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五行中,你「缺土」嗎?

五行中,你「缺土」嗎?

中醫五行:

中醫五行是中國傳統的五行學說在中醫方面的應用,五行學說是古人創造的一種哲學思想,以日常生活的五種物質:金、木、水、火、土為元素,作為構成宇宙萬物及各種自然觀象變化的基礎。

它是用來闡述事物之間相互關係的抽象概念,具有廣泛的涵義,並非僅僅是五種具體物質本身。

五行學說,是以五種物質的功能屬性來歸納事物或者現象的屬性,並以五者之間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約來論述和推演事物或者現象之間的相互關係及運動變化規律。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來分析研究人體的臟腑、經絡、生理功能的五行屬性和相互關係,以及闡述它們在病理情況下的相互影響。

脾經的位置和推拿手法

脾在五行中合土,脾屬太陰,喜燥惡濕。

脾經位置:

拇指末節橈側緣或螺紋面。(解剖部位:為拇指基節指骨及末節指骨橈側緣;

操作推法:

將小兒拇指屈曲,向心推為補。

拇指伸直,來回推為平補平瀉,又稱清補法。

直指掌面從指根推向指尖,稱為瀉脾。

推拿時間:

2-10分鐘

推拿脾經的臨床研究

近年來,研究發現了推拿補脾穴對正常人體胃液分泌的影響,推拿補脾穴對正常人體胃運動的影響以及推拿正常人體補脾穴對蛋白質和澱粉消化能力的影響。

根據生理實驗的結果,初步證明:推補脾土穴對胃液酸度的分泌有較明顯的增加,而且對胃運動及蛋白質的消化均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從而證明了推拿補脾土穴能修促進飲食的理論是正確的,其理論機制可能就在於胃酸分泌、胃運動、胃蛋白酶三者的增加而實現的。

脾經的功效和應用

主要功效:

脾為後天之本,補虛扶弱,補血生,健脾胃、進飲食、化痰涎,助消化、止瀉痢等;

清補可清利濕熱,消食化積、除痹痛,,清不省人事;

瀉脾經可瀉脾熱,瀉火,除煩止咳喘。

臨床主治:

體虛、面黃肌瘦、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嘔吐、泄瀉、傷乳食、便秘、黃疸、濕痰咳喘及斑、疹、痧隱而不透者,以及肌軟無力。

臨床應用:

補脾:

能補脾和氣血,多用於脾胃虛弱而引起的氣血不足、面黃肌瘦、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以補脾土為主。可配三關、逆運內八卦、四橫紋、大腸、捏脊等。

清脾:

昏迷不醒用之,能清利濕熱、化痰涎。凡濕熱熏蒸、皮膚髮黃、身熱不暢等以清脾土為主,多與小天心、逆運內八卦、清天河、清肺、利小腸配用。

清補脾經:

和胃消食,進飲食,用於傷乳食,脾胃不和而引起胃脘積滯,噯氣吞酸、嘔吐、腹瀉、腹脹等症,以清補脾為主,與清板門、逆運內八卦、清四橫紋、分腹陰陽、點中脘、點天樞等配用。脾經,臨床以補為主,其次清補,瀉法很少用,體強,實、壯熱者可用之,且不可多用。

補脾用在助疹痘透發時,手法宜快速有力,取補中有瀉之意。

培土生金:

可補益肺氣,以補脾經為主,配小天心、小橫紋、運內八卦。

脾經的綜合推拿療法

臨床配推:

▼脾經+推三關+小天心,可助氣和血,通經活絡,促進疹痘的透發,調治面色變黃紅。

▼脾經+三關+拿列缺,可引熱下行,改變下肢皮溫及肌肉萎縮。

▼脾經+三關+補腎經,可增強下肢肌肉發育及骨力。

▼脾經+揉一窩風,可健脾、溫中和胃,進飲食,除痰濕、濕瀉;除痹痛、腹痛。

▼脾經+大腸,可治療一切泄瀉(止瀉)。

▼脾經+補腎+逆運內八卦,可助腎陽,治療腎虛瀉效果顯著。如加外勞宮可改變大便色綠、黏,五穀不化等。

▼脾經+小天心+小橫紋+逆運內八卦,治療肺氣虛、咳喘等症。

▼清或瀉脾+小天心,可清熱利濕、化痰,用於濕熱熏蒸,皮膚髮黃,身熱不暢,噁心熱吐、熱瀉、下痢等症。

▼清脾+天河水,可利尿。

▼清補脾+清板門+逆運內八卦+清四橫紋,可清熱利濕、消積、消脹、進飲食,消腹滿,治大便不利。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跟我學推拿 的精彩文章:

自製四種飲品解決上火

TAG:跟我學推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