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蜀綉又名「川綉」,是在絲綢或其他織物上綉出花紋圖案的中國傳統工藝

蜀綉又名「川綉」,是在絲綢或其他織物上綉出花紋圖案的中國傳統工藝

蜀綉又名「川綉」,是在絲綢或其他織物上採用蠶絲線綉出花紋圖案的中國傳統工藝,主要指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川西平原一帶的刺繡。

蜀綉最早見於西漢的記載,當時的工藝已相當成熟,同時傳承了圖案配色鮮艷、常用紅綠顏色的特點。清代確立了「蜀綉、蘇綉、湘繡、粵綉」為中國四大名綉。2006年5月20日,蜀綉經國務院批准入選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12月,蜀綉正式被中國國家質檢總局批准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蜀繡的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蜀綉之名就已譽滿天下,漢朝政府還在成都專門設置了"錦官"進行管理。

漢以後至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960年),四川相對安定的局面為蜀繡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社會需求的不斷增大,刺激了蜀綉業的飛速發展。到了宋代(公元960~1279年),蜀繡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綉品在工藝、產銷量和精美程度上都獨步天下。清朝(公元1644~1911年)中葉以後,蜀綉逐漸形成行業,當時各縣官府均設"勸工局"以鼓勵蜀綉生產。新中國成立後,在四川設立了成都蜀綉廠,使蜀綉工藝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技術上不斷創新。

蜀綉盛唐時期已有記載。清初藝人們又吸取了顧繡的長處(清朝末年成都尚有幾家打著顧綉鋪名的作坊),以及長針刺繡而後扎針的民間綉法。蜀綉用成都地區練染的各色散線(較粗松的絲線)或絲線(較細緊的絲線)綉制於本地所造綢緞上。由於選料、製作認真,成品工堅、料實、價廉,長期以來行銷於陝西、山西、甘肅、青海等省,頗受歡迎。出品多衣裙、被面、枕套、帳幔、鞋帽等實用服飾品。花紋取材,由藝人們根據民間吉慶詞句或流行式樣,自行描繪綉制。也有部分作品兼用蘇綉構圖布局及運針設色方法。模仿繪畫章法構圖的純欣賞品綉畫較少,民間質樸喜慶氣息濃厚。當時成都是生產蜀繡的中心。

蜀綉早在晉代就被稱為"蜀中之寶",而聞名於世,一千多年來,逐步形成針法嚴謹、片線光亮、針腳平齊、色彩明快等特點。傳統針法綉技近100種,常用的有30多種,如暈針、切針、拉針、沙針、汕針等等。各種針法交錯使用,變化多端,或粗細相間,或虛實繩索合,陰陽遠近表現無遺。這些傳統技藝既長於刺繡花鳥蟲魚等細膩的工筆,又善於表現氣勢磅礴的山水圖景,刻劃人物形象也逼真傳神。解放以來針法綉技又有所創新,如表現動物皮毛質感的"交叉針",表現人物髮髻的"螺旋針",表現鯉魚鱗片的"虛實覆蓋針"等,大大豐富了蜀繡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咱們四川事 的精彩文章:

TAG:咱們四川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