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學經典》中庸2

《國學經典》中庸2

【原文】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①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 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 功一也。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 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第十七 章〓大德章)

【譯文】天下人共有的倫常關係有五項,用來處理這五項倫常關係的德行有三種。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的交往,這五項是天下人共有的倫常關係;智、仁、勇,這三種是用來處理這五項倫常關係的德行。至於這三種德行的實施,道理都是一樣的。比如說,有的人生來就知道它們,有的人通過學習才知道它們,有的人要遇到困難後才知道它們,但只要他們最終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樣的了。又比如說,有的人自覺自愿地去實行它們,有的人為了某種好處才去實行它們,有的人勉勉強強地去實行,但只要他們最終都實行起來了,也就是一樣的了。孔子說:「喜歡學習就接近了智,努力實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恥就接近了勇。知道 這三點,就知道怎樣修養自己,知道怎樣修養自己,就知道怎樣管理他人,知道怎樣管理他 人,就知道怎樣治理天下和國家了。」

【原文】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①。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②群臣也,子庶 民③也,來百工④也,柔遠人⑤也,懷⑥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 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⑦;來百工則財 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 ⑧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 ,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⑨,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⑩, 既稟稱B11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B12不能,所以柔 遠人也;繼絕世B13,舉廢國B14,治亂持B15危,朝聘 B16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第十七章〓大德章)

【譯文】

治理天下和國家有九條原則。那就是:修養自身,尊崇賢人,親愛親族,敬重大臣,體恤群臣,愛民如子,招納工匠,優待遠客,安撫諸侯。修養自身就能確立正道;尊崇賢人就不會思想困惑;親愛親族就不會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會遇事無措;體恤群臣,士人們就會竭力報效;愛民如子,老百姓就會忠心耿耿;招納工匠,財物就會充足;優待遠客,四方百姓就會歸順;安撫諸侯,天下的人都會敬畏了。像齋戒那樣凈心虔誠,穿著莊重整齊的服裝,不符合禮儀的事堅決不做,這是為了修養自身;驅除小人,疏遠女色,看輕財物而重視德行,這是為了尊崇賢人;提高親族的地位,給他們以豐厚的俸祿,與他們愛憎相一致,這是為了親愛親族;讓眾多的官員供他們使用,這是為了敬重大臣;真心誠意地任用他們,並給他們以較多的俸祿,這是為了體恤群臣;使用民役不誤農時,少收賦稅,這是為了愛民如子;經常視察考核,按勞付酬,這是為了招納工匠;來時歡迎,去時歡送,嘉獎有才能的人,救濟有困難的人,這是為了優待遠客;延續絕後的家族,復興滅亡的國家,治理禍亂,扶持危難,按時接受朝見,贈送豐厚,納貢菲薄,這是為了安撫諸侯。總而言之,治理天下和國家有九條原則,但實行這些原則的道理都是一樣的。

【原文】凡事豫①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NE237②;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 不疚;道前定,則不窮。〓(第十七章〓大德章)

【譯文】任何事情,事先有預備就會成功,沒有預備就會失敗。說話先有預備,就不會中斷;做事先有預備,就不會受挫;行為先有預備,就不會後悔;道路預先選定,就不會走投無路。

【原文】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第十七章〓大德章)

【譯文】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辦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辦法:不孝順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順父母有辦法:自己不真誠就不能孝順父母;使自己真誠有辦法:不明白什麼是善就不能夠使自己真誠。

【原文】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①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 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 必明,雖柔必強。〓(第十七章〓大德章)

【譯文】真誠是上天的原則,追求真誠是做人的原則。天生真誠的人,不用勉強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擁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則,這樣的人是聖人。努力做到真誠,就要選擇美好的目標執著追求:廣泛學習,詳細詢問,周密思考,明確辨別,切實實行。要麼不學,學了沒有學會絕不罷休;要麼不問,問了沒有懂得絕不罷休;要麼不想,想了沒有想通絕不罷休;要麼不分辨,分辨了沒有明確絕不罷休;要麼不實行,實行了沒有成效絕不罷休。別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夠做到這樣,雖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聰明起來,雖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剛強起來。

【原文】自①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②明矣,明則誠矣。〓(第二 十一章〓誠明章)

【譯文】由真誠而自然明白道理,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後做到真誠,這叫作人為的教育。真誠也就會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後也就會做到真誠。

【原文】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①;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 盡物之性,則可以贊②大地之化育③;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④矣。 〓(第二十二章〓盡性章)

【譯文】只有天下極端真誠的人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就可以幫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幫助大地培育生命,就可以與天地並列為三了。

【原文】其次致曲①,曲能有誠。誠則形②,形則著③,著則明④,明則動,動則變,變則 化⑤。唯天下至誠為能化。〓(第二十三章〓致曲章)

【譯文】比聖人次一等的賢人致力於某一方面,致力於某一方面也能做到真誠。做到了真誠就會表現出來,表現出來就會逐漸顯著,顯著了就會發揚光大,發揚光大就會感動他人,感動他人就會引起轉變,引起轉變就能化育萬物。只有天下最真誠的人能化育萬物。

【原文】至誠之道,可以前知①。國家將興,必有禎祥②;國家將亡,必有妖孽③。見乎起蓍 龜④,動乎四體⑤。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⑥。 〓(第二十四章〓前知章)

【譯文】極端真誠可以預知未來的事。國家將要興旺,必然有吉祥的徵兆;國家將要衰亡,必然有不祥的反常現象。呈現在蓍草龜甲上,表現在手腳動作上。禍福將要來臨時,是福可以預先知道,是禍也可以預先知道。所以極端真誠就像神靈一樣微妙。

【原文】誠者,自成①也;而道,自道②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於誠之為貴。 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 道也,故時措之宜也。〓(第二十五章〓自成章)

【譯文】真誠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導。真誠是事物的發端和歸宿,沒有真誠就沒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誠為貴。不過,真誠並不是自我完善就夠了,而是還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於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與外物的準則,所以任何時候施行都是適宜的。

【原文】故至誠無息①,不息則久,久則征②,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 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③。 如此者,不見④而章⑤不動而變,無為而成。〓(第二十六章〓無息章)

【譯文】所以,極端真誠是沒有止息的。沒有止息就會保持長久,保持長久就會顯露出來,顯露出來就會悠遠,悠遠就會廣博深厚,廣博深厚就會高大光明。廣博深厚的作用是承載萬物;高大光明的作用是覆蓋萬物;悠遠長久的作用是生成萬物。廣博深厚可以與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與天相比,悠遠長久則是永無止境。達到這樣的境界,不顯示也會明顯,不活動也會改變,無所作為也會有所成就。

【原文】天地之道,可一言①而盡也:其為物不貳②,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 高也,明也,悠也,久也。〓(第二十六章〓無息章)

【譯文】天地的法則,簡直可以用一個「誠」字來囊括:誠本身專一不二,所以生育萬物多得不可估 量。大地的法則,就是廣博、深厚、高大、光明、悠遠、長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論語》開篇之「學」與「習」
怎樣預防新生兒吐奶嚴重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