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九成宮醴泉銘碑被歷代書家奉為「歐體」的楷模

九成宮醴泉銘碑被歷代書家奉為「歐體」的楷模

九成宮醴泉銘是唐代碑刻,公元632年鐫立於麟游(今陝西寶雞麟游縣)。魏徵撰文,歐陽詢正書。 記述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醴泉之事。筆法剛勁婉潤,兼有隸意,是歐陽詢晚年經意之作,歷來為學書者推崇。

「九成宮」遺址,在今陝西麟游縣城西2.5公里,原為隋之「仁壽宮」,唐貞觀五年(631)加以擴建,更名「九成宮」,並置禁苑、武庫及宮寺。「九成」之意:「成」訓「重」,「九」訓「多」,「九成」形容多層,高峻。「銘」,文體之一,多用韻語,如作山川、宮室、器物之銘前面多用散文敘述,然後是韻語銘文。

《九成宮醴泉銘》撰作和書寫於唐貞觀六年(632)夏曆四月,全文敘述了「九成宮」的來歷和其建築的雄偉壯觀,歌頌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節儉精神,介紹了宮城內發現醴泉的經過,並刊引典籍說明醴泉的出現是由於「天子令德」所致,最後提出「居高思墜,持滿戒盈」的諫諍之言。宋曾鞏在《九成宮酯泉銘?跋》中稱:「九成宮乃隋之仁壽宮也,魏為此銘,亦欲太宗以隋為戒,可以見魏之志也」。

九成宮醴泉銘

秘書監檢校

侍中鉅鹿郡

公臣魏徵奉

敕撰

維貞觀六年孟

夏之月

皇帝避暑乎九

成之宮此則隨

之仁壽宮也冠

山抗殿絕壑為

池跨水架楹分

岩聳闕高閣周

建長廊四起棟

宇膠葛台榭參

差仰視則迢遞

百尋下臨則崢

嶸千仞珠璧交

映金碧相暉照

灼雲霞蔽虧日

月觀其移山回

澗窮泰極侈以

人從欲良足深

尤至於炎景流

金無鬱蒸之氣

微風徐動有凄

清之涼信安體

之佳所誠養神

之勝地漢之甘

泉不能尚也

皇帝爰在弱冠

經營四方逮乎

立年撫臨億兆

始以武功壹海

內終以文德懷

遠人東越青丘

南逾丹徼皆獻

琛奉贄重譯來

王西暨輪台北

拒玄闕並地列

州縣人充編戶

氣淑年和邇安

遠肅群生咸遂

靈貺畢臻雖藉

二儀之功終資

一人之慮遺身

利物櫛風沐雨

百姓為心憂勞

成疾同堯肌之

如臘甚禹足之

胼胝針石屢加

腠理猶滯爰居

京室每弊炎暑

群下請建離宮

庶可怡神養性

聖上愛一夫之

力惜十家之產

深閉固拒未肯

俯從以為隨氏

舊宮營於曩代

棄之則可惜毀

之則重勞事貴

因循何必改作

於是斫雕為樸

損之又損去其

泰甚葺其頹壞

雜丹墀以沙礫

間粉壁以塗泥

玉砌接於土階

茅茨續於瓊室

仰觀壯麗可作

鑒於既往俯察

卑儉足垂訓於

後昆此所謂至

人無為大聖不

作彼竭其力我

享其功者也然

昔之池沼咸引

谷澗宮城之內

本乏水源求而

無之在乎一物

既非人力所致

聖心懷之不忘

粵以四月甲申

朔旬有六日己

亥 上及中宮

歷覽台觀閑步

西城之陰躊躇

高閣之下俯察

厥土微覺有潤

因而以杖導之

有泉隨而湧出

乃承以石檻引

為一渠其清若

鏡味甘如醴南

注丹霄之右東

流度於雙闕貫

穿青瑣縈帶紫

房激揚清波滌

盪瑕穢可以導

養正性可以澄

瑩心神鑒映群

形潤生萬物同

湛恩之不竭將

玄澤於常流匪

唯乾象之精蓋

亦坤靈之寶謹

案禮緯雲王者

刑殺當罪賞錫

當功得禮之宜

則醴泉出於闕

庭鶡冠子曰聖

人之德上及太

清下及太寧中

及萬靈則醴泉

出瑞應圖曰王

者純和飲食不

貢獻則醴泉出

飲之令人壽東

觀漢記曰光武

中元元年醴泉

出京師飲之者

痼疾皆愈然則

神物之來寔扶

明聖既可蠲茲

沉痼又將延彼

遐齡是以百辟

卿士相趨動色

我後固懷撝挹

推而弗有雖休

勿休不徒聞於

往昔以祥為懼

實取驗於當今

斯乃 上帝玄

符 天子令德

豈臣之末學所

能丕顯但職在

記言屬茲書事

不可使國之盛

美有遺典策敢

陳實錄爰勒斯

銘其詞曰 唯

皇撫運奄壹寰

宇千載膺期萬

物斯睹功高大

舜勤深伯禹絕

後承前登三邁

五握機蹈矩乃

聖乃神武克禍

亂文懷遠人書

契未紀開闢不

臣冠冕並襲琛

贄咸陳大道無

名上德不德玄

功潛運幾深莫

測鑿井而飲耕

田而食靡謝天

功安知帝力上

天之載無臭無

聲萬類資始品

物流形隨感變

質應德效靈介

焉如響赫赫明

明雜沓景福葳

蕤繁祉雲氏龍

官龜圖鳳紀日

含五色烏呈三

趾頌不輟工筆

無停史上善降

祥上智斯悅流

謙潤下潺湲皎

潔萍旨醴甘冰

凝鏡澈用之日

新挹之無竭道

隨時泰慶與泉

流 我後夕惕

雖休弗休居崇

茅宇樂不般游

黃屋非貴天下

為憂人玩其華

我取其實還淳

反本代文以質

居高思墜持滿

戒溢念茲在茲

永保貞吉

兼太子率更

令勃海男臣

歐陽詢奉

敕書

譯文

貞觀六年夏曆四月,太宗皇帝在九成宮避暑。這裡原是隋代的仁壽宮。覆蓋著山野而興建宮殿,截堵山谷以形成池沼和護城河。跨水立柱以架橋,辟險峻之地建起聳立的雙闕,周圍建起高閣,四邊環繞長廊,房舍縱橫錯雜,台榭參差交錯;仰望高遠可達百尋,俯看峻峭亦達千仞,輝煌如珠玉相映,金色和碧色交輝,其光彩能閃耀雲霞,遮蔽日月之光輝。看他興建宮殿使山川移動流水環繞,極盡奢侈之能事,因為人們的這種縱慾態度,實在應該痛加責備。當到了熱度可以溶化金屬的酷熱暑天,這裡卻無悶濕蒸熱的氣溫;微風徐徐吹來,帶來舒適的清涼,實為居住的好場所,修養精神的勝地,漢代的甘泉宮也不能超過它啊。

太宗皇帝二十歲時,就從事策劃和組織統一天下的活動,到了三十歲時,就做了億萬百姓的君主;開始是用武力統一中國,後來又以高度的文明道德使遠方的國家和民族親附:東邊越過青丘,南邊越過開徼,那些國家和民族都奉獻珍寶以為晉見之禮,經過不同語種的;輾轉翻譯而來朝見;西到輪台,北抵玄闕,都併入版圖而設置地方州縣,把那裡的人民編入戶籍(受朝廷管轄);陰陽之氣溫和, 年景風調雨順,遠近都和平肅敬,一切生物也各得其所,神靈都來降福,這雖然是憑藉天地的功德,但畢竟要依靠皇帝一個人的謀略。(皇帝)捨身以利天下黎民,風裡來雨里去,一心為百姓著想,憂國憂民積勞成疾,皮膚和堯帝一樣變成了干肉的形態,手腳上結的趼子超過了大禹,雖經針刺石砭治療,而血脈仍不通暢,住在京都,炎熱的暑天往往使人疲睏不堪,群臣請求另建(避暑)行宮,庶幾可以療養從而心曠神怡。聖天子愛護每一個黎民的勞力,痛惜民間戶籍編製中最小單位的財貨,堅決拒絕,不肯聽從群臣的請求,提出隋代建築的舊宮殿,是過去建造的,捨棄它感到可惜,毀掉它又會重新勞民傷財,應當沿襲既成的事實,又何必重新改作呢!於是去掉隋代舊宮的文飾而使之變得質樸,一再節儉,把原來過多奢華的部分去掉,把已經損壞的部分加以修正,使原來殿前紅色石階夾雜著沙礫,原來白色的牆壁夾雜著新塗的泥土;土階與原有的玉砌相接,茅屋連著原有的瓊室。仰看原有宮殿的壯麗,可吸取過去隋代由奢侈而敗亡的教訓,俯察今天修葺的求卑求儉,足以作為後嗣子孫的楷模,正體現了「至德之人(表面上)沒有什麼作為,大聖不妄自製作」的精神,他們竭盡全力(大興土木),其成果卻使我安享了。

但是過去的池沼,水都從澗谷引來,宮城裡面,本來就缺乏水源,想求得水源結果又沒有,(要解決這一問題),既不是人力所能辦到的。太宗皇帝心裡對此一直念念不忘。貞觀六年四月十六日,唐太宗和長孫皇后在九成宮散步,沿途觀賞樓台亭榭,信步走到西城的背面,在高聳的樓閣下徘徊,往下看到這裡的土地,略顯濕潤,於是用手杖掘地並加以導引,結果泉水隨之流湧出來,於是在泉水下邊砌上石檻。引來水流入石砌的溝渠。泉水清澈如鏡,水味甘甜如醴酒(泉水經過石渠)往南灌注在丹霄宮的右邊,往東流淌於雙闕之下;流泉貫穿於鏤刻圖紋的宮門,縈繞著紫房宮;泉水激揚起的清波,能將濁穢的渣滓蕩滌;它可以使人養成純正的稟性,可以使人的心神玲瓏透剔。泉水如鏡能照映出各種形態,由於它的滋潤可以使萬物生長就如同皇帝的深恩永無休止,天子的恩澤永遠流布人間,它不僅是天象的精華也是地神的環寶。據文獻記載:《禮緯》說:「帝王對犯人的判刑和處死確是量刑得當,對人的賞賜和該人的功勞相符,能做到符合社會規定的法則和規範,那醴泉就會在宮廷之間出現」。《鶡冠子》說:「聖人的恩德,能上達於天,下達於地,中達於眾生靈,那就會出現醴泉」。《瑞應圖》說:帝王生性純正平和,飲食不用臣下貢獻的珍奇之物,那醴泉就會出現,喝了它能使人長壽」。《東觀漢記》說:「漢光武中元元年,在京師〔首都洛陽)出現了醴泉,喝了能使積久難治的病痊癒」。如此說來,神奇靈異的醴泉之所以出現,是為了扶助聖明的君王;它既可除去積久難治之病,又可使人延年益壽。對此,公卿大臣們無不歡躍並顯出受感動的神色,唯我皇上胸懷謙遜,並不認為醴泉的出現是由於自己的「明聖」。雖有美卻不以為美,不僅聽過去的聖賢如此,以祥瑞的出現感到畏懼,更是有當今的先例作為教訓的(隋代即有「祥瑞」出現結果帶來災禍的先例)。這是上天顯示的瑞徵,也說明天子的盛德,這些,豈是不學無術之人所能發揚光大的!仁臣作為史官的職責必須「記言」、「記事」,不可使國事出現的如此盛美之事,不見於史冊,故敢於如實陳述,寫成銘文刻碑。

皇帝順應時運,統一天下,承受千載難逢的時運而為天子,為萬眾生靈所瞻仰;其功高於大舜,其勤勞勝於伯禹,真是空前絕後,超過古代聖君三皇五帝。(皇帝)掌握天下的權柄並遵守禮法,既聖德又神明,武能平定禍亂,文能使遠方的國家和民族親附:過去不見文字記載的、開天闢地以來不向中國臣服的(都來親附),這些來朝的外國君臣冠冕重重,把作為見面禮的珍寶都陳列出來。大道不能用語言表述,上德之人雖然得「道」卻不以為得,宇宙自然之力默默地運行著其神妙之跡象不可度量。(古《擊壤歌》唱道)「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天下太平,安居樂業)連上天之功都不感謝,又怎能知道皇帝對百姓之功!天道運行,人們嗅之無味聽之無聲,但萬物賴之以生,眾多的有生物和無生物因之以變化形態,物類的本體隨天造的感應而變化,天道能應人們的德行而致福,雖然德行細微天道也會響應(回報),這是十分明白的。(歷史上曾經出現的)眾多紛雜巨大的福祉:如「雲氏」、「龍宮」、「龜圖」、「鳳紀」、太陽呈現五色、三足神烏從太陽中出現等等,樂官沒有停止過歌頌,史官沒有停止過用筆記載.今天因皇帝的至善而上天降臨吉祥,也因皇帝的智力特殊而給人世帶來喜悅,使水(醴泉)從盈滿處流向虛處,從而潤澤下土,水聲潺潺,水質透明潔凈,水上的浮萍味美,水味如醴酒甘甜,水凝成體如明鏡般清澈,這樣的水日用日新,舀取它用之不盡.(醴泉的出現)說明「大道」應時而暢通無阻,吉慶同醴泉俱來,而我們的天子卻日夜健強振作,警惕慎行,並不以吉慶為吉慶,居室崇尚茅屋,不以遊樂為樂,不以身為帝王為貴,而以天下的百姓為憂。人們都愛那花的美麗,我卻取其果實的實用,去浮華而歸於淳厚,棄枝葉而返回根本,以質樸代替文飾,居高處就要計慮防止下墜,端盛滿之水就要留心不外溢,要念念不忘這些,就能永遠保持純正美好。

兼太子率更令,勃海男歐陽詢奉詔命書寫。

賞析

歷代品評《九成宮醴泉銘碑》:

宋 朱長文:然觀其少時,筆勢尚弱,今廬山有《西林道場碑》是也;及晚益壯,體力完備,奇巧間發,蓋由學以致之,《九成宮碑》、《溫大雅墓銘》是也。(《續書斷》)

元 趙孟頫:「清和秀健,古今一人」。

明 陳繼儒: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氣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駕也。

明 趙涵:「正書第一」。(《石墨鐫華》)

清 郭尚先:《醴泉銘》高華渾樸,法方筆圓,此漢之分隸,魏晉之楷合併醞釀而成者,伯施以外,誰可抗衡。(《芳堅館題跋》)

清 周星蓮:字有九宮,分行布白是也。右軍《黃庭經》、《樂毅論》,歐陽率更《醴泉銘》、《千字文》,皆九宮之最准者。其要不外斗筍接縫,八面皆滿,字內無短缺處,字外無長出處,總歸平直中正,無他謬巧也。(《臨池管見》)

清 梁巘「人不能到而我到之,其力險;人不敢放而我放之,其筆險。歐書凡險筆必力破餘地,而又通體嚴重,安頓照應,不偏不支,故其險也勁而穩。」(《評書帖》)

總評:歐陽詢所書的《九成宮醴泉銘碑》被後世喻為「天下第一楷書」或「天下第一正書」,享有「楷書之極則」的美譽,被歷代書家奉為「歐體」的楷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一覽 的精彩文章:

蘭亭序,文而不華,質而不野,不激不厲,溫文爾雅
中國畫配上題畫詩,真是賞心悅目,帥呆了

TAG:書畫一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