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用筷子夾菜?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用筷子夾菜?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古老國度,她璀璨的底蘊光輝耀眼奪目。在這五千多年文明歷史中,衍生出千千萬萬種文化,其中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傳統文化這個大系統中獨具特色和個性的一個分支。

一說到中國飲食文化,很多人會對各種食譜以及各種菜系的色、香、味、形讚不絕口。在飲食文化長河中,筷子扮演著不可缺少的位置,堪比「國一日不可無君」。

筷子出現在大約三千多年以前的歷史中,是中國的國粹一種,無論歷史如何柴天改物,它都在歷史的車輪上,延續至今,可謂是革舊鼎新見證者。它既輕巧又靈活,在世界各國的餐具中獨樹一幟,被西方人譽為「東方的文明」。可以說筷子的出現,當屬中國古代特定文明長期發展的獨特成果,很多人稱它是中國人四大發明之外的另一大發明。同時,筷子作為文明的產物,承載著人類飲食及社會文化,這兩根七八寸長,細如小指的簡簡單單的小棍子,絕妙地應用了物理學中的槓桿原理,靈活地在餐桌上大顯身手,生動地詮釋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東方文明的象徵,被譽為中華文明的精華。

我國使用筷子的歷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記·微子世家》中有「紂始有象箸」的記載,紂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國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歷史了。先秦時期稱筷子為「挾」,秦漢時期叫「箸」。古人十分講究忌諱,因「箸」與「住」字諧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語,所以就反其意而稱之為「筷」。這就是筷子名稱的由來。

另外,據史料記載,最早的筷子出現在距今三千多年的新石器時代。筷子的出現不僅是中華飲食文化的革命,更是一種人類文明的象徵。凡是使用過筷子者,不論華人或是老外,無不欽佩筷子的發明者。可是它是何人發明?又是何時創造呢?現在誰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然而有關筷箸起源的傳說,多少可為找到筷箸的溯源起到一些作用。

姜子牙與筷子

這一傳說流傳於四川等地,說的是姜子牙只會直鉤釣魚,其他事一件也不會幹,所以十分窮困。他老婆實在無法跟他過苦日子,就想將他害死另嫁他人。

這天姜子牙釣魚又兩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說:「你餓了吧?我給你燒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確實餓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飛來一隻鳥,啄了他一口。他疼得「阿呀」一聲,肉沒吃成,忙去趕鳥。當他第二次去拿肉時,鳥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鳥為什麼兩次啄我,難道這肉我吃不得?為了試鳥,他第三次去抓肉,這時鳥又來啄他。姜子牙知道這是一隻神鳥,於是裝著趕鳥一直追出門去,直追到一個無人的山坡上。神鳥棲在一枝絲竹上,並呢喃鳴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夾肉就在我腳下…。」姜子牙聽了神鳥的指點,忙摘了兩根細絲竹回到家中。這時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於是將兩根絲竹伸進碗中夾肉,突然看見絲竹噝噝地冒出一股股青煙。姜子牙假裝不知放毒之事,對老婆說:「肉怎麼會冒煙,難道有毒?」說著,姜子牙夾起肉就向老婆嘴裡送。老婆臉都嚇白了,忙逃出門去。

姜子牙明白這絲竹是神鳥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驗出來,從此每餐都用兩根絲竹進餐。此事傳出後,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鄰也紛紛學著用竹枝吃飯。後來效仿的人越來越多,用筷吃飯的習俗也就一代代傳了下來。

這個傳說顯然是崇拜姜子牙的產物,與史料記載也不符。殷紂王時代已出現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紂王是同時代的人,既然紂王已經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絲竹筷也就談不上什麼發明創造了。不過有一點卻是真實的,那就是商代南方以竹為筷。

妲已與筷子

關於筷子起源的傳說還有流傳於江蘇一帶的商紂王寵妃妲己用玉發簪挾菜喂紂王的故事:妲己為討得紂王的歡心,為了避免紂王因為太燙的佳肴而發怒,就取下頭上長長玉簪將菜挾起來吹了吹再送到紂王口中。

紂王認為由妲己挾菜喂飯是件享樂之事,於是要妲己天天如此。後來妲己即讓工匠為她特製了兩根玉箸挾菜,這就是最初玉筷雛型,以後這種挾菜方式傳到了民間,於是中國產生了筷箸。

這則筷子傳說不像第一個傳說充滿著神話色彩,而比較貼近生活,具有某些現實意義,但即使富於傳奇性,也依然與事實不符。因為考古學家在安陽侯家莊殷墓發掘出的銅箸,經考證其年代早於殷紂末期的紂王時代,所以顯然筷子既不是紂王發明,也非妲己創造,應是更早時期的產物。


大禹與筷子

這個傳說流傳於東北地區。說的是堯舜時代,洪水泛濫成災,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後,發誓要為民清除洪水之患,所以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惡浪搏鬥,別說休息,就是吃飯、睡覺也捨不得耽誤一分一秒。

有一次,大禹乘船來到一個島上,飢餓難忍,就架起陶鍋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後,因為燙手無法用手抓食。大禹不願等肉鍋冷卻而白白浪費時間,他要趕在洪峰前面而治水,所以就砍下兩根樹枝把肉從熱湯中夾出,吃了起來。從此,為節約時間,大禹總是以樹枝、細竹從沸滾的熱鍋中撈食。這樣可省出時間來制服洪水。如此久而久之,大禹練就了熟練使用細棍夾取食物的本領。手下的人見他這樣吃飯,既不燙手,又不會使手上沾染油膩,於是紛紛效仿,就這樣漸漸形成了筷子的雛形。

雖然「傳說」主要是通過某種歷史素材來表現人民郡眾對歷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嚴格地再現歷史事件本身,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產生使用筷箸的最初過程,使當今的人們相信這是真實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已制筷傳說顯得更純樸和具有真實感,也符合事物發展規律。

應該來說,其實,筷箸的誕生應是先民群眾的集體智慧,並非某一人的功勞。而促成筷子誕生,最主要的契機應是熟食燙手。上古時代,因無金屬器具,再因獸骨太短、極脆,加工不易,於是先民就隨手採摘細竹和樹枝來撈取熟食,當年處於荒野的環境中,人類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叢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過於樹木,竹桿。正因如此,小棍細竹經過先民烤物時的撥弄,急取燙食時的撈挾,蒸煮谷黍時攪拌等,筷子的雛形逐漸出現,這是人類特殊環境下的必然發展規律,從現在筷子的形體來看,它還帶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徵,即使經過三干余年的發展,其原始性依然沒有改變。

在今天,說起筷子,想必大家都不以為然,這不就是我們每天吃飯的工具嗎?但是您可千萬別小看這一雙筷子,不僅其製作流程要經過漂白、風乾、磨光、印花等30多道複雜的工序,它裡面還蘊涵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

中國是筷子的故鄉,筷子是中國百姓每天必須使用的飲食器具。小小的兩根筷子,國人運用自如,從孩童開始就遵父母的教導學用筷子,而外國人卻只能「望筷興嘆」,極難掌握用筷的要領。許多落戶於異域的老華僑,為了讓子女留住中華民族的根,除了中秋吃月、端午包粽子、除夕吃團圓飯外,要求合家都要懂得使用筷子。這無疑也是一種堅持筷子文化,摯愛中國文化的的體現。

現代對筷子的科學研究也是非常有意思。一雙簡單細小的筷子,你可別小看它,作為一種餐具,不僅僅具有夾、撥、挑、扒、撮、撒等多種功能,用筷子進食時,還會牽動人體的30多個關節和50多條肌肉,從而刺激神經系統的內在活動,有助於人的動作靈敏、思維敏捷。真沒想到,筷子還有保健身體的功能,這不得不讓我們感嘆古人的智慧,發明的偉大!所以說,人類選擇筷子進食是一種最佳方式,中國發明和使用筷子,在人類文明史上稱得上是值得驕傲和推崇的科學發明。

筷子,在中國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而箸文化發展至今,經過歲月的磨練和時間的洗禮,筷子不但沒有被歷史淘汰,而是越發的散發出歷久彌香的氣息,並慢慢演化成以一種實用與文化相結合的形式而存在。如今,融入3000年文明史的筷箸以其品種多樣的工藝製作,正逐漸成為人們饋贈親朋好友的旅遊佳品,其文化內涵也彰顯其中。

再加上中國的飲食文化的形成,和西餐相比,我們吃的主食是粥和飯,這是燙的,不太好直接用手抓。特別是菜,它是把菜料和肉料,甚至包括米放在一起亂燉,燉成比較稀的湯汁,也就是羹食,這個時候用手就不太合適了。怎麼辦?用勺子也不太好辦,所以用筷子。要吃這個羹裡頭稠的東西,特別是撈一些肉和菜,用筷子最合適。

兩根筷子加一個人象徵天時,地利,人和。刀叉屬兇器,乃野蠻暴力的象徵,而中華自古文明古國顯然是不會與名義背馳而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食磨屋 的精彩文章:

長期不吃蔬菜?看完這6大危害,蔬菜速度吃起來!

TAG:食磨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