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冤家聯手!英特爾+AMD聯合打造的酷睿平台有多強?

冤家聯手!英特爾+AMD聯合打造的酷睿平台有多強?

英特爾和AMD堪稱世紀冤家,在X86處理器領域爭鬥了數十年。然而,在「同行是冤家」的潛規則下二者最終還是走在了一起:將各自擅長的技術融入在一顆晶元上,從而打造出了一顆「夢想之芯」。

考慮到本文比較長,所以咱們先上乾貨,把總結提前放出來。對英特爾和AMD聯姻Kaby Lake-G平台感興趣的童鞋不要錯過後面的內容哦。

Kaby Lake-G平台簡述

簡單來說,英特爾和AMD聯姻平台代號為「Kaby Lake-G」,其CPU部分是英特爾貢獻的Kaby Lake核心,GPU部分則是AMD提供的Radeon RX Vega M G,後者還可細分為Radeon RX Vega M GH和Radeon RX Vega M GL,二者的CU單元分別為24組和20組。

目前Kaby Lake-G平台一共有5款型號,它們分別是i7-8809G、i7-8709G、i7-8706G、i7-8705G和i5-8305G。其中i7-8809G、i7-8709G的TDP高達100W,發熱量較高,主要用於NUC一類的迷你PC,而i7-8705G和i5-8305G的TDP為65W,主要用於輕薄筆記本,現已被戴爾新一代XPS15和惠普Spectre x360所獵裝。

至於i7-8706G則是比較特殊的存在,它的規格和i7-8705G類似,只是加入了對博銳技術、TSX-NI技術、穩定映像平台計劃和可信執行技術的支持,適用於企業級PC平台。

65W的Kaby Lake-G有多強?

國外Laptopmag網站早前放出了搭載i7-8705G處理器的XPS15 2018評測,這款晶元集成的Vega M GL顯卡性能已然超越了GTX1050(移動版),但和GTX1060(移動版)尚有一定距離。

100W的Kaby Lake-G有多強?

國外網站Anandtech拿到了NUC8i7HVK(英特爾Hades Canyon NUC中的頂配版),搭載了酷睿i7-8809G處理器,集成Vega M GH顯卡。通過該產品的對比評測,我們不難了解Kaby Lake-G平台的最強性能可達到怎樣的程度。

通過測試對比可見,酷睿i7-8809G的CPU性能在多個項目都強於移動版的i7-7700HQ,只是略遜於桌面版的i7-7700,大致相當於桌面版i7-6700水平。

至於酷睿i7-8809G集成的Vega M GH顯卡有多強?Anandtech的測試項目太多太雜,小編沒有重新做表整理,總之結論就是跑分可以比肩GTX 980M,但一些遊戲表現上則更接近於GTX 970M,也就是高於GTX1050 Ti(移動版)。

好了,乾貨結束。下面就是英特爾和AMD攜手打造Kaby Lake-G平台背後的故事了.....(比較長,但推薦小夥伴們看完)

始於多年前的布局

當第一次聽說AMD要將自己的圖形技術授權給英特爾打造處理器時,很多業內人士都曾信誓旦旦地表示「不可能」!然而,事實卻是兩家企業早在2015年就開始偷偷研發了,產品內部代號為「R22」,只是到了2017年底才被正式宣布而已。

問題來了,英特爾找AMD做核顯不怕對方侵佔自家在GPU領域的份額?而AMD將圖形技術交給英特爾,就不怕和自家產品競爭?請放心,無論是英特爾還是AMD,都非常清楚雙方具體對抗的領域,二者合作並不影響自家產品的布局。

對英特爾而言,與AMD聯手目的是為了推出更輕、更薄和性能更強大的移動平台,將筆記本電腦厚度從傳統的26mm降至11mm~16mm,最終交付對消費者利好的創新產品。而對AMD而言,與英特爾攜手將拓展AMD Radeon顯卡的裝機基數,由於與英特爾合作的晶元主要針對高端遊戲玩家(份額小但利潤高),和2017年底上市的銳龍移動處理器(代號為「Raven Ridge」)並無競爭關係。

這是一顆怎樣的晶元

Kaby Lake-G平台處理器的物理形態是在一顆處理器的PCB上嵌入三顆獨立封裝的晶元。

這種設計是不是看著很熟悉?英特爾在推出第一代酷睿處理器時,CPU和GPU部分就是類似結構,使用「膠水」粘在一起。

沒錯,Kaby Lake-G的CPU和GPU部分也是獨立存在的。其中,英特爾付出了第七代酷睿處理器核心(Kaby Lake),而AMD則提供了基於最新Vega架構專門定製的Radeon GPU單元,二者之間通過PCI-E 3.0高速匯流排互連。需要注意的是,Kaby Lake-G的GPU部分是AMD自家提供的,這兩顆晶元並非來自同一個光刻機下蝕刻製造。

想充分發揮GPU的性能,高性能的緩存自然不可或缺。和英特爾GT3e核顯理念相同,Kaby Lake-G在Vega GPU部分也加入了額外的HBM2顯存顆粒,擁有1024bit位寬,但是它並沒有採用AMD自己的互聯層,而是英特爾統一設計的嵌入式多裸片互連橋接(EMIB)。

EMIB是一種小型的智能橋接,它能夠有效連接CPU、GPU和專用顯存,允許異構晶元在極其接近時快速傳遞信息,並消除了高度、製造和設計複雜性的影響,有助於設計更小、效率更高、功能更強大、運行更高效的產品。

因此,雖然Kaby Lake-G從表面上看貌似和一代酷睿核顯的膠水方案相似,但它們無論是底層架構還是互聯技術層面都不可同日而語,完全不用擔心數據交互時的耗損,真正實現1+1大於2的效果。

好鋼已現 刀刃在哪

英特爾和AMD費這麼大勁整出了一顆聯合處理器,它能為PC產業帶來怎樣的變化?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傳統遊戲本:在過去,搭載45W TDP移動處理器的筆記本,需要在主板上嵌入處理器晶元、獨立顯卡晶元,以及圍繞在獨顯周圍的顯存顆粒和無數電容電阻,至少需要佔用成年人一個巴掌的空間。

為了讓這些晶元全速運行時不因過熱降頻和死機,需要在每個晶元表面都覆蓋散熱片,並通過多根熱管將溫度傳遞到散熱鰭片,並藉助風扇排出筆記本體內,這種多晶元的散熱模塊也註定不會太過輕薄。

Kaby Lake-G最大的意義,就是通過重新封裝的方式,將CPU、GPU以及由GDDR5變成的HBM2顯存全都集成在一個基板內,二者互聯的走線也轉移到的新的封裝里,從而大大降低對主板PCB空間的佔用。這部分節省出來的空間,既能讓筆記本進一步壓縮身材實現瘦身的目的,也能塞進更大的電池提升續航能力,還能進一步改進散熱模塊緩解散熱壓力。

其中,讓遊戲本變得更薄,則是Kaby Lake-G的最核心訴求。而英特爾對Kaby Lake-G的期望是,希望它能出現在VR背包、輕薄本、PC平板二合一、以NUC為代表的迷你PC和超薄一體電腦身上。

隱藏在背後的意義

英特爾早前之所以推出Iris Pro核顯(現在頂配版改名為Iris Plus),就是希望打造出集輕薄和性能於一身的PC設備(主要是筆記本和迷你機)。然而Iris Pro核顯性能至多和NVIDIA/AMD主流獨顯持平,對喜換玩遊戲的玩家而言還需單獨搭配獨立顯卡。再加上Iris Pro總被集成在昂貴的高端處理器身上,頗有高不成低不就的嫌疑。

Kaby Lake-G的出現,可以讓集顯超薄本/二合一設備在保持現有身材的前提下,獲得超越GTX1050 Ti獨顯的遊戲性能。你可以想像一下,當一款輕薄如Surface Pro的二合一設備,性能卻足以媲美Alienware 13時會是一種什麼感覺。

在PC產業不景氣的今天,單靠英特爾或單靠AMD都不足以喚醒市場。那麼,如果是英特爾+AMD呢?

同時,人工智慧已經成為整個科技圈的未來風向標,唯有具備更強並行運算能力的GPU才符合深度學習演算法的訓練需求。Kaby Lake-G在單晶元的物理結構上就提供了(相對同尺寸產品)最強的CPU和GPU,無論是日常使用還是AI運算都有著極大優勢。換句話說,如果有用戶需要在最小空間內實現上述目標,Kaby Lake-G也是現階段的唯一之選。

作為全球首款使用EMIB的消費級產品,基於這種英特爾+AMD異構晶元的設備將在2018年Q2季度開始爆發,讓我們一起期待吧。

看了這篇文章,99%的讀者還會點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電腦愛好者 的精彩文章:

最近想買筆記本?千萬警惕這6個潛在的隱患!
滿城儘是全面屏手機 但它們的差異都體現在了哪裡?

TAG:電腦愛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