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丹道修鍊體驗:丹經說的小周天,實際是意通周天?

丹道修鍊體驗:丹經說的小周天,實際是意通周天?

初練氣功,平直而坐,解衣寬頻,靜靜思想。兩眼向前平視,須凝視一個中心點,再緩慢地收回目光,不偏不倚地返照兩眉中間,朗照於內,用意不用力,俟眉間稍有溫暖,即用意引照臍下腹中(下丹田),目照於此,神凝於此,須一念不起,萬慮俱寂,靜至於極,自有氣生,氣生則旋動之機,自然發現腹內溫暖,此乃微陽,嫩而不能采,萬勿強行搬運周天,如強行周天,微陽必傷。只須以神照原處,繼續寂照溫暖處,越溫養越旺動,微陽愈動,仍要堅持溫養,這是積累陽氣的要訣。在此時發生外陽自舉(性衝動),這是陽足的表現,應宜采攝,當即以意念控制它,急將目光凝視腹中(氣海穴),再配合吸氣,從尾閭將氣提起,如忍大便狀,聳肩縮頸,如用力頂重物,上升於腦中,略停一停,再引入口內,吞於臍下腹中,這就是丹經說的小周天,實是意通周天(這實際是先天真意自動採取,與一般練氣功用後天識神意通周天不同),叫做采小葯,也是用武火煉精的辦法。

動機已息,仍然寂照腹中,這是用文火溫養生精,俟其再動,仍用小周天武火煉之,這樣一溫一煉,練至神凝息定,鼻息自斷,形成了內呼吸,一升一降,息息歸根,烹煉真陽,內氣自然成形。腹內發現氣丘,上下衝動,並覺耳際有風,眼帘有閃光,這時應以內呼吸采引氣丘,吸氣引至尾閭,如有不動時,吾之元神,一意靜守,等待其出動,動則引升夾脊,又不動又靜守,不動不引,動則升至玉枕,如此而後升至頭頂,降至印堂,舌尖頂住上齶,靜守一會兒,如呼氣下放一樣,降過印堂,而入口中,此時要緊閉口唇,以防漏出,汩汩有聲地降入腹內,從此腹內覺有圓陀輕盈之象,這是丹經說的氣通小周天,也是以內呼吸煉精化氣的辦法。

吸則自尾閭至泥丸,呼則自泥丸至下丹田,督任循環一周,實現了自然妙運。可是有動靜之機,均須順其機而為之,動則運轉,靜則定住,不動運之無益,不靜定之有損,要聽其自升自降,這是我在體驗中證實的。在靜坐中,發現周身如醉時,即是內氣發展的動機,要運轉周天,法輪愈轉,感覺內氣充盈旺盛,如內氣停住不動,故意搬運周天,感覺內氣空洞無益;若靜守下丹田,不運周天,感覺內氣形成了胎息,統體舒暢,練到外陽不舉,縮成了馬陰藏時(即男性生殖器縮入下腹部),忽然眼前有光一閃,過兩天,又有光閃過,這是精已化盡的景象。即可停止小周天。《道鄉集》說:「火止於陽光二現,不止傷丹」,這是功至煉精化氣的階段。

再說說進一步的功夫,小周天停止後,再凝兩目之光,沉於氣穴,不可稍離,離則火散神弛,大藥引不出來,應用內呼吸聚散法引之,息息歸根,綿綿若存,迨至靜觀七日,忽覺內氣大動,上下涌動,上沖於心,又下奔會陰,感覺腎臟熱如湯煎。耳際有風,口齒叩動,身涌鼻搐,顯此景象,急用攝穀道,意守尾閭,內中提縮之訣。自然沖開尾閭,上升於腦,舌頂上齶,靜守一會兒,俟內氣降入口中(古稱刀圭入口)、要緊閉口唇,以防滲漏,有鷲鳴之聲,吞入中丹田(膻中穴),收而藏之。

感覺中丹田氣滿,一意靜守時,忽然又從腳心有兩道動氣,同時上升,至尾閭合成一團,升至夾脊,停止不動。一意靜守,結其動機,又動過夾脊,分開兩道動氣,沿上肢同時流入兩個掌心,停止片刻,回升到玉枕,合成一團,升至頭頂,復降入中丹田,從此中丹田有個氣團,充滿中下二田,這就是丹經中所說的大周天,叫做采大葯,乃是鍊氣化神的階段,《道鄉集》說:「小葯采於外,大葯采於內」,因小葯生於外陽,用有為有作的小周天采之,經過小周天的采練,大葯蟠聚氣穴,采而後生,用無為的大周天采之,引出氣穴,過關服食,歸於黃庭(即中丹田)。大周天完成以後,要以中田合下田,守成一個虛空境界,此際用功,純是無為的溫養,與小周天功法有為有作的不同,而大周天功法,仍以寂照為主,寂照到極處,自有天然的運動,如覺有大小升降、浮沉、聚散、旋轉等運動,在每次靜坐中,運動的出現,都不一樣,不神馭,不息吹,呼吸似有似無,神氣似守非守,而有自然妙運。可是還有停而不運,只覺圓明不昧,光灼灼,圓陀陀,寂照大定。

功夫至此,以下便是煉神還虛的最高階段,我還沒有實踐,不再繼述。

修鍊內丹時應注意以下數點:

練功者不能獵奇,當以康復身體為目的。

精、氣、神為人之三寶,且精為物質基礎,行者避色戒欲,保精不泄。

小周天有意通和氣通之別,意通為動機有為之法,容易出偏,氣通才是真通,內氣成形,愈煉愈旺。

煉功之中,若口水旺盛,流出不禁,是謂漏丹,要緊縮口唇。把它吞入腹中。

修丹不能急於求成,當先積其精水,才能出現顯效。練功當循序漸進,不可亂次盲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道探索 的精彩文章:

訪道見聞:訪深山老道長,請教修真

TAG:丹道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