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魏晉風骨,建安之韻

魏晉風骨,建安之韻

東山花燈路

 ノスタルジア

我々楽 

00:00/03:58

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辭賦,陳思以公子之豪,下筆琳琅。並體貌英逸,故俊才雲蒸。

——文心雕龍時序篇

我知道上一篇中國史推送已經時隔多許久了。

今天晚上給自己放個假,整理了下魏晉南北朝的文學史,想與大家分享一下。

相比於唐宋詞曲,魏晉文學對大多數人而言應該相對陌生一些。但其情韻風雅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今天主要的分享是建安詩歌。

建安時期文學的年代包含:

1.漢獻帝建安(196-220)→曹操(魏太祖武帝)

2.魏高祖文帝曹丕黃初(220-226)

3.魏烈祖明帝曹叡太和(227-233)

建安詩歌可謂是魏代文學中最為燦爛的明珠,其興盛應當歸功於曹氏父子,文學界一般稱之為:「三祖陳王」,即太祖曹操,高祖曹丕,列祖曹叡,陳思王曹植。

有鍾嶸《詩品》為證:」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篤好斯文;平原兄弟,郁為文棟;劉楨、王粲,為其羽翼。次有攀龍托鳳,自致於屬車者,蓋將百計。彬彬之盛,大備於時矣。」

同時宋書卷六七謝靈運傳論提到:「至於建安,曹氏基命。三祖陳王,咸蓄盛藻。」

任何一種文學形式的出現,都有其特有的歷史背景,魏晉南北朝時期,特殊的政治環境造就了我們常說的「魏晉風骨」。

「經過東漢桓靈二帝以來長時期的政爭和戰亂,漢室衰微,因之儒家失去政治力量支持而日趨衰落。乘機盛行者為老莊哲學,以及反對種種人為束縛的道家。使建安文學逐漸脫離諷喻之實用功能而步上個人言志之途徑。」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

建安詩歌在文學史上起到的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從風格,題材,詩體上都有變革。其繼承樂府詩卻又不拘於此,遊仙詩則承襲東漢末年的讖緯之風,一種游士俠客之風孕育於此。

繼《古詩十九首》之後,詩歌從七言伯梁台體到曹丕的燕歌行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在七言詩發展時期,張衡的四愁詩最為典型,為大家熟知的是那句:"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路遠莫至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雖極繞情韻,但仍然沒有脫離楚辭風格的影響。

代表七言詩成立的是,曹丕的燕歌行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為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辭藻淳厚卻情韻悠長,閨中幽怨能用此筆法寫的也只有曹丕了,與四愁詩相比,其風度更長,實為此魏文興到之筆。

沈德潛 《古詩源》則評論其:「和柔巽順之意,讀之油然相感。節奏之妙,不可思義。」

而陳思王曹植的詩,更是開後世太康文學之先風。而從風格上,與樂府詩完全不同,可謂「發揚繁露,麗句茲多。」

今天想給大家分享的是曹氏父子的詩歌

曹操

曹操挾天子令諸侯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了,然無論其梟雄與否,他詩歌中的那股蒼涼之氣,卻只能是那久經風霜沙場世間蒼涼的帝王才能印刻出來的。

曹操喜歡讀書,愛才,音樂好這也是世人皆知。從那句「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就可看出。 其「御軍三十於年,手不舍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

附上一首我最喜歡的《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

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

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

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

我心何怫鬱?思欲一東歸。

水深橋樑絕,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

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飢。

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

我向來不喜詞藻華麗的婉約之作,人生寄於世,兒女情長固然重要,但人生意義遠不止於此,長情哀婉反而會擾人心亂。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沈雄俊爽,時露霸氣。那種王者之悲,行軍之苦,怎是尋常文弱書生能體會。無意文辭,文辭卻錯落有致。無意意境,意境當自屬高壯。

曹丕:

作為曹操的繼承人,後人不僅喜歡那他和父親在政治行為上做比較,也喜歡那曹植壓他。但就像王夫之所說的:」曹子建之於子桓,有遷凡之隔。而人稱子建,不知有子桓,俗論大抵如此。」

你看,讀書總能讀到好玩的東西,看古人爭執也是極為有趣的。世人皆以為曹植的才華高於曹丕,而王夫之則以為曹植根本不能和曹丕相提並論,並說「喜歡曹丕的都是俗人!!」

前文有分享其燕歌行,這裡就不作分享了。不過值得一提的事,曹丕在中國文學批評方面有開創之功。其著有《典論》一書,如今已經亡佚,只留下殘片。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夫然,則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懼乎時之過已。而人多不強力;貧賤則懾於饑寒,富貴則流於逸樂,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於引氣不齊,巧拙有致,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其文氣之說,繼承了孟子的「知言養氣」,講求文辭,是文學走向純文學的發端。

曹植:

曹植的作品分為兩個時間段,以黃初(220)為界限,這一年,曹操去世,曹丕登基。這意味著曹植不再是有父親庇護的貴公子,他的性命伴隨著哥哥的即位危在旦夕。

「世說新語?尤悔:

文帝(曹丕)忌弟任城王驍壯。因在卞太后閣共圍棋,並啖棗,文帝以毒置諸棗蒂中。自選可食者而進,王弗悟,遂雜進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預敕左右毀瓶罐,太后徒跣趨井,無以汲。須臾,遂卒。復欲害東阿,太后曰:汝已殺我任城,不得復殺我東阿。」(東阿為曹植,曹植曾被封為東阿王)。可見,若無母親庇護,曹植早已死在哥哥的手中。

曹植前期,才華出眾,以華麗駢句為主

比如:

公宴:秋闌被長坂,朱華冒綠池。

侍太子坐:白日曜青春,時雨靜飛塵。

贈丁儀:凝霜依玉除,清風飄飛閣。

贈王粲:樹木發春華,清池激長流。

然通觀曹植篇什,前期修詞之章,才華雖露,感慨未深,工力未盡,其實際價值不如後期有血有淚之作。

後期在經歷了一系列世事涼薄後,曹植的作品在情感上更加深刻了一層。我們所知的《洛神賦》就寫於後期。

但我個人認為,其感情悲憤最深的則是《贈白馬王彪詩》,連作七首,用情至深。其中我最喜歡第五篇,尤其那句: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晞。

多無奈,多動情

【其五】太息將何為?天命與我違。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歸。

孤魂翔故域,靈柩寄京師。存者忽復過,亡沒身自衰。

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

自顧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到太和之際(曹丕去世,其太子即位),曹植也已步入暮年,雖無性命之憂,卻屢求仕用而不可得,鬱鬱而終。

謝靈運對曹植評價極高:

「天下之才,總共有一石,而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人一斗。」

然後人評價千秋各異,我們不必追求所謂的大眾審美,用心體會就好。

今日分享就到這裡

晚安

薄冰和溫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