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抔黃土,敬我父老

一抔黃土,敬我父老

Conquest Of Paradise

 1492 

Vangelis 

00:00/04:48

Conquest Of Paradise 征服天堂 ,聽著這首交響曲,寫著這篇文字。

我覺得氛圍剛剛好。

好友問我,怎麼沒有更新文章呢。我說快了。因為我一直在考慮,怎樣才能寫好它,故事離我很久遠,那是上世紀70年代的事,我的父輩們還是毛頭小孩子,故事離我也很近,我們現在優越的生活正是得益於此。

沒錯,我想說說我的家鄉景泰,說說我的父輩們崢嶸年代裡的青春熱血歲月,說說他們為之奮鬥的中華之最——景電工程。

由於本人知識淺薄,大量史料根據父輩們的口述,查找網路資源,如有誤,還望指正。

這種強烈的感觸來源於過年時候,幾位父輩相聚在家,不知什麼緣由就聊起的當年他們的艱苦的生活,吃不飽,吃不飽,吃不飽。用父輩的原話講,那時候就是吊著命,不要餓死就是好的啦。對比現在的優越生活,他們不約而同的說,感謝景電工程,感謝李培福同志,感謝當年建設景電工程的那群人。

確認過眼神,是那些勇敢無私的人,用青春建設了這篇土地,把熱血,汗水灑在了這片土地。

據考古可知,早在4500年前,縣民就辛勤勞動,繁衍生息在景泰這塊土地上。自西漢以來,曾三次設縣,五制縣城。西漢置媼圍縣,清朝前期置紅水分縣。民國初改升紅水縣。

民國22年(1933)年成立景泰縣,縣名寓「景象繁榮,國泰民安」之意。景泰縣地理區位獨特,地處騰格里沙漠南緣,為抵禦沙化入侵的前沿陣地。位於隴中北陲,為甘肅中部鎮守「北大門」的生態屏障。是甘肅中部十八個極度乾旱縣之一。

乾旱數最、苦甲天下」的特困地區構成了以靠雨水種田為主體的格局,形成了「十年九旱,災荒不斷」的鬧糧荒的被動局面。

我的父輩們,在他們十來歲的時候是從井子川搬遷至現在的八道泉,到現在為止,父輩們聊天總還是習慣問彼此是從哪裡搬遷來的,而他們自己介紹的時候也會說自己是井子川人。我猜,井子川是大山裡一處形狀類似井字的平川地方,我的祖輩們就在這塊地方,生息繁衍,他們不靠臉吃飯,靠天吃飯,也差點餓死。

景泰的很多地名也很有意思,比如八道泉(我家鄉),三眼井,喜泉,興泉,福祿水,漫水灘,中泉,紅水等。我曾經問過父輩,八道泉的來歷,他們講是這裡曾經有八道泉水,這裡的人靠這泉水生活,所以叫八道泉。我也沒有找到史料支持,可能父輩們說的就是這個原因。父輩們還講,比他們更早,孩子起名也會寄託盼水,男孩叫水柱,水娃,水牛(請按住靖王殿下的棺材板)等,女孩就叫水蓮,大水,尕水等。給五行缺水的孩子名字里加三點水字來彌補已經不能滿足我的祖輩們了,因為他們不是五行缺水,他們是命中缺水,後天缺水,一生都缺水啊。

」水在低處流,人在川上愁。風沙不斷頭,十種九不收「

過去的歲月,居民換了一代代,乾旱、貧窮、逃荒的命運卻沒有變。

沒有景電之前,景泰就是一片戈壁荒灘;有了景電,景泰川才真正地如其名:景色優美,否極泰來,米糧之川。

景泰川電力提灌工程(簡稱景電工程)是一項高揚程、大流量、多梯級電力提水灌溉工程。是一個橫跨甘蒙兩省區的景泰、古浪、民勤、阿拉善左旗四縣(旗),跨黃河、石羊河流域的大型電力提灌水利工程。

我實在沒有辦法去描述這個偉大的工程,用數字我們來感受一下。

整個景電工程設計提水流量28.56立方米/秒,加大流量33立方米/秒,興建泵站43座,裝機容量270MW,最高揚程713m,設計年提水量4.75億立方米。建成干、支、斗渠1391條,長2422km。灌區總面積1496平方公里,總土地面積197萬畝,宜農地面積142.40萬畝,控制灌溉面積100萬畝。

我家門前就有支渠,小時候村裡大姑娘小媳婦都在渠邊洗衣服,小孩子就在斗渠邊玩水,玩泥巴等。村頭有一條大渠,很深,我目測有3米左右深,應該是乾渠吧。而且很多年前,好像有個印象,大渠里溺死過人,不知是自殺還是意外。總之就是很深了。

我是很難想像,當年那群人是怎麼樣建成了如此的工程。

自景電工程建成以後,大山深處的人們陸續搬遷至灌區。然後景泰就有灌區和山區的分別,類似於現在城市和鄉下的分別。在我們的概念中 ,有時候開玩笑自謙會說:山裡來的,沒有見過世面。足以見證,景電工程對於景泰人民的重大影響。

說到景電工程,不得不提景電之父——李培福同志。

1968年11月,時任甘肅省生產指揮部副主任的李培福主動請纓,親自帶隊,勘察景泰川電力提灌工程上水路線及可墾灌區。這次勘察從景泰縣五佛沿寺開始,經四井溝、漫水灘、草窩灘、上沙沃、四個山,一直到古浪縣大靖鎮以西的張吳李家灣。李培福把這些接壤或毗鄰的九灣十八灘,統一叫做「景泰川」。他說,景泰川開發出來,至少有100萬畝良田。李培福預言,景泰川可以分期建設,一期水上草窩灘,二期水上海子灘,還可以建三期,向民勤紅崖山水庫調水。目前先建一期工程,建設30萬畝水地,以解決景泰人民的吃飯問題。並提出了「兩年上水,三年受益,五年建成」的奮鬥目標。(參考文章《景電之父---李培福的故事》)

那時李培福年近花甲,柱著拐杖,吃住在現場,心系黎民,寒冬揮師,大戰景泰川。

1977年李培福同志因過度勞累,積勞成疾,醫療無效,與世長辭。

上面提到確認過眼神的那群人是,景泰縣農民,軍墾農場(原十六團,現一條山農場),還有蘭白兩市的蘭練、蘭石、白銀公司等50多個廠礦企事業單位。

就是這群人,在那個處在國家糧食困難全國上下都在飢餓時期,在那個沒有現代化機械設備的年代,吃住在野外,造田在荒漠,最終建成了這座造福子孫後輩的大工程。

「大戰五十天,搶出洪水面,革命加拚命,建設景泰川」我聽父輩講,那時候的人們建設這樣偉大的工程,好像就靠著喊口號過來的。那時候的人們也是奇怪了,吃不飽飯,干著出力氣的大活,卻熱血沸騰,熱火朝天的。

我家裡三泵站最近,也就是十六團五連。我小時候印象中去過附近玩耍。查找網路資源,當時三泵站建設和隧洞開挖被稱作刀楞子山會戰,承擔三泵站施工任務的正路民工營和十六團五連戰士已經浩浩蕩蕩開進了工地,搭建地窩子,鑿挖窯洞。民工和軍墾戰士高舉紅旗,拿著鐵鍬洋鎬,分別在南北兩坡,只等一聲令下,就立即投入戰鬥。

我好像有點明白了,對於他們來講,建設這樣的偉大的工程是一場戰鬥,而不是普通的工作。

十六團駐紮景泰川,建設工程,開荒平地,搞生產活動。才有現在的條山農場的萬畝果園。以前農業機械化還不發達的時候,農場的地需要大量的人來耕種,我們村的大部分人都去農場打工掙錢。摘杏子蘋果梨,收玉米大麥小麥,割草施肥總之也是當時較為流行的打工方式。

我常常聽姑姑們講,他們那時候剛搬遷至現居地,還是小孩子,家裡還是很窮,所以常常去農場偷煤介子(聽父輩講是農場燒完倒掉的煤炭渣,拿來家用還能燃火好久)。我家裡還有軍用標準的一個蒸鍋和臉盆,那可就是姑姑們那時候挖社會主義牆角偷團里的。說實話,那鍋盆的質量,真不是蓋的,到現在還在使用。

他們把建設這樣偉大的工程視為己任,視為理想,肩負使命,在艱苦的崢嶸年代,不負青春,不負時代。

今年回家過年的時候,感覺景泰變化的真的很大。

先輩們,這繁華如爾所願。

我文言淺薄,見識粗陋,但是還是寫了這篇文章。其目的有三:一 致敬曾經建設景電工程的先輩們,致敬建設景泰家園的先輩們;二 希望景泰後輩銘記先輩功績 ;三 拋磚引玉,如此偉大的工程的建設,需要被記載傳頌,偉大的建設者需要被紀念。我真的希望能在未來看到這樣題材的紀錄片影片或影視劇小說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紙上談點兵 的精彩文章:

TAG:紙上談點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