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資治通鑒:官人、信賞、必罰

資治通鑒:官人、信賞、必罰

司馬光在給宋神宗的上書中提到的「治國之要」包括三項內容:「一曰官人,二曰信賞,三曰必罰。」其實就是提出了領導者的治理方式。這些治理方式的一個共同交集點就是「用人」。他說:「何謂人君之道一?曰,用人是也。」在《資治通鑒》中,司馬光也列舉了很多例子,比如秦孝公得到商鞅進行變法而使秦國統一天下,劉邦任用陳平、蕭何、韓信而取得天下,這些否是用人得當而取得成功的例子,但是比如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諸葛亮錯用馬謖失街亭都是用人不當失敗的例子,通過這些歷史事件的描述,司馬光詮釋了:人才的向背決定國家的興衰!

企業管理也是如此,作為企業的創始人,如何用人,用什麼樣的人,也就決定了公司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潛力,也體現了企業創始人的胸懷和魄力。柳傳志和孫宏斌的恩恩怨怨可以充分說明用人的問題,當年柳傳志是把孫宏斌作為聯想的接班人進行培養的,最後由於柳傳志發現了孫宏斌的「叛逆」,將他送進了監獄,目的也是為了他犯更大的錯誤,出獄後兩人化敵為友,最終成就了雙方。從我個人角度來看,這是中國企業管理逐漸成熟過程中的一個標誌性事件,也突出了柳傳志作為中國管理教父在管理中「用人」的理念:有能力的時候給他空間,這就是信賞;在出現錯誤的時候立即進行制止,這就是必罰就是因為堅持了這樣的原則,也成就了今天的孫宏斌,也使柳傳志打造成了今天的聯想。歷史如果不是這樣演繹,可能的結果就是沒有今天的孫宏斌和今天國際化的聯想。

借用司馬光的「治國之要」,對企業來說,領導的治理方式也需要做到三個方面:管人、信賞、必罰。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官人信賞和必罰是官人的基礎和手段,「官人」才是企業領導者治理的核心,對於企業的創始人來說,選擇合適的團隊才是成就事業的基礎,沒有合適的團隊,企業在創始初期通過創始人個人的管理可以帶領企業向前發展,但是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企業創始人就會面臨無人可用的局面,事業反而會越做越小。

一個企業的發展「小勝靠個人、中勝靠機遇、大勝靠平台」,道出了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很多一開始優秀的企業往往停留在了小勝和中勝的階段,再往上發展壯大的時候就遇到了各種這樣的瓶頸,其實機遇也好、平台也好,主要的原因就是在規模擴大的時候缺少了能夠支撐公司發展的團隊,業務很好就是沒有合適的團隊去承擔起這樣的責任,特別是民營企業,往往會陷入「空降兵水土不服、自己的團隊存在能力短板」的兩難境地。其實這些,就是「官人」上存在了問題。

《資治通鑒》中,劉邦在楚漢戰爭結束後,總結了自己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其實就是會用人:「……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糧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連一個范增都不能用,所以導致失敗。劉邦從一介布衣成為皇帝,也是受益於他的用人的氣魄,不猶豫,不拖泥帶水。

所以,企業領導治理中,用人是第一位的,只有組建成符合自己管理方式、適應外部市場環境的管理團隊,才是首要工作。領導者要做到用人,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

需要具備用人的氣魄,不要猶豫和拖泥帶水

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一個小官,並且在市井當中受過「胯下之辱」,用我們現代職場中的話來說,韓信整個工作經驗非常糟糕,可以說是不入流的,沒有顯赫的成績、沒有高級職位的履歷。但是他投奔劉邦之後,雖然是在蕭何的逼迫之下劉邦勉為其難的「築台拜將」,但是劉邦做到了,而且既然做了,就說明了他的用人的魄力非常之大,而且決定了就不再猶豫,給予了韓信整個職位應有的權力,成就了韓信,其實也成就了劉邦,事實也證明,在後來的楚漢戰爭中,韓信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在現代企業管理中也是這樣,有能力的人我們要用,有大能力的人我們要大用,不要因為資歷、年齡、工作經驗等方面的限制而浪費了公司的人才。在做諮詢的時候,經常有的企業花大價錢去找一些高大上外企的高管,往往是水土不服,公司損失不說,由於外部人員對內部薪資的衝擊,反而使很多老人「軍心不穩」。所以,企業的領導者和管理者,在構建團隊時,需要以「德才」為標準,而不能主要以資歷和經歷為標準,同時也要注重內部人才的挖掘工作,否則到頭來真的是「無人才可用」。

2

需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放開手腳去做事情

《資治通鑒》中講到陳平,他先是在魏王手下,不能發揮作用又投奔項羽,項羽不能重用他,他又投奔劉邦。陳平到來,劉邦非常高興,就安排陳平擔任都尉,很多老陳就不滿意,就在劉邦面前說陳平的壞話,但是劉邦不予理睬。

由於劉邦的信任,陳平做事也特別盡心儘力,在楚漢戰爭中,陳平使用反間計離間項羽的手下,劉邦給了陳平很多錢,從來不問怎麼使用。最後是陳平也沒有令劉邦失望,結果是「漢得陳平而誅項籍」。

所以,企業用人也是這樣,需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使用人才,首先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時也應該獎勵。

3

需要不斷「修心」,領導者自己要有判斷力和決斷力?

三國演義中,董卓竊政,群雄紛起,最開始袁紹依託顯赫的家世,就算是當時董卓在議廢立的時候袁紹公開反對,董卓也沒敢把他怎麼樣,只能放他走了,可見袁紹當時在江湖中的地位。初期,袁紹實力最強,但是就是因為自身缺乏決斷力,在用人方面出現了問題,四個軍事分成兩派,在做戰略決策時使得袁紹猶豫不決,不斷出現失誤,使得袁紹的錯誤從「微弱到碩大」,最後被曹操給消滅了。袁紹自己沒有決斷是造成他失敗的主要原因。

這一點,曹操做得就非常到位,雖然手下軍事很多,每次做決策時各種聲音都會存在,但是曹操就做到了:聽取意見、自己決斷。也就成就了曹操從弱小走向強大。所以說,領導自身具備的判斷能力和決斷能力是用好人的關鍵。

信賞、必罰,不能僵化,在實際運用中需要剛與柔並用,寬與嚴並用,《資治通鑒》在推崇大道的同時,不乏權變、謀略與辯證法的智慧,需要企業的領導者和管理者細細品味,靈活運用,方能證得大道。

?作者簡介喬勝普,獨立諮詢資深顧問,原正略鈞策、和君集團合伙人,致力於企業執行力提升的訓練和諮詢,是輔導式諮詢的實踐者。

歡迎關注個人微信號:

——本文系「企業管理那些事」原創文章。

——轉載續註明來源:企業管理那些事(ID:M-Consultant)。

——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企業管理那些事 的精彩文章:

TAG:企業管理那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