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怡然集的載庵隨筆

怡然集的載庵隨筆

吳至錄

號樂齋、載庵,粵東潮汕人。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碩士,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文化部青聯書法篆刻委員會委員。結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研究生課程班,中國國家畫院胡抗美、曾翔書法工作室,中國國家畫院沈鵬工作室創研班。《東方藝術》書法雜誌全國中青年二十家。

載庵隨筆 | 丁酉秋

文|吳至錄

(一)

再堅持一會兒,那花兒就要開了。待夜色映上石階,萬籟俱寂。今晚,那花兒就要開了。

記得張愛玲是這麼描述的:家中養了玫瑰花,夜深人靜時,試探性的開「啪」的一聲,緊接著「啪啪」乃無數聲中如中彈得蝴蝶紛紛從高空中跌落下來。一種是期待,另一種寫的驚心動魄。而我追求的是另外的一種。我們不見,然而盛開。是的,執著,堅持,持之以恆。

一階段來,我堅持臨池、閱帖、讀書、刻印。那天,從老師工作室回來,感於老師的教誨,心血來潮,刻了若干印,出乎意料的好,於是,我順手刻了個「忽爾盛開」,於是,我看見了花兒盛開的感覺,一種期待。但道理就在其中,一種喜悅,一種超然。

博我以文

(二)

最近我見到了杖藜書社競臨《韭花帖》,針對性的臨習研究,效果很好。以我對行楷書法的偏好,也對《韭花帖》情有獨鍾。

案上有筆墨,有《韭花帖》。韭花,我時常想起在自家菜園採摘韭花的情境,初秋韭花初長,一芽一芽,隔天三三兩兩忽而青矗矗長滿菜地,瀰漫芳香,招蜂引蝶。走一步,彎下腰來觸手可采半束,手從根部一頂,香味瀰漫,色如玉,似出浴美女,嬌嫩欲滴。

書法之美不可言狀,而書法又與日常物件聯繫,如信札,則形式美之外,其中趣味,又讓人浮想。

《韭花帖》是楊凝式寫給友人的信札,午睡醒來,甚餓,有人贈韭花,清香美味,吃得高興,遂拈筆寫成此帖。難怪有人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而即景生情,書法的美與之合一,趣味盎然。一個個字疏朗有致,字與字之間距開闊,其空白處有如生長著嫩綠的韭花,一棵一棵的,是開著花熟透的韭花,彌散開來,經久芳香。

我言《韭花帖》甚在氣韻,挺拔有致,落落不群,洒脫、蕭然。楊凝式留下來的其他書法作品也別具韻味,《神仙起居法》彷彿不食人間煙火,超凡脫俗,入無我境。黃庭堅曾寫道:「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換骨金丹」 覓之不易也。

(三)

如果你步入雲水山房,沉香幽幽的味道、古琴的聲音、雅緻的環境、精美的掛件,很多美好的東西會吸引你,沉醉其中,讓你流連,不忍離去。

書法的形式與環境融合在一起,書法因環境有味道,環境因書法美妙,配上插花、沉香的掛件和諧統一。真是讓人心動,如影隨形,相得益彰。

通過眼觀、手觸、鼻嗅等品香形式對沉香進行全身心的鑒賞和感悟,並在略帶表演性的程序中,讓人愉悅、享受、感悟與大自然融於美妙無比的清靜之中。

老師寫的禪詩,你可以慢慢品味,線條的美感、筆墨的精妙,如入寺院聽禪聲讓心靜謐、安寧,讓人充滿敬仰。剛點燃的幾縷香,聽著幽幽的禪音,把剛煮沸的水沖泡茶,冒著熱氣。沉香、茶香、禪音,周遭一切皆美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禪是什麼,只在心中。平常心是道,需要在自己心中找到處所。茶如禪,需要你慢慢品味。禪茶一味,能洗滌心靈,放下是非,安然面對,去體會心中一片寧靜。

紙上數行字,空中幾片雲。茶香一縷,禪心一掬。抑是禪又抑是茶又是什麼。是牆上的書法,是剛泡的茶,是美妙的禪音,是沉香的香味,又可能是你我的心。

(四)

書法之美,難言其狀,吾偶爾對一些臨習的碑帖沉迷、玩味,讀之、思之。

書法從形式上就是對線條的表達,一根線不絕如縷,多元與同一,各有表現方式。形式的改變,因時相承,歷代在變,而常賦予新的生命力,流水今日,明月前身,花開花落,各入法眼,不變的還是繼承與創新。書法,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是明眼人一看,標準該有還是有的。當然,形式和線質如何,最終歸於道。

遊走於傳統,涉獵各種書體紮實於線條、筆法的練習及加深對傳統的學習,藝道並進,如文火煲湯才能讓味道更淳遠,才能更耐人尋味。而通常一個碑、帖的學習,其實三五天就可以很快掌握並進行創作,看得見的是傳統,看不見的是繼承和認知,要學周伯通兩手互搏的辦法,自己跟自己打,樂趣才會增加;學習要一點點的滲透、融合 。但是如果你不學更多的東西,那用起來捉襟見肘很容易露怯,只有學得多用起來就輕輕鬆鬆,優雅自如,對傳統認識愈深就會愈能沉浸其中,去享受而不去賣弄它。學藝術是自己的事,與其他無關。時常我也把學書法當成一種修為或信仰,心懷敬畏!

雨後,一陣清風拂過,窗外夜色寂靜。我獨坐南軒窗下,看著孟津臨古字法,覺其腕下有鬼神,信然……

載庵隨筆 | 讀《原來如此》

最近讀到一本《原來如此》的書,有關民國人物的一些軼事,頗與世說新語類。於是想起一個詞北京話叫民國范兒。 百度一下見到陳丹青是這麼說的: 對於什麼是真正的「民國范兒」,陳丹青說,「范兒,是一種『樣子』」,也就是民國人特有的精神、氣節、面貌、習性、禮儀。至於具體什麼是「民國范兒」,他只是避實就虛,不停地舉例子,不時地拋出形容詞。

總之,跟現在人不一樣。 按照陳丹青的說法,從譚嗣同、徐錫麟、蔡元培到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胡適、魯迅等,他們的舉手投足,氣質修養都有著一股「民國風範」。 而且截止日期為1966年,是的,在那之前北京叫北平,京在南。為什麼那個時期的學者,詩人、藝術家,作家,甚至軍閥、政客舉手投足有一股范兒,也就是所謂民國范兒。與之相似 歷史長河中,朝代更迭然變化,為什麼人會對魏晉風度格外著迷? 漢末至魏晉,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不斷激化,社會動蕩不安,政局如風雲變幻,民國時期也頗相似;變幻的世事卻有著自由的追求,從精神上尋找藉慰,從學術上追求獨立,在亂世間避席,人格飽滿,精神滿足,加上傳統未割裂,國家分崩離析,而民與國有別,反而文化沿襲著,言語舉止別有范兒,會人嚮往。 九十年代初剛來北京時,住趙登禹路北段靠新街口,對面是八道彎衚衕,魯迅曾此居住過,衚衕七拐八彎的,經過時就有種敬畏之心;一段時間因經常去地安門方磚廠衚衕,有一小四合院,庭植石榴、海棠樹,有一迴廊連接南北房,房子雖整修過,但仍有保留主人的原來的格調,為馬敘倫先生故居,人文情懷滿滿;居清華、北大附近時,常於閑暇誑北大三角地,繞未名湖畔小徑,波光塔影依舊,遙想當年北平人物是否也曾像我一樣無事在湖邊走著,無論春夏秋冬。而於夏秋夜走在清華大學老學堂後面小徑,夜色迷茫中透些光亮,斑駁之間頗有朱自清之文境。舊時明月光尤照,不見當年月下人。當是時,仿如穿越。 可能因為學藝術的關係吧!對於讀到民國期間人物之句,言語,特別是住處都會稍微留意,畢竟北京我很熟悉,經過時可以去看看作遙遠之想。讀原來如此有下三則: 邵洵美原名邵雲龍,16歲時戀上了表姐盛佩玉。邵見《詩經.鄭風.有女同車》中有「將翱將翔,佩玉瓊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句,「佩玉」為表姐之名,於是從「洵美且都」中取「洵美」二字為自已之名,以名寄情。 聞一多在西南聯大講課時,進教室先不講課,而是先掏出煙盒向學生笑問:「哪位吸?」學生們笑而不接,他便自已點一支,長長舒出一口煙霧後,拖長聲音念上一句「痛飲酒,熟讀離騷,方得為真名士!這才開始講課 錢鍾書嘗言:「20歲不狂是沒有志氣,30歲狂是沒有頭腦。」1933年,23歲錢鍾書清華畢業,其時,陳福田等人想讓錢入讀清華研究所。錢答道:「放眼清華,還沒有一個教授有資格當我的導師!」人有才,沒辦法。讀之皆有此范兒,多不枚舉。 讀民國時人對話與世說新語同樣方令人遐想,而世說新語大多人耳熟能詳,王、謝,陶、竹林七賢,玄學、飲酒、服藥和清淡等等,多為人所樂道。馮友蘭論「魏晉風流」提出四點,即必有玄心、須有洞見、須有妙賞、必有深情;魏晉士大夫隱居避世,明哲保身,內在的修養、隱逸之風頗有范兒。讀世說新語之人物、文辭,與民國范兒可謂異曲同工,魏晉風度已遠矣,民國范兒似在風中尤能聞到一樣,雖然 漸漸遠去,但令我也痴迷、心往……

丙申冬

載庵隨筆 | 讀書記事

以前看書,看過了就算了,也沒有如五柳先生的不求甚解;不過現在讀書見到有喜歡的詩句、對聯、句子、對話什麼的會記一下,品味一般。對於書,見什麼就隨便看一下,有時看見有推薦的書籍也就買了,畢竟書在當下算是廉價的商品,花點時間去看別人用心思寫出來的文字,倒是合算的很。

學術的書,看的很容易犯困,最合適在床頭放幾本,睡不覺時看看算也能治失眠吧!我比較喜歡看的就是散文,短而精、灰諧或趣味,很合適我這片斷式記憶的人,唐宋八大家,東坡題跋,梁實秋,周作人,還有當代的馮唐等等;書案桌前几上,隨便一置,寫字之暇,邊喝茶,隨手拿本翻翻,悍文趣味自是一樂事哉!

隨園詩話把詩跟事情結合,不僅詩拈的好,趣聞式的記錄讓詩人、詩豐滿有血有肉,讓人入境。

錢鍾書先生的談藝錄把詩人、詩句爛熟式的娓娓道來,沒有五車書不可及,況先生兼懂幾國語言超強的記憶、思維也是吾等不及也,讀之信服。

梁實秋的雅舍小集,讀起來讓我不釋手,而隔斷時間會重複拿來看看某個文章,我時常能回味到其中的很多事情仿如曾經歷過,猶如恍惚!

至於看過的如賈平凹的,莫言、王朔…等的文章看過了不知道為什麼,反而忘掉的更快。最近從某書刊看了推薦孫犁的書衣文錄、木心的即興判斷、張宗子的往書記,買來看來不錯,就把書看過了又照書刊介紹買了他們一些其實的作品,但倒是不如這些推薦的。

就啟發性敘事抒懷的唐宋八大家,能給你讀文章文理的思考,寫文章樣式及文字的學習。經歷歷史的洗禮,成為經典文章,學子必備。

明清著作讀的無非四大名著丶警世通言丶閱微草堂、及一些零散的文章,目前也不記得了。

至於小說,初高中時感覺是拉倒學習成績的元兇,沒有從文字中去邏輯性學習而是從中看到江湖的紛爭,彷彿自己融入其中就是一個角色甚至主角,以至常作夢如入小說境中打打殺殺,介入江湖,好笑的很,又嚮往的很。以至於今天談到某個人物時還津津樂道!

「經書括根本,史書閱興亡」,為了讀書法史也又簡單的去讀了資冶通鑒,以前記得最喜歡讀的一個也是各個朝代的演義,再經過電視劇丶聽講故事基本上的歷史事件倒也清楚只是書法史中說的是歷史年號也就得去查找了。

世說新語的遣文及境界讀了爽然,萬勿當真,一粲可也!但現在讀民國時期人物的「民國范「也有此感,是否風物一時,直可遙想。

如同沒有系統性做些閱讀(除了書法論、書法史、藝術類外),喜歡散文的天馬行空,「李杜泛浩浩,韓柳摩蒼蒼」。詩也當散文讀,有如李白的神思,杜甫的憂思,等等,遙不可及而又理在其中,雖然看過後也試著寫些,但不可遙及又不可微觀,只述事而已,但又是自己想說的,以情敘事而已;最近喜歡上陳鴻壽說的一句話,「文藝事不必十分到家,乃得天趣」於是釋然,寫就寫了,而且不妨多寫些。

(下午3點左右騎摩拜單車到清華打籃球,適逢清華同學在上籃球課,體育老師對著我喊道:「這位同學我們要上課了,你先去上二節自習課大概4:30再來打吧」!我拿著球默默地走開,走去另位一個操場。)

(一對年輕男女朋友經過五道口,見邊上幾位打扮入時的富二代在停靠跑車,(是非常貴的)聲音轟雷響,有好幾輛,引人注目;年輕的女孩問男朋友這個什麼跑車,真拉風,男朋友也不知道什麼跑車,說是很漂亮,等哪天有機會帶你兜兜風,然後再笑著說,現在也可以去,不過我們先掃二輛摩拜單車吧!兜風去。)

南窗獨坐,清風徐徐,仲夏夜燈下竟得如許時刻,亦是好時候也。 是時,筆墨猶酣,腕下如神助,如東坡說的明窗淨几,心情愉快之境落筆感覺。 在某一種時候,忽然就有美好之境: 初春時節,與家人朋友踏青,面對大自然美景之慨嘆,或於寺廟靜僻處萬籟俱靜那種禪意,與三五子飲茶於琴聲中,或同飲至酣處,那種熱鬧氛圍。動靜皆宜,在心情愉悅時都有好時候。 以前,年輕時覺得60後趕上好時候,心裡很羨慕。當自己被80後羨慕時明白了人各有時。 珍惜現在的吋光才是重要的。有什麼比珍惜當下重要呢?不,沒有。 如果活在懷念中,那麼有一點證明你正在慢慢老去。再美好的過去,就是過去,往事如煙。 現在很重要,如果你沒有,那麼去努力。如果你放下,那麼你自在。當下你要做的是從心,擁有健康的身體、正確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不放棄,去追求你的方向。時享天倫2之樂、時有朋友聚會、時有好書可讀丶時能遊歷山水。況 社會上紛擾與我何干,我只要安靜的心去生活 ,什麼時候都是好時候。因為你心中已經擁有了。

丙申夏

剛泡好的安吉白茶,明前的,綠色的葉子在水杯中飄浮,香味四溢,了痕坐在鼓樓一個四合院喝著茶哂著陽光。我們聊了一會兒天,順便聊了一下展覽的事,起個什麼名字,說了幾個都跟別的有點雷同,乾脆叫天天向上吧!(之後展覽名為方圓之間)我們要保持這心態,或許未來無可限量。了痕口無遮攔的一如既往,爽朗地笑了笑,說完又深沉的抽了支煙,沈默著。 說起書法,了痕又點了支煙,我就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寫,別人說什麼不管,反正他們又不懂,一根線如何表現,如何提氣如何處理結構、整體。一談到這裡了痕又激動了一下侃了一大堆。 每次跟他聊對我也是一種檢驗和思考,所以有時候我們打電話聊一聊也相互的問了一下自己對藝術的看法,時有所獲,如果沒有跟他聊聊別的什麼的,看他流露的真性情,逗一逗,也挺好玩的。 茶漸漸淡了,茶葉的顏色開始變了,沒有剛泡時那樣綠了,看著水波不興,時光流轉,不由感概:逝者如斯! 今天的天氣真好,藍天白雲的,有一絲微風。哂著陽光,我說我把今天的情況寫一下當作前言吧!他看了看問我怎麼都是寫我的,你呢?我抬頭看了看院子的玉蘭樹,在陽光下花朵亭亭玉立、含苞待放,真好看。 初春,不是每個人都覺察的到的,美好的事情不是在遙不可及的地方而是在你身邊。 感恩生活。感謝有你們的支持。對於書法,我們還在學習之中。

2016.3.24午於鼓樓並記

十天前網上預訂褚橙一箱,昨快遞至,打開一嘗時鮮,橙尤含凍,計未全開,然無餘嚼,果是佳品也,夫人云:比之家鄉之臚崗橙,汁不夠,甜不夠;余言:甜適、汁適固以可矣,物不可比,比則顯其性,適可矣。 午後,老婆拌熟南瓜,揉成狀,加糯米粉,包竽頭絲做成粿四十個有餘,既成,邊蒸,熟而試之,有家鄉味;回想先母在時,逢年過節,家嫂五六人圍坐一圈做粿情景,邊聊天談笑間粿品一盤盤已成,我則負責燒火,情景歷歷,令人襟然,最是新蒸熟粿上來,我每每先嘗,余則拜完神帶著餘熱大家嘗粿的時候,邊嘗邊說這個餡如何、味如何、大小、甚至美不美觀、火候怎樣,一時嬉笑,熱鬧極了。我思及此,見老婆做粿情景,仿如在家。於京多年,每於節時,老婆偶爾做粿,我則常鼓勵她,能在外自家吃個家鄉粿,贊老婆心靈手巧之餘。此樂何哉!

華陽君家養一隻鶴死了,埋後寫了一篇銘文,以記其事,文能述其意,然則因其書法為千古所重,此鶴也壽不知何幾,而書也比之鶴壽或更甚也。 事事難料,壬辰歲得而失於甲午歲,人鶴有情,「天其未遂,吾翔寥廓邪?」悲痛之餘文以悼之,復請上皇山樵君書丹。書現則為後學者所推崇,然命途多舛,遭雷擊崩落於長江,與鶴齊隕,一化羽一遊仙,物雖失於世,然化於天地之間,何其悲壯… 此或與蘇東坡於赤壁游之概嘆然也,悲嘆之事留待詩家而余獨好書丹,書者惟留別號,人不可考矣,或曰陶弘景或曰王羲之,年代已遠而不可洋焉?此耐何之,惟臨習之,偶或作遐想而已,想其落筆揮運真瀟洒自如、空諸一切有出塵之想也。 余之於瘞鶴銘摩崖、四山摩崖有獨好,常參習臨寫故書也稍得寬博之意,習碑之餘參以二王法帖,碑帖融合;近則頗有所悟,得揮毫節奏之趣,飛速緩慢,皆有所控;更雜以所習帖意博收雜揉;此或階段之得也。 又余於臨習所好碑版,偶發遐想,一為文、一為書,文書同為心聲,想見作者留下文書時是否有千古之想。想必其文書俱佳可與世人分亨或只述事,不經意為世所重乎,抑或他因。千古妙文、佳書直可享永世丶宜子孫也!此書法藝術之魁力耳…

丙申秋

2016年11月份下旬,趁著我在深圳時,北京下了一點小雪,到12月下旬天氣預報說有雪,可是除了每周未應約而來的霧霾,這一年終我還沒見到北京下雪呢?天空除了霾,人心慌亂,行人大多數戴著口罩,各式各樣,這就可以從中看出對這天氣的報怨及無奈。微信朋友圈的天空及心情一樣,各種支招,各種討伐,但無計可施,唯一欣慰的一句話就是「等風來,風己經到張家口了。」 每每這時候,就盡量少出門或不出門,寫字、讀書、泡上工夫茶,忘了外面的世界,作「閉門即深山」之想;因霧霾太重,北京發布N次紅色預警,除了等風其他沒用,故在家也偶能怎感到頭昏腦脹的。只有在揮毫時,忘了時間忘了一切,等到寫累了坐下來到窗口一望,壞了,腦袋又嗡嗡的,心情灰暗。 碎玉乍飛,瓊枝橫斜,何日一場雪來把這京城披白呢?2017.1月中,終於又下起雪了,可是,有點偏心,雪下在東,北邊,效外,住在西北方向邊的我終究還是沒看到雪,只在窗邊看見那灰濛濛的天。 我在期待一場雪,等雪落下,飄飄洒洒,琉璃世界,天空潔凈,我心喜悅。

丙申冬

以前看書,看過了就算了,也沒有如五柳先生的不求甚解;不過現在讀書見到有喜歡的詩句、對聯、句子、對話什麼的會記一下,品味一般。對於書,見什麼就隨便看一下,有時看見有推薦的書籍也就買了,畢竟書在當下算是廉價的商品,花點時間去看別人用心思寫出來的文字,倒是合算的很。

學術的書,看的很容易犯困,最合適在床頭放幾本,睡不覺時看看算也能治失眠吧!我比較喜歡看的就是散文,短而精、灰諧或趣味,很合適我這片斷式記憶的人,唐宋八大家,東坡題跋,梁實秋,周作人,還有當代的馮唐等等;書案桌前几上,隨便一置,寫字之暇,邊喝茶,隨手拿本翻翻,悍文趣味自是一樂事哉!

隨園詩話把詩跟事情結合,不僅詩拈的好,趣聞式的記錄讓詩人、詩豐滿有血有肉,讓人入境。

錢鍾書先生的談藝錄把詩人、詩句爛熟式的娓娓道來,沒有五車書不可及,況先生兼懂幾國語言超強的記憶、思維也是吾等不及也,讀之信服。

梁實秋的雅舍小集,讀起來讓我不釋手,而隔斷時間會重複拿來看看某個文章,我時常能回味到其中的很多事情仿如曾經歷過,猶如恍惚!

至於看過的如賈平凹的,莫言、王朔…等的文章看過了不知道為什麼,反而忘掉的更快。最近從某書刊看了推薦孫犁的書衣文錄、木心的即興判斷、張宗子的往書記,買來看來不錯,就把書看過了又照書刊介紹買了他們一些其實的作品,但倒是不如這些推薦的。

就啟發性敘事抒懷的唐宋八大家,能給你讀文章文理的思考,寫文章樣式及文字的學習。經歷歷史的洗禮,成為經典文章,學子必備。

明清著作讀的無非四大名著丶警世通言丶閱微草堂、及一些零散的文章,目前也不記得了。

至於小說,初高中時感覺是拉倒學習成績的元兇,沒有從文字中去邏輯性學習而是從中看到江湖的紛爭,彷彿自己融入其中就是一個角色甚至主角,以至常作夢如入小說境中打打殺殺,介入江湖,好笑的很,又嚮往的很。以至於今天談到某個人物時還津津樂道!

「經書括根本,史書閱興亡」,為了讀書法史也又簡單的去讀了資冶通鑒,以前記得最喜歡讀的一個也是各個朝代的演義,再經過電視劇丶聽講故事基本上的歷史事件倒也清楚只是書法史中說的是歷史年號也就得去查找了。

世說新語的遣文及境界讀了爽然,萬勿當真,一粲可也!但現在讀民國時期人物的「民國范「也有此感,是否風物一時,直可遙想。

如同沒有系統性做些閱讀(除了書法論、書法史、藝術類外),喜歡散文的天馬行空,「李杜泛浩浩,韓柳摩蒼蒼」。詩也當散文讀,有如李白的神思,杜甫的憂思,等等,遙不可及而又理在其中,雖然看過後也試著寫些,但不可遙及又不可微觀,只述事而已,但又是自己想說的,以情敘事而已;最近喜歡上陳鴻壽說的一句話,「文藝事不必十分到家,乃得天趣」於是釋然,寫就寫了,而且不妨多寫些。

丙申秋

飲食與藝術之一則:吃的態度一說到全中國哪個地方人最會吃,懂吃,十個人裡面五六個以上的人會說廣東人,而廣東人裡面數潮汕人最會吃。民以食為天,誰不會吃呢?可是這裡頭真的大有學問,一般來講,家鄉的味道就存在每個人的記憶,所謂一方水土所一方人。可是從地理來說差異性很大,我不是想說各種差別而是分享吃的態度。《中庸》曰: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東坡居士就是其中會吃的人了,不會吃無此境,他不但會吃還會做,真是不得了,一說東坡肉於今天有人流口水,還被津津樂道。我也試過幾個地方的紹興的孔已己酒店就不錯,有一次去拜訪一位老師,他在家裡招待我們的就是細火慢熬的拿手菜東坡肉,他說知道你們來提前半天文火做了個菜,其中印象深就是在肉中放了好多細蔥,在慢火中蔥的香味和肉融合,果然不凡,贊。袁枚是清代著名的美食家,辭官後請了個私廚,叫王小余,廚藝精絕,曾有人重金暗渡,但王小余不為所動。問王小余:「以你的才華,不去供職朱門權貴之家,而要終老隨園,何也?」他說:「知己難,知味尤難……所謂知己者,不僅是了解你的長處,你的短處他也同樣清楚。美譽之苦,不如嚴訓之甘也。」袁枚與王小余常就烹飪之事相互切磋,二人因「吃」成為至交。《隨園食單》里也融入了王小余的見解,在王小余去世後,袁枚還寫了一篇傳記《廚者王小余傳》,使王小余成為了史上第一個擁有傳記的名廚。後來我看了電視劇片段與《傳奇掌柜》相似。在國外,我喜歡日本、新加坡的美食;台灣香港澳門都不錯;在北京,我嘗過豐澤園的蔥燒海叄,味道值得懷念。在廣東那多不勝數,小酒店、大排檔、小吃攤,不信你自已去嘗嘗…都很好!而對於我來說,小時候的一碗蔥花湯至今不能忘懷。古人寫飲食的很多,明清的我也只記得笠翁的閑情偶記,隨園的食單,張大千的書法菜單等…當然,美味對任何人免疫;而普通的菜做出美味然後你贊一個,相信做菜的人會很開心;這就是對吃的態度。我相信會吃的人,會懂得美,懂得生活的品質,會在人生中懂得享受。我經常見些朋友為了吃從東城跑西城,從城裡跑鄉下,甚至很破的小地方,為了一個味道,魂都沒了,我問值嗎?朋友會說:「值」。你對吃的態度,就是你對人生的態度。

丙申秋

青年藝術家個案研究2018吳至録書法作品

怡然集作品欣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書法網 的精彩文章:

祝小兵|三月八日來自刀下的祝福
鑄山人物誌︱丁立人 包羅融通的藝術探索家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