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7年了,大國角逐愈演愈烈,敘利亞危機性質已變,但出路在哪兒?

7年了,大國角逐愈演愈烈,敘利亞危機性質已變,但出路在哪兒?

原標題:7年了,大國角逐愈演愈烈,敘利亞危機性質已變,但出路在哪兒?


文/孫德剛


4月14日,在最近發生的化武事件真相未明之際,美英法對敘利亞發動了空襲。這一未得到聯合國授權的行動顯然不具備合法性,凸顯其霸權主義本質。


與此同時,這次軍事行動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效果,體現出西方對俄羅斯、伊朗和敘利亞政府不斷得勢的焦慮,也體現出西方在敘利亞的影響力不斷下降。


今年以來,敘利亞政府軍在俄羅斯和伊朗的支持下,取得東古塔軍事行動的節節勝利,使西方支持的代理人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目前特朗普忙於今年中期選舉,英法等國都有自己的國內議程,德國明確宣布不參與敘軍事行動,表明西方大國無意向敘利亞派出地面部隊,更沒有意願與俄羅斯在敘形成對沖乃至直接攤牌。


美國希望通過空襲打亂俄羅斯和伊朗幫助敘利亞政府收復失地的節奏,樂見敘亂局使俄和伊朗長期陷入戰爭的泥潭,消耗其國力,同時自身避免重蹈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亞戰爭的覆轍。


美國民眾白宮外抗議美英法聯軍打擊敘利亞


戰火無情,難民潮湧,歷歷在目。然而自"阿拉伯之春"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卻以自身戰略利益為出發點,從未停止在敘利亞煽風點火。


自2011年3月以來,敘利亞危機從一場內生性、求變革的社會運動,變成了外部力量爭奪地緣政治利益的代理人戰爭,"伊斯蘭國"組織、"拯救陣線"和"沙姆解放組織"等趁機渾水摸魚,攻城略地。敘利亞人民成為這場政治遊戲的最大犧牲品,迄今衝突已造成近50萬人死亡,760萬人流離失所,近510萬人淪為難民。


七年來,敘利亞衝突的主要矛盾在悄然發生變化。

危機爆發初期,主要是政府軍與反對派之間圍繞"國家制度與政權組織形式"的矛盾,矛盾雙方是政府與反對派;中期,隨著"伊斯蘭國"的得勢坐大,敘利亞的主要矛盾變成了"恐怖與反恐",該國亂局為恐怖主義活動提供了天然溫床,也成為國際社會反恐的重要戰場;近年來,隨著國際反恐取得階段性勝利和"伊斯蘭國"的落敗,域外力量之間"主導與反主導"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敘利亞局勢更趨複雜。


首先,俄羅斯和西方的關係惡化加劇敘地緣政治爭奪。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以來,美國聯合其他西方大國對俄制裁不斷加碼,美國指控俄干預大選,批評俄在美國利用使領館從事間諜活動,關閉在西雅圖的俄領館。


近期,受俄羅斯和英國"間諜中毒事件"的影響,美、英、法等西方國家陸續驅逐俄羅斯外交官,美俄、英俄關係降至冰點。俄羅斯與西方冷戰全面升級,加上敘利亞歷史上是法國的勢力範圍,導致美、英、法以敘利亞化武襲擊平民為由,宣布對敘化武儲存和研究中心進行精準打擊。


敘利亞化武危機迄今已發生過三次,化武襲擊事件和西方的反應只是表象,其背後是俄羅斯與西方戰略互信的缺失和冷戰回歸,尤其是雙方在全球範圍內地緣政治博弈升級加劇了敘局勢緊張。美英領導人在14日空襲後公開點名批評俄政府和普京總統本人,體現出俄羅斯與西方關係已陷入難以調和的安全困境。


聯合國安理會14日未能通過一項由俄羅斯提交的、旨在譴責美英法聯軍對敘利亞實施軍事打擊的決議草案。


其次,中東集團政治的重組加劇地區國家在敘爭奪。敘利亞地處中東的十字路口,是阿拉伯大國與以色列、土耳其和伊朗爭奪勢力範圍的重點地區。敘利亞危機爆發以來,伊朗聯合黎巴嫩真主黨,積極支持敘利亞巴沙爾政府,土耳其則在敘北部阿夫林等地區建立緩衝地帶,扶持敘利亞自由軍;沙特等海灣地區大國積極支持敘伊斯蘭武裝力量;敘庫爾德人則得到了以色列的暗中支持。


近年來,中東地區大國蠢蠢欲動,紛紛捲入敘權力爭奪。2016年沙特率眾與伊朗斷交;2017年沙特又聯合多國"圍毆"卡達,與卡達背後的支持者——土耳其關係惡化。受此影響,不僅遜尼派和什葉派兩大陣營的衝突升級,而且遜尼派內部力量也開始分化組合,甚至還出現了以色列和沙特公開合作對付伊朗和敘利亞政府的新現象。


敘利亞危機爆發多年來,以色列一直隱藏在幕後。然而,隨著伊朗在敘軍事部署的常態化,以色列日益坐立不安,甚至發生了以軍F-16戰鬥機遭敘政府軍擊落、以軍空襲敘境內伊朗軍事設施的事件。這些都意味著,在零和博弈的邏輯下,中東地區大國已深陷對抗迷局而難以自拔。





敘利亞戰爭前後對比組圖


最後,敘利亞政府和反對派的爭奪加劇。經過長達7年的較量,無論是政府軍還是反對派,都產生了厭戰情緒,希望敘危機能夠以談判與對話的方式得以解決。


聯合國、阿盟以及中國、俄羅斯、美國等大國均設立敘利亞問題特使;聯合國啟動了敘利亞危機解決的日內瓦和談進程;俄羅斯、伊朗和土耳其發起阿斯塔納和談進程;俄羅斯啟動了敘利亞問題索契談判機制等。在聯合國和國際社會的積極勸和促談下,敘利亞局勢一度出現了和平的曙光,達成了敘利亞四個"衝突降級區"的共識。


然而,受外部勢力干預的影響,每次短暫的和平出現後,各方就會進入新一輪軍事衝突。政府軍、自由軍和庫爾德人武裝人民保衛部隊常常在外部力量的推波助瀾下,淪為代理人。"伊斯蘭國"和"沙姆解放組織"等成為大國地緣政治鬥爭的工具而被利用,加劇了各方之間的不安全感。


七年的戰爭削弱了敘利亞國家認同。外部勢力的干預強化了敘內部各種組織的教派認同和族群認同,打破了各方之間脆弱的平衡,分歧難以彌合。



敘利亞駐聯合國大使賈法里


總之,如果域外和地區大國不能從"零和博弈、絕對安全、贏者通吃和集團政治"的傳統安全觀中跳出來,敘利亞將註定長期深陷"代理人戰爭"的泥潭中。尊重敘利亞人民的自主選擇,而不是任由外部力量越俎代庖,才能為敘利亞危機找到根本出路。(作者繫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副所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天下眼 的精彩文章:

再打「台灣牌」 特朗普又給美國挖了個大坑
特朗普緊急否認「貿易戰」——最忠實選民思想波動了

TAG:光明天下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