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全國首創」節目熱播的背後
孫紹波/畫
王彤/文
全國兩會期間,上海再推兩部重磅電視作品——全國首檔大型院前急救紀實片《生命時速·緊急救護120》、全國首檔大型醫院院長深度訪談節目《聽·院長說》,傳遞滿滿的正能量,引發社會各界強烈關注。加上之前攝製的《急診室故事》《人間世》《健康演說家》,上海共推出五部「全國首創」的現象級醫學電視紀實節目,並相繼創造收視率多次同時段全國第一、點擊量數億人次等歷史紀錄。
短短几年間,由一個城市的醫學界和媒體聯合推出五部視角、內容、表達方式都有創新的醫學電視作品,在國內沒有先例。在多次全國性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充分肯定上海率先用電視紀實手段創新衛生健康傳播方式,稱讚上海用「真實呈現、深度解剖、理性思考、人文關懷」的手法,表現醫者對生命與健康的堅守,激發全社會對醫學、對醫者的尊重、理解與關愛,努力營造尊醫重衛的社會大環境。
這五部力作之所以出自上海,除了本地醫療技術水平等硬實力外,醫學界、傳媒界所獨具的軟實力因素也提供了土壤。首先,醫界文化基因的改變,引發醫療行業輿論生態的改變。由於醫學專業訓練和臨床實踐等因素,醫務人員傳統上形成說話辦事內斂嚴謹的風格,不善主動和媒體、公眾溝通,加之一些媒體、網站的不實傳播,容易造成誤解、曲解,影響醫務人員的形象與和諧醫患關係的構建。在市衛生行政部門的推動和努力下,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順應時代,改變文化基因,運用融媒體手段,「拉下口罩、拿起話筒」,告訴大家一個不完美卻真實的醫學世界,幫助公眾走出對醫學認知的誤區。
媒體專業、嚴謹、理性的態度和社會責任感,也是上海醫學電視佳作迭出的重要原因。多年來,上海新聞媒體與醫學界形成包容、信任的關係,對敏感、複雜且容易引起爭議的醫學類報道,用冷靜、客觀的手法還原事實真相,剖析來龍去脈,引導公眾的合理預期。像《人間世》攝製組在醫院附近租房,以便隨時到搶救室拍攝。針對院前急救特殊性,《生命時速·緊急救護120》攝製組在高溫天氣整裝待命,用和120急救醫生一樣的專業狀態,爭分奪秒投入工作。面對眾聲喧嘩,上海媒體堅持新聞理想,恪守新聞道德,用專業主義精神,創作了事關「生與死」「愛與恨」「善與惡」並打通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的精品力作,營造了醫學類報道溫暖、人文、清朗的空間。
上海市民和患者的素質對此也功不可沒。著名醫學專家顧玉東曾說過,好醫生是病人造就的。任何醫生,給病人開第一刀或獨立做第一次臨床診斷時,難免緊張猶豫,是病人信任的目光和寬容的心態,鼓勵、支持乃至造就醫生的成長。正因為上海市民較高的醫學科普素養和人文素養,辦事講規則,依法維權、理性溝通,使上海醫患關係不斷改善。據第三方測評,病人對上海醫療機構服務滿意度持續走高,上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滿意度連續兩年居全市十大行業之首。
和諧醫媒關係、醫患關係的贏家是全社會,上海醫療服務水平長期全國領先,上海醫改舉措的社會支持度高,上海市民的主要健康指標多年來居世界先進水平,便得益於這種和諧、文明、理性的醫患關係,在相對寬鬆的環境中,醫生敢為病人冒險,醫生更對患者負責。「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依」,好醫生從來都是病人尊重、關愛所激發出的。醫學繁榮昌盛的最終目的是造福患者,服務全人類,而醫學發展的支持力量也正是來自患者、來自全社會。
今年,上海還將推出《人間世》第二季、《解碼中醫地圖》《我的家庭醫生》等一系列醫學紀實節目,在國內享有盛譽的品牌醫學人物欄目《醫道》也將有精彩內容呈現。讓我們翹首以盼,一個醫、媒、患三方良性互動,全社會尊重關愛醫務人員的新時代正向我們走來!
(作者:中國醫院協會醫院文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人文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2018中國整合生物樣本學大會舉行 我國免疫學研究能力不斷提高
※共享自行車國抽結果首次發布!摩拜有產品不合格
TAG:新民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