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皇城寶地關中,為何在唐朝之後再未成為一國之都
自古以來關中地區憑藉其險要的地勢,以及富饒豐厚的土地,成為歷朝歷代建都的首選之地。西周發祥於鳳翔岐山一帶,後建都鎬京。秦本為西戎之地上的小諸侯,後經過變法圖強,廣納東方之才,建都咸陽,成為中國封建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漢唐揚我國威,都城長安在兩個朝代都成了當時國際化的大都市。除了這幾個大一統王朝外,在關中地區建都的封建政權還有許多,所以西安有著十三朝古都之稱。
可是,在輝煌了將近一千年之後,關中地區再也沒有得到歷代皇朝的青睞成為一國之,都這是為何?史學界對此曾有很多人討論,究其原因,大抵不過以下三點。
第一,先有匈奴,後有女真
從中原漢族政權建立的那一刻起,就時刻受到著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周朝主要的敵人是西北方向的犬戎等,幽王被殺給後世各朝各代君主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陰影。後來到了漢朝,匈奴的崛起一直是漢朝頭頂上懸的一把利刃,直到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北方的威脅才慢慢消除。到了唐朝,北有突厥,西有吐蕃,李唐王室受到了來自不同地域兩股強大軍事力量的巨大壓力。
正是因為在唐以前,中國的外部壓力均在王朝的北部和西部,所以建都關中平原更有利於全國各種資源的集中,從而抗爭來自這兩個方向的侵略。試想如果當時在南方建都,恐怕西域不說,就連關中、河南等地都會淪為外族的牧馬之地。
後來隨著東北白山黑水之間的漁獵民族的崛起,整個中原王朝的防禦重點一下子轉移到了東北地區。宋朝有遼和金朝,明朝後期一直都在清朝的騷擾下深感頭疼。此時,北京一躍成為了全國戰略防守的核心,後來慢慢崛起,在諸多因素的綜合下終於成為全國政治文化的新的核心。
第二,關中地區撐不起一個帝國的夢想
隋煬帝驕奢淫逸,好大喜功,最終因濫用民力落得亡國的下場。可是當時隋煬帝卻幹了一件事兒卻是在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情,就是修建了大運河。這個大運河可不是京杭大運河,按理說的話應該是長杭大運河,是隋朝為了連接關中和江東地區重要樞紐。修這個是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就是運糧。當時長安身為一國之都,所以成為了全國人民流動的終點。可是怎奈秦川良田肥沃,可惜只有八百里,無法支撐起一個帝國萬里河山的宏圖大業。
後來到了武則天,覺得長安實在是需要太多的成本去支持一國之都的身份,所以索性把家搬到了洛陽,並號稱神都。相比於長安,洛陽雖說無險可守,但是正是因為地市的平坦,四通八達的交通,造就了洛陽成為輻射全國最好的選擇。後來北宋建都開封汴梁,也是如此。這和今天的河北省會石家莊的境遇有點相似,都是交通興起的一座城市,而且位於國家的正中間,無論是物資運輸還是政令執行、軍事調遣,都可以用最小的代價。加之唐以後南方經濟的繁榮,關中地區無法與之比擬,而且深受戰亂禍害,所以也沒能再成為國都。
第三,比鐵騎更可怕的是氣候的變化
二十世紀前史學界對於關中地區的衰落,總是從軍事、經濟、政治、格局、形勢等方面考慮,可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今天的我們已經可以知道在唐朝的時候,中國內的氣候比如今要溫暖一些,並且雨水豐潤。當時的關中地區並不像現在一樣總是頂著一個西北地區的帽子,讓人一聽就覺得乾旱。那時候的陝中地區更像現在的江淮地區,非常適合農業的發展,也適合人口居住。之後,全國氣候開始轉冷,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分界線開始向南轉移,關中地區成為了兩個民族之間拉鋸的地區,無法再保一方平安。相比已游牧民族的鐵騎,關中更擋不住的是氣候的變化,古人沒有暖氣,沒有空調,唯一能夠逃離寒冷的方式就是一路向南。
不知各位對長安的衰落有何看法?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