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愛玉,愛的深沉

愛玉,愛的深沉

"玉:內在光鮮,表現含蓄"

愛玉,愛的深沉

整理:殊勝和善

所示藏品:殊勝和善古典藝術館提供

縱覽古代詩文,我們會把對國家的熱愛寄托在玉石之上,比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我們會把玉寄託高尚的情操,王昌齡的「一片冰心在玉壺」,說的正是內心的無瑕;我們還經常用「玉樹臨風」「如花似玉」等詞表現美好的容貌,就連對佳人逝去的痛惜都稱作「香消玉殞」。

可見千百年來,玉,集萬千寵愛於一身。

玉文化之所以能一直存在,就因為它被眾派學說君子化。

儒家說「君子比德於玉」,道家說「君子被褐懷玉」,可見古代文士將玉賦予了多麼崇高的品德。其實這些印象,也是商周禮器屬性的演化。

玉石的光輝歷史,令她在國人心中地位極其崇高。

另一方面,人們迷戀玉石,也是出於對大自然的敬意,這種敬意不是砍伐之後的感恩,而是對自然之美的膜拜。這種敬意,就像西方人將黃金比作太陽。

和田玉內在光鮮,但表現卻含蓄。這種光鮮以平淡的方式,表現的十分絢爛。

故宮專家楊伯達如此評價:「它既不像寶石那樣清澈透明,一眼望穿,也不像石頭那樣渾濁不透,堅硬幹脆,它含蓄內蘊,生動而富有靈性,為文明時代華夏民族所繼承。」

玉的美,外有光澤,內有性格,代表了華夏民族的文化理念。人們對其自然魅力的追求,永世不衰。

-再讀一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殊勝和善和田玉 的精彩文章:

玉如美人 常伴吾身
和田籽料原生皮的特徵

TAG:殊勝和善和田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