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是一個有趣的人嗎?

你是一個有趣的人嗎?

阿刁

 歌手第二季 第2期

張韶涵 

00:00/05:21

「你是一個有趣的人嗎?」

中午,廣中醫閨蜜來找我,期間問了一個問題:

你覺得什麼樣的人才是有趣的人呢?那些天天想法與願望很多,但是從未去行動、淺嘗輒止的人算不算呢?

我思忖了一下。

有些人想法與願望很多,那麼這些想法或者是願望,是否是受現如今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而被大眾推崇的美好的興趣?還是經過自己思考過後,直達內心的需求?

當然,內心的需求受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影響是無法避免的。若僅僅是追求社會認同而非發自內心,那麼他是否是想探索未知的自己?

再者,關於有趣與無趣的定義是怎麼樣的呢?

無趣其實也挺好的啊~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如果單單只是想聽我的看法,那麼,我當然有我的看法。比如個人認為,沒有經過思考與行動的事物都是低價值的,不過,這個問題因條件不足不敢妄下評論。

可是自己心中要有對於「有趣」這個概念的某些標準,這個標準是自己的,而不是別人的。

你是否認為自己有趣?而不是別人認為你有趣而你才有趣。

我認為的有趣是保持著好奇心與對未來想像力。那麼大家呢?

「基於現實主義的樂觀」

樂觀,貌似是一個聽起來不錯的詞哦!

不經世事,對世界充滿希望的「樂觀」,不過是對世界的無知而已,無知故無畏。這種類型的「樂觀」其實很容易崩塌......

唐.馬奎斯說過:「悲觀主義者的定義:那些腦袋被灌進太多樂觀思想的人。」

是的,在重大挫折到來之際,最先崩潰的是所謂的樂觀主義者。

「世界怎麼成這樣了?」

「世界本來就是這樣。」

世界本就是好壞喜悲兼具,正如剛剛看到一位朋友SH文章裡面談及:世界的底色是悲涼的。

是的,世界的底色有陽光也有悲涼,有時會黑暗得像一個看不見底的深淵.......然,悲涼與樂觀並不衝突。

接近過死亡、或者在一段關係突然破裂之時,痛不痛?

說不痛是騙人的。

痛過之後的微笑是假裝鎮定還是真的樂觀?

除了親人的離去,其他的事情對我來說,都只是觀念認知導致的痛苦而已。

不去否定自己的情緒佯裝沒事,甚至情緒的發泄是必要的。

關鍵是從自身找原因,找到價值觀與這個世界不相契合的點,然後重新出發。

所謂樂觀,其實是看清楚世界真相後,仍能熱愛生活。

所謂樂觀,是經歷挫折與痛苦後的強大自我覺察與自我調節能力。

一直都愛笑的女孩,運氣不會太差,這句話是有道理。

我是一個現實主義的樂觀者,我始終相信,生命中總會有巨大的挫折在未來等著我,而我要時刻做好準備,笑著面對......

「向來對事不對人」

每個人其實都是一個豐富渾厚、充滿著不一致性的矛盾體。

自私與無私是可以同時存在的,好中有惡,壞中有善。

看待事物,只對事不對人。對待事件的做法與處理方式,可以愛憎分明,這件事我認為不妥就是不妥。不過對於人,什麼都可以接受,因為我把對方看成一個完整獨立的,加上時間維度的多維個體。

我尊重與欣賞每個人的價值。

我們總會用一致性的觀點來看待一個人,這是天性使然。另外,其他的一些因素也會影響到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

例如,我們都會看電視劇,而電視經常會作為刻板印象的來源。

在一般的電視劇中,好人一貫品德高尚,就像一塊毫無瑕疵的玉。壞人惡貫滿盈,無惡不作。

想起在家,老媽在看電視時一直在說道,以前的電視劇,對人物的刻畫都過於單一與片面了,好人就是好人,壞人就是壞人,現在客觀一些了。

除了電視,其實書本也一樣。

很明顯,每個人都是時空的產物而已,通常我不會去評判對方的好壞,而是從中找到可以學習的地方。

感恩生命中遇到的每個人,是你們讓我成長為現在的我。

「心中有答案,遇事則不慌」

最近,一直把這句話揣在懷中。

書看得越多,看待問題的角度就會越來越全面與客觀。

越多意味著可能越清晰,也有另外一個極端,就是越來越模糊。

比如說,發展心理學中提到,大多數人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就可以發展出成熟的自我認同感,也就是明白自己在社會中應該處的位置,我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而中國卻有一句古話流傳得很久: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人要到四十才能不惑!

當開始看到發展心理學中的理論的時候,心裡一陣恐慌,我現在已經22了!我還沒有特別清楚自己在社會中應該處的位置,我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是不是落後了?

隨而想到了這句古話,心中好像就舒坦了很多,四十,不急不急.....

可是,在此過程中,我並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只是人云亦云罷了。恐怕,再看到下個觀念觀點的時候,我又會開始左右搖擺,心中不穩….

這也看出了自我與社會不同標準之間的矛盾,正因為這些不一致,我們容易心裡不穩,懷疑這懷疑那,也容易隨風倒。

從別人的其他言論中尋找此刻的安心,又有什麼用呢?

關鍵是要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與價值觀,以致於遇到這些類似問題的時候心中不慌不亂。

比如,上面這兩者的矛盾,可以看到,研究者是站在西方社會的角度表明研究現狀,沒有說明個體成熟的程度。

我們每個人都有成熟與不成熟的部分,只是程度不一而已。

所謂的「四十不惑」也沒談及不惑的程度。

而且,我始終相信,人是終身學習的,在每個階段都會有所不同,在每個階段都會有成長。

只有穩住,時刻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在信息泛濫的時代才能遠離心中慌亂不穩。

「社會文化價值觀與我」

社會文化價值觀一般都是為了使整體利益最大化而形成的。

「文化是群居的一種理想方式。」

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存在領土衝突或資源匱乏的國家傾向於更「嚴苛」的文化,行為規範更嚴格,更具有強制性。

我們同樣也受各種各樣的社會價值觀影響著,所以我們的決策中不可避免也有社會價值觀的影子,本來兩者就是相伴相生的。

在發展心理學中,大多數研究表明,溫暖、敏感(指及時反饋)、民主的教養方式是最有利於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戀人格的教養方式。嚴格與控制不利於兒童發展。

但是亞裔學生學習成績往往更優秀,在學校表現良好。為何?

因為在長期文化價值的熏陶下,兒童也樂於聽長者的話,維護家庭榮譽,並逐漸降嚴格與控制看作父母關心、愛護與參與的標誌。在他們看來,嚴格也是一種愛。

所以凡事沒有標準答案,最好的教養方式也要跟當地的社會文化價值掛鉤,而文化價值也是一直在進行著動態調整與變化的。

追求社會主流意識形態也好,追尋自己也好,它們從來不是對立的兩面。追求社會認同不意味著丟了自己,追求自己不意味著於社會背道而馳。

我習慣用數學中的權重法來做比喻。

每個時間段每個部分有不同的權重,不僅是金融方面要在時空上合理配置,個人也是。

譬如,我的基本配置原則就是:勿捨本逐末。

這也是最近不斷嘗試之後,在心中明確的準則,適合我不一定適合你。

我認為身體更重要,那麼每天會堅持規律作息與飲食,還有適當的運動,不會去做特別耗費身體的事情了。

還有,比如說關於學習,我把思考放在首位,所以會花更多的時間在複習而不是學習新知識上。同樣,這也只是我個人的定義而已,不同人的差別實在是太大了。

總而言之,你若問我有沒有信仰?

有,我的信仰就是我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欣火可燎原 的精彩文章:

TAG:欣火可燎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