丹紋盤
Celadon dish with impressed design of peony
口徑14.2厘米,底徑8.6厘米,高3.3厘米。
敞口,圓唇,淺弧腹,圈足;內底印牡丹紋;灰白色胎,通體施青釉,足底心有一白釉圈。
青釉印梅花紋盞
Celadon bowl with plum blossom design
口徑8.2厘米,底徑2.6厘米,高3.6厘米。
小直口,微斂,圓唇,深弧腹,小圈足;素麵,內底心印梅花紋,外底心有雞心狀凸起;灰白胎,通體施青釉,釉色偏褐,足端無釉。
青釉蓮子盞
Celadon bowl with design of lotus seed
口徑7.8厘米,底徑3.2厘米,高5.3厘米。
蓮蓬狀,花口,微斂,平圓唇,深弧腹,小圈足外撇;內、外壁飾蓮瓣紋,外底心有雞心狀凸起;灰白胎,通體施青釉,足底無釉。
青釉蓮子盞
Celadon bowl with design of lotus seed
口徑7.9厘米,底徑2.8厘米,高4.8厘米。
蓮蓬狀,花口,微斂,平圓唇,深弧腹,小圈足外撇;內、外壁飾蓮瓣紋,外底心有雞心狀凸起;灰白胎,通體施青釉,足底無釉。
青釉弦紋奩式爐
Celadon Lian-shaped censer with string design
口徑15.2厘米,底徑7.4厘米,高10.2厘米。
斂口,平沿內折,微凹,深直腹,圈足,及地,下腹附三獸足,懸空,平底略內凹;外壁陰刻弦紋;灰白胎,通體施青釉,內底和圈足底無釉。
青釉雙耳銜環瓶
Celadon vase with two ear handles
口徑4.3厘米,底徑4.7厘米,高17.5厘米。
小敞口,圓唇,束長頸,溜肩,圓鼓腹,圈足,頸部有方形雙耳銜環;素麵,頸部飾凹弦紋;灰白胎,通體內外施青釉,足端無釉。
景德鎮窯瓷器:
窯址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發現窯址多處。據記載,景德鎮窯始燒於唐武德年間,自唐代起即燒制青瓷,至北宋時以燒制青白瓷為主,元代時已成功燒制出了青花、釉里紅等品種,並逐漸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之一,明清時期景德鎮窯得到了空前發展,進入鼎盛時期。其品種絢麗多彩,競相爭輝,產品行銷全國,遠銷海外。
樊村涇元代遺址出土較多元代中晚期景德鎮窯樞府瓷、青白瓷及個別青花瓷等,主要器形有碗、盤、高足杯、硯滴等,造型精美,質量上乘。
青花孔雀牡丹紋碗底殘片
Blue and white glazed with peacock and peonies design
白胎,胎體厚重,形制較大,僅殘存局部碗底;碗底繪纏枝牡丹紋,孔雀呈行走回首狀於其間。
青花纏枝花卉紋高足杯
Blue and white glazed stem cup with interlaced floral pattern
口徑11.4厘米,底徑4.1厘米,高9.9厘米。
殘,侈口,沿外撇,尖唇,弧腹,高柄足,中空,足端外撇,呈喇叭狀;內壁口沿繪卷草紋,其下模印雲龍紋,底心繪菊花紋,外壁繪纏枝花卉紋,柄足陰刻三道弦紋;白胎,通體施青白釉,足端及底心無釉。
點褐彩堆塑螭龍紋轉柄高足杯
Blue and white glazed stem cup with dragon and brown spots design
口徑8.3厘米,底徑3.4厘米,高9.4厘米。
侈口,沿外撇,尖唇,深弧腹,竹節形高柄足,中空,足端外撇,呈喇叭狀,柄足可旋轉;外壁繪褐彩纏枝花卉紋,堆塑螭龍紋,柄足陰刻四道弦紋;白胎,通體施青白釉,足端及底心無釉。
長按下方二維碼
進入購買頁面
亞馬遜
京東
噹噹網
(如遇圖書缺貨,請耐心等待)
TAG:上海古籍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