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不是問題,通縮不是問題,認為有問題的人才有問題
2018第2篇
●●●
淺談區塊鏈、比特幣、通脹通縮等
安寰 / 經濟學學習筆記
浪潮沒有泡沫,是不可想像的。因為泡沫的存在,而否定新浪潮的大勢所趨,乃是一葉障目。只見泡沫、不見浪潮,於是,面對區塊鏈與數字貨幣的大浪滔滔,人們因懼怕泡沫,就更容易相信那些偏頗的觀念,再反過來用這些偏頗的觀念,來證明所言泡沫不虛。
這些流行的偏頗之見,可以分解為環環相扣的幾點:
1.比特幣數量有限,會造成不夠用,流動性不足。
2.比特幣的通縮性質,會對經濟發展造成阻礙。
3.無數競爭幣的出現,意味著比特幣信仰的崩潰。
4.數字貨幣持續分叉,新幣種不斷湧現,意味著與法幣相類似,具有超發、通脹的可能性,這與數字貨幣總量恆定的機制相違背,實在是自相矛盾。
以下將一一對此進行辨析。
並說明一個關於貨幣的關鍵要點:
5.貨幣的數量不是問題。
1比特幣數量問題
比特幣根據設計原理,總數量限制在2100萬個。這讓人們不免質疑,貨幣作為交易媒介,如果總量有限,流動性不足,那麼隨著社會財富的增長,不會不夠用么,不就限制了交易么,最終不就阻礙了經濟發展么?
這個質疑表面上很有道理,但它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以傳統實物貨幣、金屬的貨幣思維看待比特幣的總量恆定,而忽視了比特幣的電子虛擬屬性。比特幣從技術角度來說,本質上是一種程序代碼,與傳統的實物貨幣、金屬貨幣相比,理論上具有無限細分的優勢。現在比特幣的單位是聰(Satoshi)而不是BTC,1聰=0.00000001比特幣,1Satoshi = 0.00000001 BTC,這種級別的單位,足以滿足正常的流通需求,讓人不必太擔心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比特幣不夠用的問題。雖然目前不能以最小單位進行交易,不過,只要市場有需求用這樣小的數額交易,相關技術通過社區共識被採用並不困難。更何況,哪怕目前層級的單位無法滿足流通需要,想要改成更小的單位也並非全無可能。
作為一種數字貨幣,比特幣不像黃金白銀那樣,因其物理屬性,無法過度細分,而影響流通,以致於被債券替代。因此,比特幣在不改變購買力的同時,理論上足以滿足人們交易的需求,不會出現「不夠用」的問題,更可以不依賴第三方機構點對點跨區域支付,這在現代國際交易中,這是能保證其支付自由抗干預的重要特性。可以說,比特幣一方面具有類似黃金貨幣的效用,繼承了黃金的優點,另一方面又克服了黃金貨幣的許多缺點,輕鬆解決流通性、分割性等問題,人們對黃金的那些「責難」,也無法用在比特幣上,比特幣無疑是符合信息化社會的進化版貨幣,稱它為電子化的黃金也不是不可以。當然,比特幣的意義,不止於類比黃金。
以上用比特幣的細分優勢,回應了認為其「不夠用」的質疑。實際上,哪怕假設比特幣不具有這一特性,人們也不必擔心貨幣不夠用的問題。具體下一節講。
2比特幣通縮問題
質疑者認為,比特幣因其稀缺性,總量有限,可能無法滿足商品不斷增加的情況,具有通縮傾向,會阻礙經濟的發展,比方,曾經的中國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就曾認為「比特幣相對匱乏的總量,必然無法適應不斷擴大的社會生產和商品流通需求,從而導致通貨緊縮,給經濟發展帶來更大危害。」因為通縮中的比特幣,本身就會一天比一天值錢,所以人們傾向於囤幣,不願意使用貨幣,普遍延遲消費與生產,造成需求萎縮、商品滯銷,這就會導致經濟發展遲滯。基於這些理由,質疑者認為「天然通縮的比特幣,不能當做貨幣來使用」。
質疑者把通縮視為比特幣的命門,不過是因為對通縮的認知錯誤造成的。實際上,通縮問題是個偽問題,通縮是歷史上最冤的背鍋俠。
通貨緊縮,一般的定義是:貨幣供應量少於流通領域對貨幣的實際需求量,造成貨幣升值,從而引起商品和勞務的貨幣價格下跌的現象。不管貨幣供應量的「少」,是因為貨幣量自身的減少,還是因為生產出更多的商品,讓貨幣量相較顯少,按理說,商品增多,物價降低,貨幣升值,怎麼會是壞事呢,誰不喜歡手中的貨幣可以買到更多商品呢。質疑者給出的理由是,貨幣升值,一天比一天值錢,囤起來就可以穩賺,時間越往後,錢就能買到更多的東西,於是,就會延遲消費、投資。事實真的是如此么?實際上,真實的人並不會如此,人們不一定會因為預期到商品未來會更便宜而推遲消費,人們不會因為手中的10萬元人民幣在未來可以買到寶馬車,而無限期推遲消費,不會因為手中同等數值的錢在未來能夠買到蘋果手機,而不在今天購買小米手機。人們的需求會排序,人們傾向於滿足迫切的需求,人們不會平白無故把滿足自己的需求留到臨近墳墓的時候,除非人們有更長遠的目的、更想滿足的長期需求,而寧願儲蓄囤幣,比如,為子孫後代,而很多時候,則是市場環境惡劣到讓人寧願儲蓄。
對於壓箱底式儲蓄,人們的誤解在於,認為從流通中取出貨幣,長期囤積而不使用,會造成通貨緊縮,導致消費、投資的銳減,進而導致商業蕭條、經濟凋敝。鍋,就是這樣扣到儲蓄頭上,連同它的表兄弟緊縮一起背。事實是這樣么?實際並不是。認為儲蓄導致緊縮,緊縮導致凋敝,完全是本末倒置、倒果為因。事實上,市場環境才是主因,財貨生產凋敝才是根本。市場環境不友好,甚至惡劣到阻礙商業的發展、財貨的生產,以致於沒有足夠的利益去吸引人們動用資金,人們普遍感到不管是消費還是生產,都無法得到心理滿足或更大的利益,更可能對市場、信用喪失信心,因此,人們傾向於壓箱底式儲蓄。那市場環境的惡劣又是誰造成的呢?歸根結底還是人的因素,是那個社會的主流觀念、制度文化對市場和商業不友好。古代很多時期,商人賺了錢,一是喜歡買田置地做地主,二是想方設法讓自己或後代通過傳統的渠道進入體制,至於原因,一是因為商人被輕視、生存環境不友善,二是自身觀念沒改變、完全接受主流的觀念。於是,好不容易在惡劣環境里生長出來的萌芽,又消失在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蟲里,這種悲劇在歷史上不斷重演。
批評儲蓄是毫無道理的。很多批判儲蓄的人,不是受觀念錯誤誤導,就是為特定利益集團張目,無非是想花別人兜里的錢而已。在目前我們生活的現實社會,發生的卻是生產力提高了,商品更多了,物價反而還在不斷上漲,原因就是法定貨幣不斷超發,稀釋了貨幣購買力,這個過程無形中攫取了人們的財富,人們卻被虛假的繁榮所迷幻,背後的原因,主要是生產力的提高,商品的增長與豐富,掩蓋了通脹帶來的危害。
質疑者總是擔心貨幣不夠用,擔心貨幣跟不上流通的需求。這些擔心實在是多餘。貨幣的發明,便於人類交易,「人們是為了交易才找到了交易媒介」,如果A交易媒介不夠用,人們就會找到B交易媒介、C交易媒介……多幣並行並不是一個問題,這留到下一個章節再細講。既然談到貨幣不夠用,這裡就要先區分兩種情況的通縮,一種中心化通縮,另一種是去中心化通縮。中心化貨幣,中心化貨幣具有極高的控制力,導致信貸也是中心化的,由於這種中心化的信貸擴張導致人們傾向於使用廉價的貸款作為交易媒介,在企業則是貸款,在個人則是信用卡,然而當信用緊縮的時候,個人面臨破產,更重要的是生產過程被打斷,導致市場供應財貨不足,貧困加劇;而去中心化貨幣,不需要依賴中心化機構,也就不存在中心化的集中的信貸擴張,而且去中心化的貨幣市場,可以多幣存在,當遇到通貨緊縮時,人們可以尋求其他的替代交易媒介。貨幣本質上也是一種商品,商品與貨幣的關係,是可轉換而非對立的關係,任何商品都具有流通性與購買力,區別在於流通性的多寡與購買力的大小而已。因此,在去中心化情況下,通過自發演化,可以形成主幣輔幣同在、多幣並存的格局,當「貨幣不夠用」,人們就會傾向於找替代者,替代者可以是輔幣等,也可能發明新的貨幣,取代「不夠用」的貨幣,更優秀的新幣成為新的流動性之王。比特幣也一樣,隨著技術的進步,人類可以發明更加優秀的數字加密貨幣,取而代之,這壓根沒什麼問題。真正的不夠用,是中心化強製造成的。
3競爭幣頻出問題
一種觀點認為,「區塊鏈是實現比特幣實驗的關鍵技術,一旦區塊鏈脫離比特幣而存在,就反證了比特幣信仰的脆弱,因為一旦放棄了比特幣的唯一性。」意思是,人們可以基於區塊鏈技術,任意發行數字貨幣,這樣子比特幣就不是唯一的了。
這種認識,說明不懂兩點:
一是區塊鏈是底層技術,比特幣是實際應用,區塊鏈與比特幣是技術與應用的關係,區塊鏈作為一種底層技術,本身就可脫離比特幣而存在,這毫無可驚訝之處。區塊鏈的價值不體現於「比特幣的唯一性」,而是體現在它在互聯網上建立所有權的唯一性;而比特幣的信仰也不體現於它在數字貨幣市場的唯一性,基於區塊鏈技術會產生其他的數字貨幣,比特幣目前的信仰優勢體現在它去中心化程度高、目前被認可度最高,以比特幣為本位的幣本位,成為僅次於法幣本位的現象。一些人分不清這一點,因此信誓旦旦地說,「總量恆定,已經被證偽,無窮的分叉幣和競爭幣山寨幣,製造新的數字貨幣甚至只需要複製粘貼,比開動印鈔機印紙幣還要暴力快捷。」實際上就是把基於區塊鏈技術形成的多幣競爭,與其中一種幣(比特幣)的數量上限設定相混淆。比特幣是個程序,演算法保證了數量上限,雖然比特幣理論上可以修改數量上限,但擅自修改得不到認同也是無意義,而共識達成,修改難度也很大,成本也很高。因此,我們仍然可以把比特幣視為收斂的。
不懂的第二點在,不懂貨幣的非國家化,不懂貨幣的多元化,不懂貨幣的自由競爭演化。上一節講到,貨幣的本質也是商品,千萬商品中的一種,也就是一種經濟財貨(門格爾給商品的定義是用以交換的各種經濟財貨)。貨幣,具有一切商品所具有的共同屬性,貨幣的需求來自於經濟體內部交易的需求。由於任何商品的價格都是由其可以供應的數量和消費者對該商品的需求之緊迫程度(根據它對消費者的邊際效用)所決定的,因而,貨幣單位的「價格」也即其購買力,也是同樣由這些市場因素決定的(羅斯巴德),政府壟斷的法幣產生,實際上就是在破壞貨幣市場的供需關係,它擺脫了市場對其活動的嚴格約束,天然具有超發貨幣的衝動。總而言之,既然是商品,那貨幣之間,也應該像其他商品一樣進行自由競爭。一些人認為,自由市場上任意發幣,危害很大,而控制在有限玩家或主權政府,可以減少危害性。恰恰相反,自由市場反而降低危害性,權力壟斷卻是增加危險性。這個道理很簡單。
人們當然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發行很多類似比特幣的數字貨幣,但是這種發行只是增加幣與幣之間的自由競爭,是比特幣與X特幣、牛特幣、Y特幣、羊特幣…之間的競爭。這種所謂的無窮髮行,實際上只是增加競爭貨幣,並不是單個幣種比如比特幣在超發,因為它們各自都是總量有限,意思就是,不管發行多少其他的數字貨幣,它們之間只是自由競爭的關係。實際上,比特幣只是區塊鏈的一個實際應用,人們可以運用區塊鏈技術發行其他數字貨幣,這就好像人類擁有挖礦、提煉技術後,可以不斷發掘金銀銅鐵以及其他金屬,作為通貨,且所有這些通貨相互競爭,也可用來相互交易。在沒有政府干預的情況下,市場社會自然而然的演變過程中,本身就可以無數種通貨並存,這本身就是一個正常的現象,人們可以同時使用好幾種通貨,這對市場交易也好、經濟發展也好,並不會造成什麼阻礙。在古代,「百吊大錢紋銀十兩各行其是」,在今天,一個自由港,人們也可以選擇使用美元、歐元、人民幣。
去中心化的多元貨幣競爭狀態,通脹也不會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市場會在演化過程中調節通脹問題,因為在貨幣自由競爭的狀態下,如果一個幣種任意發幣,製造通脹,造成自身購買力的下降,那麼實際上也是在減弱自己的競爭力,遲早會讓自己被其他更優秀的貨幣取代。
人們對多幣並存的責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認為這造成使用成本高、單個幣種流通不足。這種擔心是多餘的,自由競爭演化,會自然而然形成流動性之王,最優秀的貨幣將獲得此冠冕。就拿法幣來說,如果現在不是主權國家的藩籬,大多數人都寧願選擇使用美元吧。
人們總擔心無監管,認為貨幣自由競爭會造成叢林狀態,因此,壟斷貨幣發行權,便於對貨幣進行監管。市場、市場的因素始終存在,就像一顆樹,從萌芽、小樹苗到大樹……具體一個市場能夠長成什麼形態,是由人的行動決定的,而行動由往往由觀念所影響甚至決定。比較成熟的市場社會(茂密的大樹),始終很難出現,恰恰是人類觀念上跟不上,始終去干預自由市場的形成,因此,它總是處於不完備的狀態的,於是,市場這棵樹,不是殘缺就是夭折,總是難以把它的完備形態展現出來。市場的主權屬於消費者,市場的監管來自市場因素的約束,而不是交給某個暴力機構去監管,卻美其名曰自發的從無監管走向有監管,乃是為強盜唱頌歌。
總而言之,無數貨幣自由競爭並不會把一切推向無序,就像其他商品、服務一樣,無數同類商品的競爭並不會把一切推向無序,它會在市場上競爭出少數優勝者,也可能會產生獨大者,這是競爭自然形成的,但如果它要維持獨大者的地位,必須始終提供、維持更好的服務/商品,否則,因為市場是開放的、自由競爭的,如果它無法這樣做,那麼就可能會被其他能夠提供這些的市場主體所取代。貨幣市場也是同理的,無數貨幣自由競爭出少數幾種優勝的貨幣,過程實際與商品、服務同類,最終會形成市場的有序化。
4分叉與總量恆定是否矛盾
還有一些人,以比特幣分叉與總量恆定為理由,批評其自相矛盾,並認為比特幣存在無限超發、通脹的可能性,與法幣沒有多大區別,因此,數字貨幣信仰者一邊講述政府濫發貨幣的故事,一邊又無限發行貨幣,成為一個內在的矛盾。自謂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寫到這裡,時間有限,就簡單說兩點:
一是分叉與總量不矛盾。比特幣不斷分叉,不斷形成新舊鏈,這是因為共識的分裂。共識分裂後,從硬分叉來說,就形成了兩條相互獨立的鏈,相互獨立,互不干涉,原有鏈設定的總量上限是多少,還是多少,不會因此而改變。改變的不過是,分叉出了新的鏈條,形成了新幣,至於新幣的機制是如何的,則與共識分裂時,具體的「爭議」有關。
二是比特幣分叉,不像法幣超發稀釋持有者的財富。比特幣硬分叉,新鏈會繼承分叉前的歷史賬本,它根據分叉前原鏈上用戶的持幣情況,白白分配給分叉出的新幣,這完全不影響舊鏈上持有比特幣的情況,等於白送的,新舊鏈的分叉,不是二選一,只不過是多得了而已,只有後來購買新幣的時候,才是二選一,所以分叉不會像法幣超發,會稀釋比特幣持有者的財富。這樣子,比特幣又怎麼會產生法幣的那種通脹危險性呢。總之,不斷分叉出新幣,並不會製造比特幣的通脹。拿法幣來類比,就好像人民幣的超發,不是美元的通脹一樣。
三是一個人不喜歡加密貨幣,沒人會逼祂使用。一個比特幣交易所如果盜竊了用戶的幣,這筆債權要按用戶在交易所買幣付出的法幣金額計算,最多是丟失時的法幣價值,而不會要求他們還等額的比特幣。一個人去打車,司機不收祂的支付寶、微信、銀行轉賬、比特幣都是合法的,但如果不收本國法幣是非法的。如果人們自願使用法幣,就沒必要有這樣的法律,只是時間長了,大家習慣了,誤以為自己是自願的。
5貨幣的數量不是問題
以上一些章節,圍繞人們對比特幣總量恆定的質疑與批評,進行辨析。目的不過是要回應「貨幣不夠用」的問題,意思就是,哪怕總量恆定,也不必擔心貨幣不夠用,一是比特幣的電子數字屬性,二是在去中心化的情況下,貨幣自由競爭,哪怕比特幣緊缺,人們也會尋求其他數字貨幣或其他類型的貨幣進行補充,貨幣本身並不會不夠用。
而實際上,貨幣的數量並不是一個問題。現在有總量恆定的數字貨幣,也有總量不限的數字貨幣,並行存在,市場選擇。對於那些總量不限的貨幣,想發行多少就發行多少,用一位微友的話說:
「你管我發多少數量,世界上沙子的最佳數量是多少?世界上黃金的最佳數量是多少?世界上可口可樂的最佳數量呢?關心貨幣數量的人對數量的關注本來就是腦殘的。所以我沒必要去回答貨幣數量問題,我應該指出你提問的思路是錯的。需要回答的是數量不夠用怎麼辦,這個就跟黃金不夠用、沙子不夠用、可口可樂不夠喝類似,是值得認真對待的。回答是貨幣是記賬,改變交換比就行了。
貨幣通縮還是通脹是與其他商品比較而言的。世界上的財富生產增加的比貨幣增加的快,就是通縮貨幣。增加的慢就是通脹貨幣。要關注的是世界上的財富生產增加了多少,這才是賬本的根本意義。沒有實際增加的財富,賬本上數字後面增加再多的零也是假賬。貨幣的本質是想著怎麼防止別人做假賬,不是去關心這個賬本上用十進位還是二進位顯得是通縮還是通脹。」
問題就在於,在去中心化、沒有國家壟斷法幣、貨幣自由競爭的情況下,發幣多少、總量有限還是無限,都面臨著市場的選擇,面臨著其他貨幣的競爭壓力,不考慮這一點,隨便發幣,就有可能導致該貨幣在競爭中失敗。只有在中心化壟斷的情況下,發多發少才會成為一個重要問題,而在去中心化情景中,新幣的產生是可競爭的,發多發少就不再是個重要問題。
長路漫漫,先說到這。
最後,感謝空空先生,感謝空空先生的深入交流、批評。
(完)
以上筆記所要批評的文章舉例,可點擊閱讀原文↓
TAG:從鄉村到城市的測量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