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熱愛虛假信息
虛假信息泛濫成災
在如今的網路時代,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紛紛興起,幫助人們實現了更加便利的溝通和交流,但同時,也讓人們面臨一個日益棘手的問題,那就是網路虛假信息的泛濫。
最近兩年,社交媒體最發達的美國便讓世人領略到了虛假信息的巨大威力。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以「教皇支持唐納德·特朗普當總統」「希拉里·柯林頓秘密為恐怖組織伊斯蘭國提供武器」為代表的大量虛假信息一直充斥著美國的各大社交媒體,而美國總統投票日之前最關鍵的三個月中,來自虛假新聞網站以及極端博客頁面的20大虛假信息在臉書上的分享次數超過了870萬次,比《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赫芬頓郵報》等主流媒體刊登的20大真實信息的分享次數高出130萬次。雖然嚴格說來,希拉里的失敗不能歸因於虛假信息的泛濫,但虛假信息的關注度竟超過了真實信息,必然動搖了相當多美國選民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美國的政治進程。
2017年,網路紅人特朗普就任總統之後,社交媒體爆出的大量虛假信息又讓這位國家最高領導人頭疼不已。比如,「相關人士」很喜歡在推特、臉書上爆料特朗普的「特殊癖好」,他們透露,「特朗普作為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領導人,卻喜歡通過看電視來了解國內國外動態……每天,特朗普花在電視機旁邊的時間多達8個小時,不準別人碰他的電視遙控器,而且,特朗普會邊看邊罵一些不合其胃口的節目,當他體力不支時,就會暴飲12罐健怡可樂……」。類似的虛假信息只要一經公布,便會迅速被網路轉載、分享,最終引發白宮與媒體之間的口水戰。
結果,2017年11月,美國權威英語資料庫《柯林斯詞典》宣布,「Fake News」(即「虛假信息」)成為美國「2017年度辭彙」。美國人感謝特朗普貢獻了榜首辭彙,因為特朗普就任以來常說媒體的報道是「虛假信息」,導致該辭彙的使用率在一年之內猛增了365%。
背後原因多種多樣
為何虛假信息會備受關注並且泛濫成災呢?心理學家表示,這種現象的背後既有社會原因,也有技術原因甚至人們自身的原因。
首先,網路時代極大地降低了信息傳播的社會門檻,為虛假信息的泛濫提供了便利。虛假信息其實並非社交媒體所衍生的新事物,人類自從有了新聞媒介之後,就懂得利用虛假信息來達到特定的政治經濟目的。比如,一戰期間英國曾對德軍殘暴行為進行了虛假宣傳,藉此贏得國民支持,結果由於英國人受騙過一次,他們在二戰時反而懷疑媒體對於納粹大屠殺的報道;又比如,為了以正當的理由迫害猶太人,納粹德國的報紙和雜誌也曾十幾年如一日地反覆編造刊登抹黑猶太人的文章,煽動德國民眾。
如果說,虛假信息曾經只是某些新聞機構的「專利」,那麼隨著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平台的興起,製造和傳播假新聞的專業門檻被打破,任何人、任何機構都可能為了某種目的而成為虛假新聞的製造者和傳播者。在「造假難度」下降的情況下,虛假信息出現井噴就不足為奇了。
其次,社交媒體的技術特點似乎與虛假信息「天生有緣」。由於社交媒體在傳播範圍、效率、成本、精準性、互動性、用戶吸引度等方面具有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它必然會搶走本應屬於後者的任務,所以,實力強大的政治集團會優先選用社交媒體來做政治博弈,發動水軍抹黑政治對手,控制輿論,導致大量虛假信息出現。
同時,社交媒體的商業模式也為虛假信息的產業化提供了契機。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平台的商業模式中,廣告商會為消息的每次點擊而付費,消息內容發布者則按點擊量提成。相對於真實消息,經過策劃包裝的虛假信息更容易獲取用戶點擊,也就更容易給內容發布者帶來收入。所以,「人為製造假新聞——通過社交媒體進行傳播——獲取用戶點擊——贏得廣告費」成為了一種獨特的淘金模式。據英國BBC的報道,馬其頓共和國就有一個人口僅5.5萬的小鎮專門以發布虛假信息謀生,該小鎮在美國大選期間曾創建了100多個相關網站來編造假新聞。
另外,社交媒體的機器演算法也缺乏對虛假信息進行篩除的能力。比如,美國大選中虛假信息的猖獗就與美國社交網站FACEBOOK「新聞推送」採取的自動化演算法有關。FACEBOOK新聞推送本意是針對具體用戶的需求而精選優質的高互動內容,其機器演算法設計成自動抓取點擊率高的信息。然而,新聞推送的信息源既包括權威新聞網站,也包括為了獲取點擊率而賺錢的「假新聞」網站,在機器演算法無法判斷信息內容真假的情況下,這種技術反而為虛假信息的大範圍傳播提供了幫助。
我們自己也有問題
最後,我們不得不承認,網路用戶自身也是虛假信息泛濫的一個因素。比如,心理學家發現,人們在面對虛假信息時往往不喜歡去求證,而是會迅速地將虛假信息「下載」到大腦記憶中去,因為對於大腦來說,提取最近呈現的材料更加省力,而進一步批判性地分析所見的內容則要麻煩得多了。網路時代,人們每天收到無數信息的轟炸,對這麼多信息進行真假評估簡直就是大腦的噩夢。所以,大腦不得不偷懶,常常假設信息是真實可靠的,從而避開大量的計算任務。
即使人們想到去判斷信息的真假,但表現得也不夠理性。人們在尋求信息的過程中本來就存在偏見,會傾向於相信能夠印證自己觀點的信息,或者與自己三觀相符的信息,久而久之,用戶將自身囚禁於信息的「迴音室」中——這就是所謂的「迴音室效應」。社交網路就很容易為人群劃分出各種「迴音室」。美國大選期間,不少發布者製造了在FACEBOOK上被分享超過幾十萬次的虛假信息,他們表示具體做法就是「潛入極端政治狂熱分子的『迴音室』,公然發布虛假的故事」。
那麼,我們是否註定難以擺脫虛假信息的影響了?當然不是。心理學家列出了幾個避免落入虛假信息陷阱的方法。第一,讓大腦養成批判性思維的習慣,見到信息時立刻對真假進行評估,這招或許可以防止大腦「下載」虛假信息。第二,慎重考慮信息的來源,多看看正規門戶網站還有傳統媒體怎麼說。第三,小心帶有真相的謊言。當真實信息和錯誤信息混合在一起的時候,人們的判斷力容易下降,但你要儘力從信息中將真相和謊言區分出來。第四,社交媒體本身也要改進技術,盡量屏蔽虛假消息,並讓真實信息更容易推送到用戶面前。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