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又食武昌魚?等等,這可是個新種呀!

又食武昌魚?等等,這可是個新種呀!


湖北是魚米之鄉,這能稱得上是自古以來。千湖之省所出產的各種河鮮、湖鮮當中,最知名的當然是武昌魚。正所謂「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如今,我們知道武昌魚是團頭魴[fáng](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但這兩個名字是從一開始就一一對應的嗎?


團頭魴長這樣。圖片:sinica.edu.tw


團頭魴是如何和武昌掛上鉤的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從武昌魚的出典說起。毛澤東的那句詩化用自三國時吳國末年的民謠:「

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

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說的是東吳末帝孫皓遷都武昌,人民怨聲載道,不願遷徙。

東吳的武昌,並不是現在武漢三鎮之一的武昌,而是不遠處的鄂州

。這句民謠是「武昌魚」的初次亮相,但它很可能只是指代「武昌的魚」。


如果一地的一種特產以當地地名為名,那麼它一定極為優秀。北京烤鴨、南京鹽水鴨、保定驢肉火燒之類的美食莫不如此。如果武昌魚,單指一種魚,那麼這種魚肯定優於當地產的其他魚類。巧的是,

有位古今吃貨榜上同乾隆、慈禧並列的大吃貨,給我們留下了一些線索——這位大吃貨就是蘇東坡



東坡肉是蘇軾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遺產(啊跑題了)。圖片來自豆果美食


我們都知道,蘇軾這位先生比較倒霉,政治上從來就沒有得勢過,被貶謫了好多次。但每次被貶呢,他又大作頻出,並且四處尋覓美食。他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的時候,經常搭船跑到臨近的鄂州去吃吃喝喝。有一次他在鄂州吃了魚十分高興,於是賦詩一首:


曉日照江水,游魚似玉瓶。
誰言解縮項,貪餌每遭烹。
杜老當年意,臨流憶孟生。
吾今又悲子,輟筋涕縱橫。


這首詩,叫《鯿[biān]魚》。詩里說的「縮項」,指的是魚頭和魚身之間有個往裡凹的結構,就像縮著脖子一樣,和現在說的「團頭」是一個意思。蘇軾寫進詩里的這種縮頭的鯿魚和中國產的幾種鯿類的特徵是完全對應得上的。時至今日,

縮項鯿魚依舊是鄂州境內湖泊魚類當中最優越的一類


個頭越大,「縮著脖子」這一凹陷結構似乎就越明顯。圖片:ihb.cas.cn


然而蘇軾並沒有把武昌魚和縮項鯿魚直接聯繫起來,二者的聯繫,或在產地上。


鯿魚,產於鄂州的各個湖泊當中。但細究其產地,你肯定會找到「樊口」這個地名,

蘇軾吃縮項鯿魚的地方就在樊口

。光緒十一年版《武昌縣誌》是這麼說的:「魴,即鯿魚,又稱縮項鯿,產樊口者甲天下。是處水勢迴旋,深潭無底,漁人置罾捕得之,止此一罾[zēng]味肥美,余亦較勝別地。」


為啥樊口的縮項鯿魚尤其好?地形原因。湖北美稱千湖之省,是古雲夢澤故地,當年的大湖已然不見,但留下了很多小湖。這些湖不是孤立的水體,常有連通。鄂州的梁子湖湖系以前都是連通的,在樊口這個地方同長江相連,並在這裡形成江水倒灌之勢,因此

有「水勢迴旋」

。唐代元結寫詩說:「樊口欲東流,大江欲北來,樊口當其南,此中為大回。回中魚好游,回中多釣勾。漫欲作漁人,終焉得所水。」水勢強勁,只留得下身強肥美的好游之魚。


梁子湖位於武漢東南,是湖北省第二大湖,也是全國十大淡水湖之一。圖片:google map


恰好,亦有詩歌把武昌魚同樊口聯繫在了一起。南宋時薛季宣在《鄂城篇》里說:「死生建業信徒語,石盆古渡猶多魚」——很明顯,這就是在說武昌魚出自「石盆古渡」。這個有石盆的地兒在哪?就在樊口!


如果「武昌魚」這個詞,語意上的確經歷了

從「武昌的魚」流變成「武昌特產的一種特別好吃的魚」

的過程,那麼它選擇了縮項鯿魚就是個很自然的事情。但若是要說蓋棺定論,就是近幾十年的事情了。


學界新種團頭魴


如果你閱讀得夠仔細,會發現寫到現在我也只在開頭提了「團頭魴」這個名字。各首古詩、《武昌縣誌》里提到的魚,我都只稱其為早期的俗稱「縮項鯿魚」。這是因為

「團頭魴」這個名字1949年之後才有


中國人口中的鯿魚其實是兩類:鯿屬(Parabramis)和魴屬(Megalobrama)。鯿者,扁也;魴者,方也。這兩類魚長得很像,都是長得很扁的較大型魚類,長得實在有些像,因此中文裡通常鯿、魴不分。就算在拉丁文學名里,這兩個屬的詞根也是一致的。

1949年以前

,科學家一直以為中國只有一種鯿,一種魴。而樊口的那種縮項鯿,就應該是僅有的那種

俗名平胸鯿(M. terminalis)的魴魚


49年後,魚類生態學家易伯魯來到了梁子湖。一考察,發現事情不對。

以往科學家所說的平胸魴,在當地漁民口中其實是兩種魚:一種俗名三角鯿,一種俗名團頭鯿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這兩種魚的各種特徵也有很大的差異。例如,

三角鯿

嘴小看著像是等待接吻,

團頭鯿

口闊下頜向下彎曲看著像是暴漫里的奧巴馬臉。


三角魴(左)與團頭魴(右)的嘴形比較。圖片:易伯魯 / 關於魴魚(平胸鯿)種類的新資料


差異既然這麼多這麼大,把它們分成兩個種也是理所應當了。1955年,易伯魯發表了一篇《源於魴魚(平胸鯿)種類的新資料》,提出

建立新種團頭魴(M. amblycephala

,把M. terminalis這個種名留給梁子湖裡的另一種魴魚並賦予它正式中文名三角魴。自此,團頭魴成為了新中國成立後被命名的第一種淡水魚類。


團頭魴是如何成為餐桌常客的


相比同它共存的長春鯿(P. pekinensis)和三角魴,團頭魴的肉質更細嫩肥美。

作為一種鯉形目魚類,團頭魴居然沒什麼刺

。更可貴的是,這麼好一種魚養殖起來還不難。因此,自定種之後,人們很快就開始馴化這種魚類。20世紀60年代,團頭魴自梁子湖輸出,從此地的特產一躍而成為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的養殖性魚類。就這樣,

團頭魴又成為了新中國成立後被馴化、養殖成功的第一種淡水魚類


現在,團頭魴在市場上已經比較常見了。圖片:zukan.com


隨著團頭魴養殖的興起,武昌魚這個名號也漸漸成為它的專屬。推動這個變化的也是易伯魯先生。在文化上,他認為古代所稱的樊口魚應看作上述三種鯿類魚的統稱,但既然「武昌魚」名字里有個地名,那現在應當

只把武昌(鄂州)原產的團頭魴當作武昌魚

。短短几十年間,這個新看法成為了共識。


如今,團頭魴很容易就能買到。這種魚背黑腹白,質量好的個體在身體中間有一道淡淡的金黃色光帶。湖北人說武昌魚,總會強調「

有十三根半大刺

」的才是正宗。這裡指的是武昌魚有十四根肋骨,其中有一根比較短因此只算半根。


但是,在易伯魯先生給武昌魚定種的論文當中,明確指出了

團頭魴肋骨數量為13根

。這是咋回事?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妨來一趟湖北,點一份清蒸武昌魚,在飯桌上解剖看看。


注意紅椒上的那根刺。攝影:花落成蝕


原來,所謂的

半根刺是顱後椎的一部分

,而不是與腹椎相連的肋骨,因此沒有被易伯魯先生計算在內。這根骨頭和錐體直接相連,因此也不像肋骨那樣有個類似關節的結構,做熟後也掰不斷。


和團頭魴共生的三角魴只有10根肋骨,因此可以靠這個特徵來區分。而長春鯿據說有13根肋骨,缺這半根小骨頭。如果你這個春天打算去湖北玩耍/就在湖北,不妨去買上一條數數看。


本文是物種日曆2016年的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花蝕。


喜歡他還可以關注


 花蝕的人間觀察 


id:NewMediaBusiness


博物、新媒體、建築,什麼都聊點


日曆娘の推薦


古今第一大吃貨東坡先生遛豬


——打一道名菜


沒錯,就是東坡肉呀!



這樣的

冷笑話



就在「好吃的靈魂」系列筆記本上


還有小雞「盹」蘑菇、爆漿牛丸


在升溫的春天給你一點清涼



荷蘭原產灰板紙封面


192P的精緻選紙


長按二維碼了解更多細節,


三本

打包帶走,只要

79元




物種日曆


微信號:GuokrPac


當歲月凝結成文明


當我遇見你


有話想說?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來留言吧


日曆娘今日頭像


鯉科 草魚




本文來自果殼網,歡迎轉發,謝絕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GuokrPac@guokr.com


好吃的靈魂在原文相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種日曆 的精彩文章:

頭上呆毛臉上腮紅,炸雞兄弟原來是玄鳳鸚鵡
它給我們帶來光明,我們給它降下災厄

TAG:物種日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