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有尊嚴地救濟災民,此晉商修了三年戲樓,搬一塊磚就管飯一天
晚清時期,正值大清風雨飄搖之時,外有列強虎視眈眈,內有農民起義不斷。面對如此境況,清朝最高統治者慈禧依然在紫禁城中優哉游哉,而百姓卻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可屋漏偏逢連夜雨,在光緒三年至四年(1877-1878年)時,山西、河南華北諸省爆發了一場千年不遇的大饑荒,因為這兩年屬丁丑、戊寅年,故而稱為「丁戊奇荒」。
在這場前後持續三年的大災荒中,山西、河南、直隸等地赤地千里,災民遍地,數百萬人乞討流亡。時任直隸總督李鴻章上奏朝廷,驚呼:「賑不勝賑,亦數十年所未有」。
對於這場災荒,朝廷的反應還算迅速,一方面頻頻向受災省份減免賦稅,另一方面又馬上從江南各省調集錢糧賑災。直隸總督李鴻章當時負責全面指揮和協調賑災事務,在他的統籌之下,受災各省的狀況略有好轉,具體負責賑災的朝廷官員也都盡心儘力,這在晚清腐敗成風的官場上實屬罕見。
儘管朝廷、地方上做了最大的努力,然而根本無法扭轉整體局勢,從客觀條件上來說,當時的交通落後,賑災物資不能及時送到災民手中,有些地方甚至只能靠牲口和人力背負,有限的糧食沒有送到災區就已經屍橫遍野了。
再者,以當時大清的國力面對這場巨大災難,早就捉襟見肘,清政府根本無法賑濟這樣有巨大破壞力的災害,為此清政府不得不廣開財路救急。
首先,清政府打開捐納之門,捐官籌錢,按照捐輸的多少,分別給捐者不同的官職。僅此項就收入賑災款四百多萬兩。
其次是倡導各行各業的義捐。無論是鄉紳還是普通百姓,都在為這場千年不遇的在災難捐款捐物,僅僅二月時間就籌得錢物二百餘萬兩,李鴻章命各地官府將這批物資極速運往災區,並出動北洋水師的戰艦幫忙運輸。
最後值得一提的就是在賑災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的晉商群體。整個晉商在數月內就捐助了近百萬兩銀子,許多大戶還自發地通過多種靈活的方式賑濟災民。其中最讓人欽佩的便是榆次的常家和祁縣的喬家。
榆次常家在晉商中可謂聲名遠播,常家幾代人以經營茶葉和票號積累了大量財富,而且常家家風儒雅,樂善好施,世世代代恪守「學而優則賈」的家訓。在這次賑災中,常家慷慨解囊,首先捐出二十萬兩,而且還為災民提供了一種「有尊嚴」的接濟。
常家通過修戲樓的方式給同鄉們進行接濟,常家規定,不管男女老幼,只要災民每天搬一塊磚就管一天飯,這場大災持續了三年,常家的戲樓就修了三年,在這期間,常家的大部分財富全部用在賑災上面。災難過後,眾多的災民集體跪在常家大院中,以這種方式感恩他們三年的付出。
而晉商中另外一個大戶,以喬致庸為首的喬家,也捐助了大量的錢糧,並且搭棚施粥,喬致庸嚴格約束家人,生活用度一律從簡,以至於全家過的跟災民一般。當時喬家所施的粥素有美名:「插上筷子不倒,解開布包不散」。
另外,在洋務派的活動下,新加坡、小呂宋、越南等地的華僑也紛紛捐款救濟同胞。而且當時在中國的外國傳教士也紛紛投身於賑災活動中,各國政府也通過不同的方式向大清伸出援手。
經過統計,在丁戊奇荒奇荒中,山西、河南、陝西、直隸、山東等省,以及蘇北、皖北、隴東和川北等地赤地千里,受災人數多達兩億,約有一千三百萬人死於飢餓及災後瘟疫,其中光山西一省人口就銳減了三分之一。
歷經四年,這場大宅終於在朝廷、地方以及民間的合力下對付過去了,但是在次年即光緒五年(1879年),一場震級搞達8級、烈度11度的大地震,再次降臨到剛剛復甦的這些旱災區,這一連串的災難將百姓徹底推向了深淵,也預示著大清王朝末日的來臨。
※為了爭奪皇位,妃子與御醫密謀,竟用保胎速生葯讓皇子提前出生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