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聰明人爭鬥,輸贏只因這一點!
原標題:兩個聰明人爭鬥,輸贏只因這一點!
01
楚國要想在漢水以東擴張,首先要拿下隨國。
怎麼才能拿下隨國呢?
楚國大夫斗伯比採取的是「強者示弱」的策略,隱藏楚國的軍事實力,讓隨國輕敵,從而誘使隨軍出戰,殲滅隨軍。
這樣的策略只瞞得過驕傲自大的人,而歷史給了楚國這個「盟友」—隨國的少師。
很遺憾,史書上沒有說這個人叫什麼名字,少師是個官職。 「鄭伯克段於鄢」里的武姜,武是她丈夫的謚號,姜是姓,也是沒有名字。
根據楚國人得到的情報,少師有兩個特點對楚很有利:
一是狂妄自大;二是得寵。
被隨王任命為外交使節的少師肯定會相信「楚弱」的假象,並且會將消息及時彙報給隨王,從而達到楚國的目的。
聽起來萬無一失。
楚國還有一個大夫,叫熊率且比的,提出了自己的擔憂:
隨國還有個賢臣季梁呢,能不能瞞過他?
季梁還沒出場,敵人就給他這麼高的評價,後來的史實也證實,季梁確實沒有辜負這個評價。
斗伯比很坦然:
如果季梁出面阻撓,我們再做打算,外交官不是少師嘛。
少師來到楚國大營,看到楚國的老弱病殘,心下大喜,回去向隨王彙報,隨王當即答應出兵,季梁立馬錶示反對:
楚國的弱小,全是假象,我勸大王內撫百姓、外交盟友,可保隨國太平。
隨王一聽有理,打消了出兵的念頭,開始在內政外交上改革,楚國人一看,占不到什麼便宜,就撤兵了。
故事還沒有結束。
兩年之後,隨國少師的地位進一步上升,比當年與楚軍打交道時還受寵。
斗伯比一眼看到了這個機會:
咱們的敵人有弱點啦,千萬不要放過這個機會。
楚王糾集了一幫小兄弟浩浩蕩蕩去討伐隨國,季梁再次努力,想救祖國於水火:
咱們先假裝投降,讓楚國人認為我們好欺負,讓老百姓感受到亡國的恥辱,然後再反擊。
少師卻有不同意見:
我們必須儘快開戰,否則將錯過偉大的勝利!
隨王決定聽少師的,出兵迎戰。
季梁和少師同時陪隨王上了前線,又因為戰術問題起了爭執。季梁說:
楚國人以左為尊,楚王一定在左軍,所以左軍是精銳,右軍是老弱病殘,咱們集中兵力先打垮右軍,楚軍士氣低落、軍心渙散,咱們就能勝利。
少師對這種戰術不滿:
咱們大王也親自來了,只有和楚王直接對敵才是平等的,為什麼要示弱?
隨國實在太弱,楚國實在太強,攻擊右軍都不一定能取得勝利,更別說攻擊精銳的左軍了。
隨國敗得很慘,隨王的戰車被楚軍繳獲,少師也死在戰場上。
隨人低聲下氣地來找楚軍求和,楚王本來不想答應,斗伯比說:
少師死了,隨國少了一個禍患,現在咱們占不到便宜啦,還是簽了和約撤兵吧。
02
自始至終,楚國是戰是和,考慮的都是隨國的政治環境,說的更具體一點,是看少師還是季梁當權。
季梁是隨國的棟樑,是楚國的心頭大患;而少師是隨國的弱點,少師一受寵,就代表著滅隨的機會來了,少師一死,滅隨的最好機遇已經失去,於是秣馬厲兵,靜待時機。
如果季梁一直當權,楚國決不敢輕舉妄動。
讓隨國打敗仗、險些亡國的,是隨國自身的弱點:親小人,遠賢臣。
我想起了李牧這樣的棟樑之臣被小人整死時的怨憤,想起了「汝自毀萬里長城」的悲嘆和控訴,想起了岳飛死時金國人飲酒慶賀時的興奮。
自身沒有弱點,任憑敵人多麼強大,都奈何自己不得。
國家如此,個人亦然。
03
兩國的三位大夫—季梁、斗伯比、熊率且比都是大徹大悟之人,他們對政治規律爛熟於心,其智慧每每讓我後背一涼。
人世間的一切都有其規律,無論多大的人物都得遵循規律,把規律看透、用好的人,實在是太可怕了。
熊率且比在整個伐隨的過程中只說了一句話:
隨國還有個賢臣季梁呢,能不能瞞過他?
只這一句話,就已經可以讓他青史留名了。
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但是,英雄人物作為歷史的推動者和領導者,往往可以影響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熊率且比可謂知己知彼。
斗伯比針針見血,把隨國人才得失作為楚國戰略的出發點,是整場劇的總導演,楚王都成了他的演員,幾乎將整個隨國控於掌心。
不過,季梁、斗伯比、熊率且比這樣的人,足以為友,足以為敵,卻總讓人感覺難以親近,他太聰明了,太可怕了,總得提防他。
兩年之前,一位哲學女博士曾在講台上說:
婚姻是有感情基礎的利益同盟。
我當時後背一涼,此人只可為友,不可為妻。
鄭板橋說「難得糊塗」,言下無限感慨。
你把世界看透,就會失去好奇,失去很多樂趣;
你把世界看透,就會發現很多殘酷的現實,可是又不能改變,徒增痛苦;
你把世界看透,站在歷史的風口浪尖,別人都對你心存戒備,從此不再有友誼。
所以嘛,人活著,還是糊塗點好。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草廬論劍(ID:caolulunjian)
TAG:草廬論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