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金石碑版書法「金石味」,到底在追求什麼?

金石碑版書法「金石味」,到底在追求什麼?

總第1092期;歡迎關注。

清代的碑學名家,在自魏晉書法以來的帖學傳統之外,別開了一條以先秦至漢魏的金石碑版書法為範本的路。

先秦至漢魏的金石碑版的書法,流傳到今天,大多斑駁漫漶,與它們最初完成時候的形貌有了差異,有些殘損嚴重者,字跡難以辨識,幾乎「改頭換面」了。

《石鼓文》宋拓本

金石碑版書法,有的是直接刻成,有的是先書後刻,有的是鑄造而成,總之與「墨跡書法」有著較大的差別。

許多學書者如此著迷於金石碑版書法,就像金農說的「恥向書家作奴婢,華山片石是吾師」,他們一定是從中發現了不同於墨跡(帖學)的美感。這種美感,即:金石氣。

什麼是金石氣(味)?

它有些什麼審美內涵?

我們對這個問題要是了解一些,就能理解碑派的書家的用筆的特色,以及為何要熱衷於學習金石碑版。

金石氣或金石味,從金石而出。金石是什麼?馬衡說:

「蓋金石者,乃指金文及碑版而言。金文者,商周以來銅器之文字;碑版者,秦漢以來刻石之文字也。」

金石,是金文文字與碑版文字的合稱。金石,除了具有文字學與歷史學的價值之外,還具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價值,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金石氣」「金石味」或「金石氣味」。

《石鼓文》明拓本

「金石氣」或「金石味」的產生,緣於多個因素。潘天壽說過:

「石鼓、鐘鼎、漢魏碑刻,有一種雄渾古樸之感,此即所謂『金石味』……古人粗豪樸厚,作文寫字,自有一股雄悍之氣。然此種『金石味』也與製作過程、與時間的磨損有關。金文的朴茂與澆鑄有關,魏碑的剛勁與刀刻有關,石鼓、漢隸,斑駁風蝕,蒼古之氣益醇。古代的石雕、壁畫,也都有這種情況。這些藝術品,在當時剛剛創作出來的時候,自然已經很好,而在千百年以後的現在看來,則往往更好。」

可見,金石碑版之所以能產生一種「金石味」的藝術美感,一方面與金石碑版最初的製作手法有關。金文主要以澆鑄、鑿手法完成,而碑版則主要以刀刻。自商周以來,以銅為主的金屬器物上的文字大都澆鑄而成。秦漢以來,碑版石刻則主要用刀鐫刻而成。無論是刀刻還是鑄造,它與毛筆寫出來的那種「柔而松」的感覺不一樣。兩相比較,金石書顯得「質」「硬」一些,墨跡書顯得「文」「柔」一些。

《石鼓文》清拓本

金石味的產生,另一重要因素是「歲月」。金石碑版在製作完成後,歷經歲月的「磨礪」——風化、殘破、斑駁,自然造化的「加工」與「修飾」。

如果把製作完成的當時稱作是「第一次創作」的話,那麼這經歷歲月的「加工」與「修飾」後,可謂是「二次創作」,也所以同一金石書法,不同時期的拓本,就會面貌不同,如石鼓文的宋拓本、明拓本、清拓本。

「二次創作」就像明清傢具上的「包漿」,使得這些金石碑刻書法與初貌有了較大的差別:金石味越來越足,越來越醇厚。所以,金石味沒有了歲月的參與就無以成立,它是先天(人工鑄、刻)與後天(自然力)合力作用之結果。由於歲月的陶煉,初完成時的人工製作痕迹逐漸的消褪了,越來越多天然之趣。初時或許還帶著一些「火氣」,經歷時間老人的「點化」,漸漸變得沉靜與平和。

不過,歷經歲月滄桑的金石碑版之能有「金石味」,也是文人審美意識所賦予它的。柳宗元說:「美不自美,因人而彰。」金石味是後世文人與藝術家的「美的發現」。金石書法的剝蝕、殘損,在不具藝術審美素養的人眼裡,只是爛銅殘石而已,或者也只具有文物考古之價值。唯有審美的眼睛,才能感受到「金石味」之美。

「金石味」其實還可以細分,分為「金味」與「石味」。金味,主要源於青銅器等金屬器皿之文字書法,故趨於剛健圓潤之美。石味,主要源自石碑、山崖等石上文字書法,故趨於蒼茫拙樸之美。可以說,清代以來的走碑版金石一路的書家,他們的實踐主要就是圍繞「金石氣」的審美理念而展開的。

相關內容敬請參閱:金石碑版書法:六大門派

作者:方建勛,北京大學歷史系

來源:節選自《榮寶齋》2017-05 總第150期

金石有味 學各有法——清代以來臨習「金石碑版」的幾條路徑及其審美追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入門 的精彩文章:

柳體集字古詩十首,錚錚鐵骨入夢來!
大集:中書協草書委員會委員作品欣賞,你覺得怎麼樣?

TAG:書法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