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化大國,英國家庭教育,看後深受啟發

文化大國,英國家庭教育,看後深受啟發

英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大國,不僅擁有王室的高貴,人文的深厚,更對教育十分重視。大概正是因為如此,英國才能在近代最先擁有了世界上最優秀的大學和作為精英人才教育之搖籃的公學。

歷史上的英國,為世界貢獻了一大批科學家、教育家和思想家。而英國的家庭教育,受傳統教育體系的影響十分深遠,能夠作為一個縮影,反映出英國教育的整體面貌。

父母寵愛不是無條件的

在英國的家庭中,對孩子無理由的嬌縱與寵愛是絕對不會被允許的,糾正孩子所犯的錯誤是必要的行為,更有甚者,英國的父母是不反對懲罰孩子的。他們往往會選擇在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的前提下,對孩子進行較為嚴厲的行為管束。讓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明白,他們是要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負責的。

每個人都不可以為所欲為,哪怕是孩子,幼稚和弱小並不能算做任意妄為的借口。與美國等國家不同,英國的法律明確規定,父母體罰孩子是合法行為。在英國,至今仍有許多古老的學校還在保留著體罰學生的規章制度。

把餐桌當課堂

英國家庭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傳統,從孩子上餐桌起,家長就開始對其進行有形或無形的「進餐教育」了,以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形成適應社會的性格。

鼓勵孩子自己用餐

和多數中國家長動輒喂飯的行為不同的是,英國的家長大都鼓勵孩子自己用餐。孩子長到一周歲至一周歲半時,開始自然地喜歡上自己用湯匙喝湯吃菜。絕大多數英國家長認為,孩子想自己進食,標誌著一種對「人格獨立」的嚮往,家長不應當干預,完全應該給予積極的鼓勵。

杜絕偏食和挑食

在孩子的幼兒時期,通常會出現的偏食和挑食的行為,這時就需要家長的正確管教和引導。英國的家長們普遍認為,一個人偏食、挑食的壞習慣多是幼兒時期家長遷就造成的,因此他們特別重視幼兒時期的偏食、挑食情況,如孩子一個勁兒地只吃某種菜而對其他菜不屑一顧,家長往往會把這個菜收起來。

不僅為孩子的健康,更為性格養成打下的堅實基礎。英國的家長們認為,餐桌上對孩子的遷就,不僅會影響孩子攝入全面、充分的營養,而且會使孩子養成任性、自私、難以自控等劣勢性格,在將來的人際交往中可能會發展成人見人厭的後果。

學慣用餐禮儀

英國的家長們因其紳士的傳統,還很注重對孩子的用餐禮儀的教育,小孩子往往四歲時就學會用餐的所有禮儀了。

幫忙做餐前準備

在餐桌上,家長還十分注意孩子的參與度。五歲左右的孩子都樂於做一些在餐前擺好餐具、餐後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雜事,覺得很有意思,也能體現自己的作用。這樣一方面可以減輕家長的負擔,另一方面也讓孩子因為自己的參與獲得家庭認同感。

重視環保教育

在英國,五六歲的孩子應該明確地知道哪些是可以再生製造的「環保餐具」、哪些塑料製品可能成為污染環境的「永久性垃圾」。每一次外出郊遊之前,他們會在家長的指導下自己榨取果汁製作健康飲料,盡量少買易拉罐飲料、罐頭等現成食品,並注意節約用水用電,因為他們懂得,濫用資源即意味著對環境保護的侵害。

培養務實消費觀念

英國有很多二手的跳蚤市場,賣的大多是些各個家庭閑置的物品,也有一少部分是全新的。Ms. Lee偶爾會去逛逛這些二手市場,有時不僅能在裡面找到家中需要的生活用品,如整理箱、燭台、書籍等,還能為她的女兒Lily淘到一些心愛的寶貝。有一次她給女兒Lily買了一雙八成新的運動鞋,Lily非常喜歡,她還自己挑選了一個機械玩具狗,每天把玩,愛不釋手。Ms. Lee 說,小朋友容易對玩具喜新厭舊,買新玩具有時免不了浪費,這時,二手市場里的舊玩具無疑就是個好的選擇,Lily平時玩兒的玩具大都是二手的,她也從不在意,偶爾才會買點兒新玩具。

獨立意識重點培養

為了有朝一日能夠適應社會的需要,獨立地去生活、工作,必須從小就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尊重他人和自我剋制,並且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如果孩子日後不能像其他人一樣適應社會,作為父母的家長就會被認為是沒能盡到教育的職責。

在公共汽車上,英國人會主動給老人和女士讓座,卻不主張給孩子讓座。只要有條件,孩子從小就會有自己的獨立空間,一個人在房間里睡覺。愛孩子但不對他們的飲食起居過度誇張地照顧,不讓孩子吃得過飽,穿得過暖。大人也不會陪孩子進遊樂場遊玩。小學生童子軍經常組織登山、野炊等夏令營活動,也是為了鼓勵孩子獨立地應對和處理問題。

在Dr. Smith的家中,小小的Holly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熟練地用湯匙吃東西,極少需要媽媽一口一口地喂。廁所的馬桶較高,Holly要費很大的勁兒才能爬上去,但Mrs. Smith從不守在旁邊,更不會為她準備廁紙。Mrs. Smith熨衣服時,Holly也會拿著一套熨衣服的工具在媽媽旁邊「工作」,雖然只是玩具而已,但看她那有板有眼的認真樣,還真像那麼回事。正是這一件件看似小事的「大事」,鋪下了培養孩子獨立能力的石階。

道德教育幫助孩子融入社會

一位英國朋友說,西方人過去也有「白紙」論。認為小孩子都是「Tabularasa」(即空白狀態),但現在科學研究已經證明,孩子來到這個世上,先天就已經部分地繼承了父母的脾氣、性格等心理基因,因此,「白紙論」是把事情過分簡單化的觀點。

正因「人之初」不知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注重德育是歷史悠久的國家的一個共同特點。但英國中小學校里的道德教育卻不叫德育,而是稱為「個人的社會健康教育」,或稱為「社會化過程」。目的是讓孩子們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懂得如何自律以及與他人良好相處,更好地融入社會,成為社會的一分子。其核心道德觀念有四點:尊重生命、公平、誠實、守信。

英國人還有一個觀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導的」。它體現在英國中小學的道德教育里,那就是不要求孩子們去死記硬背道德準則,但是,要求孩子們從心靈深處、從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道德的含義。

誠實與自尊緊密相連

在英國教育工作者看來,誠實並不是一種孤立的品德,而是與自尊自重和尊重他人,與對生命和大自然的愛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英國的學校有些並沒有設置專門的道德教育課,但開設了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內的世界各主要宗教信仰課供選修。這門課被認為是對孩子品德和良知培養十分重要的一門課。

不僅如此,多數英國學校每周都組織班級討論,選取一些學校里或者社會上發生的事情,讓孩子們發表看法,共同討論,自己去領悟和判斷對錯與是非。集體遊戲也是一種重要方式,讓孩子懂得顧及與體諒別人,懂得如何與同伴合作。英國學校還普遍鼓勵孩子飼養小動物,組織學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為慈善組織募捐及參加其他公益或環保活動,培養孩子的愛心和社會交往能力。

花錢培養孩子的頑皮天性

頑皮是孩子的天性,但我們小時候,父母總是教育我們要聽話,總是以某個孩子從來不出去亂跑為榜樣來教育我們。可是在英國,孩子們永遠是頑皮的或者說父母是在花錢培養他們的頑皮。

每個周末都有活動,不是全家總動員去某個朋友家吃飯玩耍,就是有某個小朋友的生日派對,或者是去游泳、踢球。總之,周末差不多就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動日,很少有家庭會選擇呆在家裡看電視之類的。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力對一個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個人的自信心的強弱,是他獲得事業成功的重要因素。我們常常會在歐美的文學影視作品中讀到這樣的話,「孩子,你能行!」這是在鼓勵孩子充滿自信地去應對挫折,尤其在處境艱難的時候,自信心顯得尤為重要。英國家庭教育的重點之一,即保護並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英國的父母不嬌縱孩子,不主動替孩子做事,其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從而增強他們獨立做事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總是要讓孩子明白,你無須做一個完美無缺的人,每個人都有不足,這一次沒有做好還有更多的機會,只要肯下功夫,努力嘗試,你就會感到其樂無窮。英國人就是這樣塑造孩子的自我意識的。

培養孩子的勇氣

勇氣,是一個人主動進取的動力。在英國幼兒教育中樹立了這樣的價值觀:勇敢和堅忍是受人尊重的,懦弱和膽小是被人瞧不起的。英國人鍛煉孩子勇氣的重要辦法是鼓勵孩子參加探險活動。讓孩子在面對危險的環境時激發出自己的勇氣,同時也能夠培養團隊精神。

培養孩子的友愛與責任心

英國家庭注重開發孩子的愛心,父母往往通過豢養小動物來教育孩子要熱愛生命,熱愛生活,伴隨著愛心的成長是孩子責任心的培養,多聽孩子的想法,了解他們對某些事情的看法和觀點,這樣他們會感覺受到了應有的尊重,會主動承擔他自己那一份工作,能夠達到培養孩子對公眾事業和社會的責任心,為今後擔當社會角色打下基礎的目的。

大自然的兩性教育

一天晚飯後, Mrs. Smith和她的女兒Holly在客廳玩耍。Mrs. Smith對Holly唱了一首歌:「Holly and Jack,sitting in a tree,K—I—S—S—I—N—G!」Holly「Wow,wow」地捂著臉大叫,一副很害羞的樣子,而越看到她害羞,她媽媽就唱得越起勁兒。我們看到都會覺得驚訝,為什麼媽媽會對自己的孩子唱這種內容的歌呢?其實,英國的青少年經常拿這首歌來取笑一些關係好的男女,Jack 是Holly的同學,也是好朋友,所以Mrs. Smith經常拿他們來開玩笑。

這件事讓我們見識到了英國人對兩性觀念的開放程度。他們覺得兩性之間的事情是很正常的、普通的,不需要遮遮掩掩,所以也不會忌諱對小孩談兩性之間的話題。

但開放不等於頹廢和為所欲為,而是在自尊自重的前提下正常交往。有的父母送給孩子的成人禮物是一個避孕套,讓孩子有防患於未然和自我保護的意識,讓孩子儘可能不在兩性關係中受到傷害,這也是用心良苦的表現。

不做孩子的壞榜樣

很多英國女人都有抽煙的習慣,Ms. Lee也是個煙民,她從16歲起就開始抽煙。她說她曾經想戒掉,卻以失敗告終。但是,每次她抽煙時都會去後院,從不在屋內抽,也不在Lily 面前抽。對比中國的某些父母,他們在孩子面前抽煙、喝酒、打麻將,甚至大打出手,根本不顧及孩子的感受,根本不擔心這會給孩子帶來什麼負面影響。相比之下,Ms. Lee在抽煙時有意避開孩子的細心做法,不禁讓人肅然起敬了。

教會孩子懂得忍耐

幾乎所有的英國人都認為孩子應該懂得忍耐,因為現實的成人社會裡有太多的需要忍耐的事情。他們認為,作為一個紳士,如缺乏忍耐和自我剋制能力是最令人瞧不起、最沒有修養的。即使是孩子,如果不能學會忍耐,將來也不會有大的作為。所以,在英式的家庭教育中,如果孩子受到傷害,即使他們因在學步時摔倒跌青膝蓋而大哭也絕不會在父母那裡得到安慰和同情。相反,對那些不能忍受疼痛而肆意大哭的孩子,父母會給予嚴厲的訓斥。

這樣, 日子久了,孩子漸漸地就會明白,他是生活在一個只能依靠自己的環境當中,不管是哪種痛苦,都不必求助於別人,要自己去忍耐。時間一長,孩子的堅韌性格便自然養成了。

堅韌不拔的性格有助於成就偉大的事業,這是英國人一致的看法。父母的一系列作法,孩子長大後會受益匪淺,一些人在後來的生活中便深深地領會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所以有過這樣經歷的孩子在其成人後也會這樣去要求他的孩子,這樣便形成了傳統,成為兒童教育的一種固定的模式。

更多相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和中留學 的精彩文章:

省錢好大學!英國這5大名校性價比最高 你申請了嗎?
疏忽大意?新生入境培訓的重要性,千萬不要小看

TAG:和中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