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近來的文學筆記

近來的文學筆記

一.文學思潮與運動(一)

一、文學革命的發生與發展

1917年,文學革命發生,中國文學有了古典與現代、新與舊的區分。

晚清的文學革新運動

詩界革命(黃遵憲: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

文界革命(梁啟超:新文體)

小說界革命(梁啟超:改良群治、新民)

白話文

新文化運動

《新青年》

1915年《青年雜誌》創刊

旗幟:民主 科學

思想啟蒙

重新評判孔子,抨擊文化專制主義,倡導思想自由。(重新估定一切價值)

廣泛引進和吸收運用西方文化

1917年1月,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倡導廢文言倡白話。

文學改良應從「八事」入手:

須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

須講求文法;不做無病呻吟;

務去濫調套語;不用典。

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

1917年2月,陳獨秀髮表《文學革命論》

三大主義:

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學;

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

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

錢玄同(「選學妖孽,桐城謬種」)、劉半農(《我之文學改良觀》)等響應文學革命

文學革命擴大影響

雙簧信

錢玄同(王敬軒)致信《新青年》

劉半農逐句批駁

1918年4月,胡適《建設的文學革命論》

1918年12月,周作人《人的文學》

《每周評論》《新潮》(以北大為中心)

林(紓)蔡(元培)之爭

林:稱北大青年學者鏟倫常,覆孔孟(大逆不道)

蔡: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主義

學衡派之爭

《學衡》(1922年)

昌明國粹,融化新知

梅光迪:《評提倡新文化者》

胡先:《評》

吳宓:《論新文化運動》

魯迅《估學衡》(批判學衡派)

與甲寅派之爭(1925)

《甲寅》

章士釗:《評新文學運動》

文學革命的實績

1.白話文全面推廣

2.外國文學思潮廣泛湧入和新文學社團蜂起,呈現思想大解放

3.文學理論建設取得初步成果

4.創作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

二、外國文藝思潮的湧入和新文學社團的蜂起

1.外國文藝思潮的影響,是文學革命發生髮展的重要外因

文學革命——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胡適、陳獨秀——進化論

周作人——人道主義

大規模的文學翻譯:屠格涅夫 龔古爾 王爾德 契訶夫 易卜生

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號《易卜生專號》,發表《娜拉》、《國民公敵》等三篇劇作,都是以反傳統、反專制、提倡個性自由、婦女解放為宗旨的。

新文學初期顯著的現象:問題小說、問題劇

西方思潮如冰河開封,規模浩大又混亂,促成了中西文化交匯撞擊,促進了思想大解放

西方文藝思潮的影響貫穿整個現代文學乃至當代文學(於三十年代更勝)

影響最大:現實主義

浪漫主義也有較大影響

2.新文學社團的蜂起

受不同文藝思潮和藝術方法影響的不同創作傾向的作家群,又各自聚集為文學社團

在眾多新文學社團中,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成立最早,影響和貢獻最大,也最具有代表性

文學研究會:

1921年1月於北京成立

成員:發起人有周作人、鄭振鐸、沈雁冰、王統照、許地山、朱希祖、蔣百里、耿濟之、瞿世英、郭紹虞、孫伏園、葉紹鈞等12人。

刊物:《小說月報》、《文學旬刊》、《詩》、《戲劇》

主張:將文藝當作高興時的遊戲或失意時的消遣的時候,現在已經過去了。我們相信文學是一種工作,而且又是於人生很切要的一種工作。

為人生而藝術——人生派

創作傾向:以人生和社會問題為題材,特別注重對社會黑暗的揭示和對灰色人生的詛咒,表現新舊衝突,寫法上一般傾向於19世紀俄國和歐洲的現實主義,也借鑒自然主義,重視並強調文學要實地觀察和如實描寫。

創造社:

1921年6月於日本東京成立

徐祖正、陶晶孫、何畏等人

刊物:《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創造月刊》、《洪水》

文學主張:主張「為藝術而藝術」,強調文學必須忠實地表現作者自己「內心的要求」,講求文學的「全」與「美」,推崇文學創作的「直覺」與「靈感」,比較重視文學的美感作用

創作傾向:側重自我表現,帶濃厚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態的心理描寫往往成為他們表達內心矛盾和對現實的反抗情緒的主要形式

後期(1925年後)創造社轉向提倡「表同情於無產階級」的革命文學

新月社:

1923年由胡適、陳源、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等人在北京發起,內部逐漸形成一個詩人群,由此產生新月詩派。

《詩鐫》宣稱「要把創格的新詩當作一件認真事情做」。

前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詩,因此又被稱為「新格律詩派」。比較傾向自由主義。

語絲社(魯迅支持)

1924年11月,辦有《語絲》周刊,多發表針砭時弊的雜感小品

主要成員有周作人、錢玄同、林語堂、劉半農、孫伏園、馮文炳、俞平伯等。

語絲體:著重社會批評與文化批評、任意而談的隨筆文體

莽原社、未名社:「鄉土小說」

淺草社-沉鍾社

馮至的詩歌,林如稷、陳煒謨、陳翔鶴的小說,多抒寫知識青年苦悶的生活和憂鬱的情感,富於感傷的色彩。

湖畔詩社

應修人、潘漠華、馮雪峰、汪靜之四人

1922年4月出版的他們的詩歌合集《湖畔》

三、胡適、周作人與新文學初期理論建設

為文學革命(包括白話文運動)尋找根據,證明其必然性與合理性。

先驅者的共識:堅信文學革命體現了歷史發展的趨勢,白話文必定取替文言文的正宗地位。

胡適:

「白話文學」論和「歷史的文學觀念」論

文學的歷史只是一部文字形式(工具)新陳代謝的歷史,是「活文學」隨時起來代替了「死文學」的歷史。

中國今日需要的文學革命是用白話替代古文的革命,是用活得工具替代死的工具的革命。

《文學改良芻議》《建設的文學革命論》

譯介西方的文學思潮理論

對中國文學傳統的重估——整理國故

在新文學的思想內容與方法上,胡適重視宣揚個性主義,主張採用寫實主義

周作人

「人的文學」:新文學區別於舊文學的本質特徵。「五四」時期文學的一個中心概念

以人道主義為本,觀察、研究、分析社會「人生諸問題」,尤其是底層人們的「非人的生活」;認真嚴肅的態度

人道主義:個人主義的「人間本位主義」,只有作家自己覺悟了,「佔得人的位置」,才能「講人道,做人類」——人的發現。

1919年初,又提出「平民文學」。文學的精神區別,指它的普遍與否,真摯與否

《紅樓夢》平民文學

《新文學的要求》反省口號中的功利主義

「人生派」的流弊:容易講到功利裡邊去,以文藝為倫理的工具變成壇上的說教。

既反對「以個人為藝術工匠」的「為藝術派」,又反對「以藝術為人生的僕役」的「為人生派」,而主張「人生的藝術派」。

對現代散文文體的理論確認

1921年6月《美文》從理論上確認了文學性散文的地位

美文:以抒情敘事為主的藝術性的散文

與小說、詩歌、戲劇並列

四、文學創作潮流與趨向

三個階段

準備階段(1917.1-1919「五四」)

新文學站住腳(「五四」-1926年「3·18」):

《吶喊》《彷徨》《女神》

沉寂轉向:(「3·18」-1927「4·12」)

特點

一是理性精神的顯現:

強調以現代科學與民主的精神來指導新文學的創造。

帶濃厚理性色彩的「問題小說」熱

小詩在抒情之中時常揉入哲學的聯想

重議論的、批評人生的雜感式散文

二是感傷情調的流行:

表現苦悶感、孤獨感、彷徨感

問題小說、鄉土小說、「自敘傳」抒情體小說

詩歌的感傷色彩:意氣磅礴、天真明快中不乏感傷

歷史轉折時期普遍的社會心理

三是個性化的追求:

提倡個性解放,鼓勵個性發展

寫個人的生活,個人的情緒

雜感式散文發達 最適於個性化表達

四是多樣創作方法的嘗試:

現實主義

浪漫主義

現代派、象徵派、潛意識

二、魯迅

一.《吶喊》與彷徨: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標誌

《狂人日記》(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1918年

《吶喊》《彷徨》

「中國現代小說在魯迅手中開始又在魯迅手中成熟。」

——嚴家炎:《(吶喊)(彷徨)的歷史地位》

(一)「表現的深切」——獨特的題材、眼光與小說模式

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農民與知識分子

獨特的眼光:精神「病苦」

內向型:靈魂的深

主題:「封建社會吃人」

最終指向:「絕望的反抗」

對社會、人自身的反抗

兩大小說情節、結構模式

看/被看:《示眾》

鑒賞痛苦——人性的殘忍

先驅者與群眾的對立——啟蒙被消解

離去—歸來—再離去:《故鄉》《祝福》

尋求別樣出路——尋夢——驚醒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二)、「格式的特別」——「創造新形式的先鋒」

《狂人日記》

有頭有尾、環環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開情節的結構方式轉變為心理活動的流動來組織小說

第三者的立場轉變為主人公的自由聯想、夢幻

敘述方式涇渭分明轉變為所有敘述描寫都帶有主人公的感情色彩

反諷結構:「我」與「余」

《孔乙己》:小說的敘述者

孔乙己與酒客:中國知識分子地位與命運的悲劇性與荒謬性

小夥計:被看客同化的精神悲劇

敘述者——隱含作者

格式的創造與靈魂的深度

主觀抒情性:

《傷逝》 《在酒樓上》 《孤獨者》

幾乎無事的悲劇

實驗的廣泛性:

詩化小說

散文體小說

戲劇體小說

「繼承傳統」與「衝破傳統」的統一

自覺借鑒外國小說形式

不自覺、自覺地借鑒中國傳統文學

二、阿Q

國民性弱點:精神勝利法

對阿Q的階級分析:落後農民——革命者

人的生存困境

三、《野草》與《朝花夕拾》

「閑話風」與「獨語體」

文體家

《朝花夕拾》

作者與讀者的精神對話

特殊氛圍:自然,親切,和諧,寬鬆

心靈的開闊與自由

「原生味」的語言趣味:生活語言的豐富性、生動性與複雜性

《野草》

逼視靈魂的最深處

更高、更深層次的哲理的思考

客觀形象與主觀意趣:自我形象

藝術想像力

散文的詩化、小說化、戲劇化傾向

三、小說(一)

重要作品

冰心《超人》

葉聖陶《潘先生在難中》

王魯彥《菊英的出嫁》

彭家煌《慫恿》

郁達夫《沉淪》

廬隱《海濱故人》

馮文炳(廢名)《竹林的故事》

許地山《綴網勞蛛》

一、「五四」小說取得文學的正宗地位

1.清末民初:小說向中心位移

梁啟超:小說是「文學之最上乘」,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說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小說始。

小說的文化生存環境

2.「五四」文學革命:小說的現代化 新思想、新讀者、新作者

3.西洋小說的引入,推動小說現代化

劇作家的哲學與美學觀:追求和諧,互補,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合「林譯小說」的歷史性作用:準備了作者和讀者

周(樹人/作人)譯小說:影響「五四」小說的內容、形式以至風格直譯

開闢多樣的潮頭

二、從「問題小說」到人生派寫實小說

1.問題小說和問題小說家

(1)問題小說的端倪——羅家倫《是愛情還是苦痛》、俞平伯《花匠》、葉聖陶《這也是一個人?》

(2)正式開創「問題小說」的風氣:冰心《斯人獨憔悴》

(3)文學研究會倡導問題小說:「表現並且討論一些有關人生一般的問題」

題材熱

2.問題小說的成因

(1)「五四」思想啟蒙運動造就了「思考的一代」

羅家倫《是愛情還是苦痛》

王統照《沉思》

家族禮教、婚戀家庭、婦女貞潔、勞工、戰爭、知識者

(2)受到歐洲、俄國表現社會人生為主的作品的直接刺激

1918年《新青年》「易卜生專號」使社會問題劇風行一時,推動「問題小說」。

周作人:《日本近三十年小說之發達》《中國小說里的男女問題》

沈雁冰(茅盾):《文學與人生》《自然主義與中國現代小說》

3.從問題小說到人生寫實派

人生寫實派與問題小說有著內在的聯繫,但問題小說家則多向發展

寫實主義 冰心、王統照等

感傷的自敘傳小說 廬隱

許地山的小說充滿了宗教哲理和隱喻的氣氛,越是早期離寫實主義越遠

4.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

(1)冰心

《斯人獨憔悴》:青年走出家庭參加社會運動受到父親禁錮 父與子衝突

《超人》:人生究竟是什麼?支配人生的是愛還是憎

《超人》的「五四」性質:不事情節的鋪張,而著力於揭示人物的內心理路,或側重抒發作者對生活的主觀感受

冰心的特色:文字清新、細膩,沒有強烈的叛逆色彩和震撼人的藝術力量,但探索有度,可稱女性作家中的「婉約派」,易於被剛剛掙脫傳統的讀者歡迎。

《分》(童話體小說):關切兒童世界、想像豐富新穎的文學創造力

(2)王統照

《沉思》:純潔美麗的模特——理想的「愛」與「美」的象徵

《微笑》:「慈祥的微笑」感化和超度小偷

突出「愛」與「美」的觀點,探討人生的「煩悶」與「混擾」

擅長運用象徵手法,與故事的寫實性摻雜並存

現代中長篇小說的最初實踐:《一葉》

(3)葉聖陶

早期寫問題小說:《這也是一個人?》《低能兒》《隔膜》

特色:學校知識分子和市鎮小市民的精神歷程

《潘先生在難中》

情節:

人物:自私、疑懼、投機、苟安、卑瑣

筆法:不動聲色的諷刺

貢獻:人生派寫實小說的完型

(4)鄉土小說作家群

王魯彥《柚子》

彭家煌《慫恿》

台靜農《地之子》

徐欽文《故鄉》

蹇先艾《水葬》

許傑《慘霧》

概念:

凡在北京用筆寫出他的胸臆的人們,無論他自稱用主觀或客觀,其實往往是鄉土文學,從北京這方面說,則是僑寓文學的作者。

——魯迅《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

靠回憶重組來描寫故鄉農村(包括鄉鎮)的生活,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說。

作家作品

王魯彥:《柚子》《菊英的出嫁》

彭家煌:《慫恿》(湖南霸蠻之氣)

「那時期最好的農民小說之一」——茅盾

「比20年代一般鄉土作家更為活潑風趣,也更加深刻成熟」

台靜農:《地之子》

安徽故鄉的人事為材料,描寫宗法制度對底層的精神統治

《燭焰》「沖喜」惡俗

《蚯蚓們》、《負傷者》 賣妻、典妻現象

最擅長寫的多是悲劇性的鄉鎮傳奇

「安特萊夫式的陰冷」、中國鄉間的恐怖

能將鄉間的死生,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

——魯迅

徐欽文:《父親的花園》《鼻涕阿二》

蹇先艾:《水葬》《鹽巴客》

貴州鄉土題材特色 野蠻之氣

許傑:《慘霧》《賭徒吉順》

浙東的鄉村悲劇

鄉土小說的貢獻

對20世紀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發展作用巨大

從關心個人的感傷情緒、個人的回憶轉向關注社會和民眾

從浪漫理想轉向對現實的探索

糾正舊小說遺留的簡括式敘述方式,加強實地描寫,加強場面、人物的細節描寫

小說的重心由情緒、情節的展示轉向以人物為中心的刻畫

現實主義在新文學中的主流地位得以加強鞏固

三、「自敘傳」抒情小說及其他主觀型敘述小說

普遍的主觀抒情傾向:創造社作家

問題小說、寫實派

1.創造社的自敘傳抒情小說

創造社的文學觀念:主張再現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減弱對外部事件的描寫,而側重於作家心境的大膽暴露,包括暴露個人私生活中的靈與肉衝突以及變態性心理,作為向一切舊道德舊禮教挑戰的藝術手段。

歐洲浪漫主義、日本私小說、個性解放時代、古典文學傳統

郁達夫及其《沉淪》

小說均是作者的「自敘傳」,「除了自己的之外,實在另外也並沒有比此再真切的事情」

「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寫出來」,以求「世人能夠了解我內心的苦悶就對了」

他的小說不追求曲折的情節和周致的構思,卻努力寫出自己個人的情緒流動和心理的變化,彷彿是靠激情、靠才氣信筆寫去,鬆散、粗糙在所不顧,只求抒情的真切以成情感的結構。其中最常用的手法是直抒胸臆,即在表現自我主人公所經歷的日常生活情景時,以充滿激烈情緒的筆調去描寫,於事件的敘述中做坦率的自我解剖甚至是用長篇獨白的形式去直接撥動讀者的心弦。

抒情主人公形象

「零餘者」:同現實社會往往勢不兩立

特有的感傷美、病態美;苦悶情懷,及由此而生的頹廢和病態的心理言行,從中揭示出一種「時代病」。

病態性慾描寫

試圖用一新的眼光,去剖析人的生命和其中包孕的情慾問題

情緒的感染力

《遲桂花》

其他創造社作家:

倪貽德 《玄武湖之秋》《殘夜》

陶晶孫 《音樂會小曲》《木犀》

周全平 《夢裡的微笑》

2.廬隱和淦女士

《海濱故人》用哀傷的筆調敘寫「五四」時代青年複雜的感情世界,尤其表現一代青年追求民主解放和愛情幸福,最後卻只能嘗到苦果的實際情景。

《象牙戒指》以石評梅、高君宇的愛情悲劇為原型創作

純「五四」式

《隔絕》 《隔絕之後》 《慈母》 《旅行》

3.淺草社和沉鍾社作家

陳鶴翔、陳煒謨、馮至、林如稷

《茫然》《西風吹到了枕邊》《不安定的靈魂》

《輕霧》

《將過去》

「向外,在攝取異域的營養;向內,在挖掘自己的魂靈」

「唱著飽經憂患的不欲明言的斷腸之曲」

4.語絲社時期的馮文炳(廢名)

《竹林的故事》 《浣衣母》 《桃園》

散文化小說形式:簡練、含蓄、留白

文體上的「實驗」色彩

5.許地山:氣質使然的抒情小說

《命命鳥》《綴網蜘蛛》《商人婦》《春桃》

宗教人生觀和倫理觀

傳奇色彩

現代小說多元發展客觀寫實和主觀抒情是其兩大流脈

短篇小說現代文體的形成是中國小說現代化的標誌

脫離了傳統的史傳文學的束縛,引進並逐漸普及了「橫截面」的結構方式

表現社會中的人,擺脫人物類型化、簡單化的弊病

擺脫了說書痕迹,突破固有的全知敘事

四、通俗小說

鴛鴦蝴蝶派

《禮拜六》

徐枕亞言情小說《玉梨魂》

李涵秋社會小說《廣陵潮》

張恨水《春明外史》

平江不肖生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

程小青偵探小說

「霍桑系列」

新文學迫使舊派向「俗」定位

五、郭沫若

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女神》出版於1921年8月,以嶄新的內容與形式,開一代詩風,堪稱中國現代新詩的奠基之作。

《天狗》 《鳳凰涅槃》

1.開闢鴻荒的大我

《鳳凰涅槃》:

「死灰中更生」——中華民族偉大的涅槃

「鳳歌」與「凰歌」:葬歌

「鳳凰更生歌」——生動、自由、凈郎、華美的民族振興新時期的到來。

大我情懷:

(1)徹底、不妥協、戰鬥、雄強

(2)對自由、個性解放的熱烈追求,對人的價值、尊嚴與創造力的充分肯定

五四時期覺醒之後的狂飆突進的精神

2.大時代中詩人自我靈魂、個性的真實袒露

熱情奔放、胸襟開闊、樂觀

反抗性格,生命力的無比旺盛,創造力無比豐富,易走極端

「五四」時代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不加掩飾地赤裸裸地袒露自己——騷動著的、充滿矛盾的內心世界

肯定自己——否定自己

謳歌偶像破壞的歷史大變革——避世的夢

熱烈預告新世界——感到這世界難以言狀的「恍惚與神秘」

表現時代進取精神——厭世者的歌

二、《女神》的藝術想像力、形象特徵與形式

1.郭沫若詩歌的藝術特質

郭沫若是使新詩的翅膀飛騰起來的第一人

《女神》的藝術想像與形象體系建築在泛神論的思想基礎上

泛神便是無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現

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現

抒寫對象:整個大自然

囊括宇宙萬物的極其壯闊的形象體系,而居於中心位置的是:包容一切的地球,洶湧浩瀚的海洋,光芒萬丈的太陽

《女神》式的奇特想像

大自然被充分人化

把宇宙世界看作是一個不斷進化、更新的過程,從宇宙萬物看到了「動的精神」和創造的「力」,賦予他的形象以飛動的色彩

壯闊性、奇異性與飛動性——狂飆突進的五四精神

2.《女神》創造了自由詩的形式

形式方面我主張絕端的自由,絕端的自主

情緒的世界便是一個波動的世界,節奏的世界

這裡沒有一定的外形的韻律,但在自體是有節奏的

自由詩的兩種類型

1.有外在格律,押韻、詩節與詩行大致整齊 如《晨興》

2.情緒自然消長的內在節奏,在自由律動中大致取得某種外在的整齊與和諧 如《天狗》

三、從《星空》、《瓶》到《前茅》與《恢復》

《星空》(詩歌、散文、戲曲集,1923)

地球、大海、星辰與太陽變化了色彩

樂觀、昂揚——苦悶、彷徨

單純性與統一性——複雜多變性(多種音調、畫面交換出現)

技巧趨於圓熟:結構更嚴謹、語言更凝練、表達更含蓄、感情更深沉

《瓶》 : 愛情+《女神》+《星空》

為愛情而獻身的精神

戀愛中的焦躁、苦悶、失望和痛苦

《前茅》與恢復:

郭沫若詩風的轉變

《前茅》:新的革命高潮逼近,宣告與舊情感、追求的決裂

《恢復》:沒有任何悲觀、苦悶與彷徨,不屈的戰鬥精神

無產階級詩歌的最初嘗試

「屬於別一世界」

無產階級的戰鬥激情

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發展初期的幼稚病:時代傳聲筒的席勒化傾向,缺乏鮮明的藝術個性

四、以《屈原》為代表的歷史題材的劇作

1.郭沫若的歷史劇創作

第一個十年:《三個叛逆的女性》 (《卓文君》 《王昭君》 《聶》)

抗戰時期:《虎符》 《屈原》 《棠棣之花》 《高漸離》 《南冠草》 《孔雀膽》

2.「失事求似」的歷史劇創作原則

「求似」:歷史精神的儘可能真實準確的把握表現

「失事」:和史事是盡可以出入的

戰國時代的歷史劇作:《虎符》、《棠棣之花》、《屈原》、《高漸離》

歷史悲劇精神:戰國時代,整個是一個悲劇的時代;戰國時代是以仁義的思想來打破舊束縛的時代……是人的牛馬時代的結束。大家要求著人的生存權

時代悲劇精神和時代所提出的民主要求:

極具崇高的人格美,是民族的精英,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道德美;

他們自覺意識到「以仁義思想來打破舊束縛」的歷史要求,自覺地為爭取人民的生存權利,民族的獨立、進步,國家的統一,反對投降、分裂與倒退而鬥爭;

不能避免「歷史的必然要求與這個要求實際上不可能實現」的歷史悲劇,他們的一切行動都具有一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歷史悲壯性。

3.《屈原》

自由的虛構與改造:虛構嬋娟、衛士;有意曲解主要歷史人物的基本面貌

強烈的主觀性與抒情性:歷史劇中表現古人,同時表現自己——《雷電頌》

濃郁的詩意:吟詩、歌舞場面;內在的強烈抒情性、長篇抒情獨白

六、新詩(一)

一、新詩的誕生——「五四」新詩運動

1.胡適的詩歌主張

晚清「詩界革命」:以舊風格含新意境拒絕對傳統格律與語法進行任何變革

胡適:《談新詩》

推翻詞調曲譜的種種束縛;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長短;有什麼題目,作什麼詩;該怎麼作,就怎麼作。

作詩如作文

一是打破詩的格律,換以「自然的音節」(「順著詩意的自然曲折,自然輕重,自然高下」)

二是以白話寫詩,不僅以白話詞語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話(口語)的語法結構代替文言語法,並吸收國外的新語法,也即實行語言形式與思維方式兩個方面的散文化。

「五四」新詩運動的「平民化」

有我就是要表現著作人的性情見解,有人就是要與一般的人發生交涉

啟蒙主義在詩歌觀念上的反映

2.在批評中站穩腳跟的新詩

第一批新詩:胡適《鴿子》、劉半農《相隔一層紙》、沈尹默《月夜》

胡適《嘗試集》

二、「嘗試」中的新詩——早期白話詩

1.胡適的新詩

《蘭花草》《一顆星兒》

擺脫舊詩詞語音模式和文法結構法則的支配與制約

充分採用白話的字,白話的文法,和白話的自然音節

詩體的大解放:詩的散文化、詩的白話化

2.其他新詩人

詞化了的新詩

沈尹默《三弦》 《月夜》

俞平伯《冬夜》

康白情《草兒》

傅斯年《草兒》

舊文學的意象與新思潮的哲理

舊詩詞格律與歐化的文法

早期白話詩中「歐化」的一路:周氏兄弟

周作人的《小河》:從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中去發現詩的眼光

朱自清的抒情長詩《毀滅》:追求詩的內容形式、詩風及詩中人格的「平常」

3.早期白話詩的特色

具體做法:白描:比喻、象徵

用白描手法如實摹寫具體生活場景或自然景物,顯示出客觀寫實傾向

通過托物寄興,表現詩人對社會人生的感悟與思索

詩的形式:散文化的傾向

三、「開一代詩風」的新詩創作

問題:語體詩的真正長處

成仿吾:抒情本質

聞一多:新格律

穆木天:純詩

1.創造社的詩歌觀念

成仿吾:《詩的防禦戰》

詩也要人去思考,根本上便錯了

文學始終是以感情為生命的,情感便是它的終始

郭沫若:《論詩三札》

詩的本質專在抒情

詩=(直覺+情調+想像)+(適當的文字)

2.湖畔詩人的愛情詩

天真開朗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3.小詩體

冰心《繁星》《春水》

宗白華《流雲小詩》

即興式的短詩,一般以三五行為一首,表現作者剎那間的感興,寄寓一種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

日本短歌、俳句和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

中國古代詩歌中的絕句(對應)

外部客觀世界的描繪——內心感受、感覺的表現

自由詩體的句法與章法——簡約化

4.馮至

《蛇》

中國最為傑出的抒情詩人

最大特色:藝術的節制、幽婉的風格

內心的激情——客觀的形象、簡單情節的娓娓敘述

「哲理抒情化」發展的方向

形式:半格律體——詩行大體整齊,大致押韻,追求整飭、有節度的美

「堪稱獨步」的敘事詩

代表作:《帷幔》、《蠶馬》及《吹簫人的故事》

對於封建婚姻制度的憎恨與對愛情理想的追求

抒情與敘事融為一體,藝術表現十分精緻

別有一種不可解脫的神秘氣氛

四、新詩的「規範化」——聞一多、徐志摩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

1.前期新月派:1927年以前,以北京《晨報副刊》「詩鐫」為基本陣地的詩人群主要有:聞一多、徐志摩、朱湘、饒孟侃、楊世恩、孫大雨、劉夢葦、於賡虞等。

一是「在新詩與舊詩之間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橋樑」,二是把創造的重心從早期白話詩人關注的「白話」(「非詩化」)轉向「詩」自身,也即「使新詩成為詩」

2.新月派的詩歌主張

(1)理性節制情感

如果只是在感情的漩渦里沉浮著,旋轉著,而沒有一個具體的境遇以作知覺皈依的憑藉,結果不是無病呻吟,便是言之無物了。

客觀抒情詩的創造:把主觀情緒化為具體形象

加強詩歌中的敘事成分

新詩戲劇化、小說化

(2)「和諧」與「均齊」為新詩最重要的審美特徵

聞一多:《律詩底研究》

新詩格律化:格律詩藝術必須的條件。實在藝術自身便是格律

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新、舊格律的區別

「律詩永遠只有一個格式,但是新詩的格式是層出不窮的」

「律詩的格律與內容不發生關係,新詩的格式是根據內容的精神制創造成的」

「律詩的格式是別人替我們定的,新詩的格式可以由我們的意匠來隨時構造」

3.聞一多、徐志摩、朱湘等人的創作

聞一多:

最集中地體現(揭示)了新月派的內在矛盾——自覺溝通東、西方文化,也同時感受著兩種文化的衝突

熱情地學習西方文化,強烈地感到民族與文化的壓迫——「愛國主義」的詩篇

《孤雁》《太陽吟》《憶菊》《一句話》《發現》

國外時:思念、讚美

回國後:失望、痛苦

巨大深刻的思想矛盾、激烈熱情 對抗 傳統的感情的剋制 ——「沉鬱」的風格

徐志摩:

貫穿新月派前後期的重鎮

追求:愛、自由、美,「人」與「自然」的「和諧」

活潑好動、瀟洒空靈的個性

不受羈絆的才華

飛動飄逸的藝術風格

主、客體內在神韻及外在形態之間的契合

徐志摩的意象

創造力與想像力

美的內容與美的形式的統一

朱湘:

最認真地實踐「理性節制情感」的美學原則

《夏天》《草莽集》

焦躁卻平靜

對詩的形式美的探索

敘事詩的創作

五、「純詩」概念的提出與早期象徵派詩歌

1.「純詩」概念的提出

穆木天《譚詩——寄沫若的一封信》

詩與散文有著完全不同的領域,詩的世界是潛在意識的世界

詩是要暗示的,詩最忌說明的

王獨清:作者須要為感覺而作,讀者須要為感覺而讀

2.早期象徵派詩人的試驗

李金髮《棄婦》

表現人的內心感覺

突出「暗示」

文言詞語

穆木天《旅心》

馮乃超《紅紗燈》

王獨清《聖母像前》

理論價值超過了其創作實踐

六、早期無產階級詩歌

1.強調直接從外部世界,即大時代里的人民革命鬥爭中吸取詩情

2.強調詩歌(文學)必須向讀者提供理想

蔣光慈

七、散文(一)

現代文學的成就及原因:

問題比較自由

古代文學中散文較發達,新文學務必打破用白話不能作美文的迷信,向傳統文學示威

「化傳統」化得較好

一、《新青年》「隨感錄」作家群

雜文:議論時政的雜感短論

最早顯示白話文藝術特質的文體,社會影響非常大

以隨感形式對現實做敏銳的反應,未必縝密漂亮,卻充分體現「五四」的青春精神,而每位作者又都保持著鮮明的個人風格。

李大釗:《今》 《新的!舊的!》 《新紀元》《政客》《太上政府》《宰豬場式的政治》

宣傳鼓動性與散文詩的藝術相結合

陳獨秀:《偶像破壞論》《下品的無政府黨》《青年底誤會》和《反抗輿論的勇氣》

「獨秀隨感究竟爽快」

錢玄同:《隨感錄四十四》 《隨感錄四十五》

「頗汪洋,而少含蓄」

劉半農:《奉答王敬軒先生》《作揖主義》

善誇張,富想像,好用反語,諷喻性強。讀起來暢快輕鬆,對論敵能加以不容置疑的駁難

魯迅:《新青年》作家的主將,《語絲》派的壇主之一

現代散文詩的鼻祖

二、周作人與「言志派」散文

1.周作人的散文理論

美文:

記述的、藝術的敘事抒情散文

「言志」的小品文:

「言志」即抒我之情,文學是自我的園地,小品文是個人的文學的尖端

集合敘事說理抒情的分子,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用了適宜的手法調理起來,是近代文學的一個潮頭。

2.周作人的散文創作

「浮躁凌厲」

《談虎集》《談龍集》

「沖淡平和」

《北京的茶食》《故鄉的野菜》《苦雨》《喝茶》《烏篷船》

選材極平凡瑣碎,一經過他的筆墨點染,就透露出某種人生滋味,有特別的情緒。

苦澀與簡單:口語、文言和歐化語雜糅調和

平和沖淡、舒徐自如的敘談風格

閑適:「苦中作樂」,淡而深的寂寞之苦,有一種淡淡的喜悅

文抄公體:精心挑選的古文,以評點連綴

《游山日記》《關於傅青主》《無聲老母的信息》

3.言志派其他散文作家

閑適、青澀、充滿趣味性、知識性的一脈散文

俞平伯:《雜拌兒》《燕知草》《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朦朧、空靈的意境,玄妙的哲理與感傷的情緒

鍾敬文:《荔枝小品》

名士味、平遠清雋

廢名(馮文炳):《竹林的故事》

沖淡為衣,樸訥哀傷;生澀古怪;有意低徊,顧影自憐——廢名氣

三、冰心、朱自清和「文學研究會」作家散文

縝密、漂亮

1.冰心

冰心體:以行雲流水似的文字,說心中要說的話,傾訴自己的真情,滿蘊著溫柔,微帶著憂愁,顯示出清麗的風致

愛的哲學:自然愛、母愛、兒童愛

文體追求:白話文言化、中文西文化

既保留了某些文言文的典雅、凝練,又適當地「歐化」,使句子更能靈活、婉轉、流動,有自然跳蕩的韻律感

2.朱自清

極少數能用白話寫出膾炙人口名篇(可與古典散文名著媲美)的散文家

《背影》《荷塘月色》《兒女》《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溫州的蹤跡·綠》

結構縝密,脈絡清晰,婉轉曲折的思緒,溫柔敦厚的氣氛

3.其他散文作家

豐子愷《緣緣堂隨筆》

源自佛理的眼光觀察生活,於俗相中發現事理,能將瑣細的事物敘說得娓娓動聽,落筆平易樸實,有赤子之心,如他的畫一般,透露著心地光明、一無沾染的品格風貌。

梁遇春《春醪集》 《淚與笑》

受英國Essay 尤其是查理·蘭姆的隨筆影響

懶散的紳士風度

反映出「五四」散文品格多姿多彩的一面

瞿秋白《餓鄉紀程》(即《新俄國遊記》和《赤都心史》)

根據親身的見聞向國人真實報道十月革命後的蘇俄真相,又留下作者自己的思想印痕

中國報告文學的先聲

四、郁達夫和「創造社」作家散文

與其小說和詩歌有共同的基色:自剖式文字

郁達夫《歸航》 《還鄉記》 《還鄉後記》 《給一個文學青年的公開狀》 《一個人在途上》

才情動人及其坦率自然的寫法,不但在傳統散文中少見,在新文學中也很獨特

郭沫若:

主觀情愫的傾瀉,但有更多的社會和政治色彩

五、「語絲」派和「現代評論」派的散文

1.語絲文體:

短小犀利的文明批評和社會批評

任意而談、無所顧忌

魯迅、周作人、林語堂

以嘲諷之筆,進行社會批評和文明批評

2.「現代評論」派

歐美留學歸國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如徐志摩、陳西瀅、吳稚暉等

徐志摩:自由而華麗的散文文體

《北戴河海濱的幻想》《裴冷翠山居閑話》《我所知道的康橋》《「濃得化不開」》

陳西瀅:以貌似公允的姿態表達貴族化的立場 《西瀅閑話》

八、戲劇(一)

一、文明新戲:中國現代話劇的萌芽與誕生

話劇是舶來品

1.春柳社

1907年

《茶花女》《黑奴籲天錄》

最早對中國現代話劇藝術進行自覺探討與試驗創造

他們注重演出的布景、道具、服飾、化裝、表演的「寫實性」,以建立新的演出方式

文明新戲具有全國性的影響

新劇同志會(由陸鏡若發起)

春陽社(主要成員:王鐘聲、任天知等)

進化團(任天知主持,第一個職業性的新劇團體)

2.「天知派新劇」

創造了中國現代話劇的早期創作與演出模式

以宣傳革命、攻擊封建統治為首要職責

戲劇表演上的特色:

一、追求現場的宣傳、鼓動效果,專設「言論派小生(老生、正生)」

二、強調演員的即興表演,演出採用「幕表制」(「明星制」)

三、角色也大都「類型化」

3.甲寅中興

以「職業化」和「商業化」為主要特色

突出了戲劇的娛樂性與表現性

職業文明新戲日趨衰落

4.學生業餘演劇:天津南開與清華等

《新村正》(張彭春)

《貧民慘劇》(洪深)

二、「五四」新文化運動與「建設西洋式新劇」的戰略選擇

1.「舊劇評議」

批評內容:儒教與道教思想;「僅求娛悅耳目」的戲劇觀念;非寫實的語數表現形式;「大團圓」結局的非現實主義

新戲劇觀:把戲劇做傳播思想,組織社會,改善人生的工具;提倡現實主義的戲劇

建設西洋式新劇

2.建設「西洋式」新劇

譯介外國戲劇理論與作品

「製造現實的幻覺」的戲劇美學觀

以「客觀的記錄」的、口語化、生活化的對話為主的散文體戲劇形式

國劇運動

發揚傳統戲曲「目的在於娛樂」的傾向

在「寫意的」與「寫實的」兩峰間架一座橋樑

三、業餘的、非營業性的「愛美劇」與「小劇場運動」的倡導

1.新的戲劇團體與刊物的出現

《華倫夫人之職業》的失敗

上海民眾劇社、上海戲劇協社、《戲劇》月刊的誕生

強調戲劇必須反映時代、人生,負擔社會教育的啟蒙任務

2.「愛美劇」(業餘戲劇)的提倡

以非營業的性質,提倡藝術的新劇為宗旨

學生業餘演劇活動出現一個高潮

北京人藝戲劇專門學校

「小劇場」運動:起源於19世紀末法國「自由劇場」的藝術實驗,以易卜生為代表的現實主義、自然主義戲劇,取代西方劇壇佔主導地位的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戲劇的戲劇革新運動

建立不同於文明新戲的話劇體制,使中國的話劇走上正規化、專門化與科學化的道路。「導演(當時稱舞台監督)制」取代「明星制」

經典性演出《少奶奶的扇子》(洪深)

提出與建立了一整套新的戲劇美學原則與表演體系和模式

「第四堵牆」的理論:舞台上的生活,正如你透過一垛牆看到人家屋裡那樣。

四、「小劇場」培育的田漢、丁西林等話劇文學的開創者及其創作

1.民眾戲劇社作家所創作的「社會問題劇」:

《終身大事》《幽蘭女士》《潑婦》

2.洪深《趙閻王》

3.田漢的戲劇創作

田漢:中國現代話劇的奠基者

(1)唯美主義傾向

早期劇作中的「藝術家」形象系列:

《梵峨嶙與薔薇》:大鼓女柳翠、琴師秦信芳

《名優之死》:名老生劉振聲

《古潭的聲音》:詩人

《湖上的悲劇》:詩人楊夢梅

《南歸》:流浪詩人

「精神至上」「藝術神聖」

「以犧牲一己肉體的生命,成全藝術(精神)生命的完美」

「精神流浪漢」氣質

(2)社會批判

美(愛情、藝術)的幻滅與毀滅(摧殘,扭曲)之後證實實現

《名優之死》《獲虎之夜》

(3)「詩人寫劇」的特色

長篇獨白,或敘事,或抒情,以此作為推動戲劇發展的要素

重視「語言的藝術」,語言風格又是偏於華麗

4.丁西林(同時是物理學家):機智與幽默喜劇

生活中的喜劇因素——「喜劇趣味」

欺騙:《一隻馬蜂》

一系列的「懸念」、「誤會」、「翻轉」

「言」此「意」彼的語言的分裂

戲劇的結構:「二元三人」模式

衝突的雙方,並不存在「正反好壞、高下優劣」的價值等級,而僅僅是觀念、態度,對事物認識角度的不同所形成的差異,是二元對比、映照,結局「皆大歡喜」。

劇作家的哲學與美學觀:追求和諧,互補,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合理性

「結尾」的藝術:出人意料 翻轉

機智、幽默感的警句

喜劇藝術歸根到底是一種語言的藝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隋梟 的精彩文章:

TAG:隋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