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是人一生中所能給自己帶來一切的基礎
致心友們
心友們好!每天早上七點到八點,晚上七點到八點,各位將心學的修習和疑問在群里分享。形成互相促進互相提攜的學習氛圍。小秘書會在後台記錄活躍情況,活躍的心友會得到包括王陽明真跡選等獎品。
Dao:「心學」絕不是成功學與「速成法」
市面上有很多王陽明傳記、心學論述,這些書大部分過於功利化、誤以為「心學」乃是「速成法」、成功學。其實,只有《傳習錄》才是幾乎唯一的正學。
最近「羅輯思維」的羅胖在節目中推薦了《王陽明:一切心法》作者熊逸,裡面講到了「心學」的操作方式。作者非常敏銳的察覺到心學所具有的「儀式」,認清了不斷反躬自省、不斷革除慾望這個基本模型,但遺憾的是,他在門外觀望了一圈,卻沒有通過長期踐行來體悟。他和大多數「學者」一樣,把「心學」當成了學問,而沒有當成一種人生態度。就好像一個想學游泳的人,讀過無數「游泳秘笈」卻沒下過水,不僅不反思一下自己為什麼還沒有學會、沒有像別人那樣享受到暢遊的樂趣,反而對別人的泳姿品頭論足。
在經歷的每一件具體的事情上去磨練心性,當用幾年、十幾年、一輩子來踐行,當一點一點「革除」掉那些心靈當中的雜質,在這個過程當中才有可能推開「心學」的大門,還只是有可能而已。
舉例:曾國藩(文正公乃「理學」大家,踐行道理無「心」「理」之分)有一次在夢裡面「意淫」了一位女子,第二天他馬上在日記里反省,說自己受了色慾控制,實在該死。
所以看到了,這種踐行真的很苦,並且需要「在一事一物上磨」,磨得越多心靈越純粹光明,心性越強韌有力。正因為它苦,所以踐行和不踐行,幾乎成為一個無法跨越的鴻溝。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堅持了幾個月的人,都會感覺重新認識了自己,甚至會大徹大悟,獲益終生。
而有許多光對「心學」理論反覆揣摩,甚至對王陽明的各種經歷瞭若指掌的人,最終卻成了一個「心學」的門外漢。
世界上大多數人是靠各種慾望去驅動的,按照約定俗成的價值觀去爭,去搶(但也許終其一生都無法知道,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而不斷「格物致知」,慢慢淡泊之後,會容易失去對生活的追求,甚至對受慾望驅使的芸芸眾生產生厭惡,而修鍊成一個冷冰冰、了無生趣的厭世之人。
如果想避免這種「走火入魔」的彎路,請記住:愛己及人,心中有愛。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張偉超家書《德》
前幾日有幸聽尹新勇老師講《大學》,聽後感受頗豐!在沒聽尹老師講大學之前說實話我在讀的過程中好多地方都是根據字面意思自己揣摩不能從根本上理解,有點盲人摸象的感覺。《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這段話在尹老師的講解後自己尤為深刻:德,是一個人作為人的根本與基礎,德就像一棵大樹的根,財就像這棵樹的枝葉,根越粗壯這棵樹的枝葉就越是繁茂。德,就像一座城堡窗戶上的玻璃,把風雨阻隔在城堡之外給這座本是黑暗的大屋子帶來無盡的陽光與光明……這些通俗易懂、形象的比喻瞬間讓自己提升了對這些文言的愛意(本人之前看到文言文就頭疼)。德,是一種無形的力量這種無形的力量越大它所能所承載的有形的東西就越多。也可以這麼理解你的德行越好你所能創造的財富就越多。
這些讓我深刻的理解到:德,是在人的一生中所能給自己帶來一切的基礎。一個人的德行修為好了就會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有人追隨(有德此有人),有人追隨就會有相應的社會地位以及與之匹配的社團(公司、集團等)(有人此有土),有了社團就能在社會上更好的創造財富(有土此有財),有了財富就能更好的回報社會(有財此有用)。德為本財為末,如果本末倒置那就會讓自己的追隨者成為見利忘義的勢利之徒,也就是一個公司或單位的領導只顧自己悶聲發大財就會出現團體分崩離析的情況,如果把財富用在改善大家物質與精神層面那一定是凝聚人心的極好辦法。一個人的德直接關係到一個人的格局以及將來所能承載的事業的高度。故,修德從我做起!
這些實用的法門在千年前先賢們就為我們總結出來了,我們只是需要依照這個規律去踐行即可。感恩先賢的偉大智慧、感恩各位老師的影響與分享……
請各位同修責善。
此為心友分享選編第28篇
請心友將修習中的問題和困惑、
感悟發至以下郵箱,我們請老師為您解答
與心友一起互動交流
TAG:心學實修者艾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