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持股比例大幅放開 銀行業市場化大局已定
4月11日上午,海南省海濱小城博鰲,蔚藍的大海與碧空相接,熱帶植物向著太陽拚命生長,這裡夏天來了處處生機勃勃。此時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央行行長易綱宣布了12條金融開放的新舉措,外資進入我國的銀行、保險、證券、基金、信託等幾乎所有金融行業,持股可以達到100%,與中資一視同仁,並且給出了時間表!這個爆炸性的消息瞬間飛向世界各地。
我國金融業大門大開,對本土金融機構會帶來多大衝擊,尤其是金融根基、總資產高達252萬億的銀行業?「銀行業對外資有限性開放已經十多年了,外資市場佔比還不到2%,需要擔心什麼呢?」青島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原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易憲容認為,我國銀行業市場化的大格局已定。
金融對外資全開放,目的在於人民幣國際化,實現資本自由流動。然而資本自由流動既能改善資源配置,也會產生一定的風險。
4月13日,華安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強調,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形成了「一委一行兩會」的新格局,從組織架構上紮好了防風險的籬笆,但最終要看監管執行的效率。
時點的選擇
我國金融大開放舉措的宣布沖淡了中美貿易戰的火藥味。
在林采宜看來,金融大開放按計划進行,此時宣布帶來了更多效果。
中信建投銀行業分析師楊榮認為,金融業加速對外開放原因在於,人民幣國際化進入關鍵階段,「一帶一路」倡議等穩步推進,開放中國金融業將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是加入世貿組織承諾緩衝期來臨的履約踐行。
人民幣國際化推進方面,從IMF資本和金融項目交易分類標準的40個子項來看,我國可兌換和部分可兌換的項目已實現37項。包括銀行在內的金融行業對外資全面開放,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必要條件,這是去年就確定下來的。
去年11月10日,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在國新辦吹風會上就談了金融開放的措施,基本上與此次宣布的12條舉措差不多。2017年12月13日,銀監會披露了金融業對外開放具體措施,與本次宣布的內容基本上一致。2018年2月24日,銀監會重新修訂《中國銀監會外資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增加了外資法人銀行投資設立、入股境內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許可條件、程序和申請材料等規定,為外資法人銀行開展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股權投資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今年3月,全國兩會時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道,要有序開放銀行卡清算等市場,放寬或取消銀行外資股比限制,統一中外資銀行市場准入標準。
此次宣布的12條舉施當中,關於銀行業開放的規定包括:取消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內外資一視同仁,允許外國銀行在我國境內同時設立分行和子行;對商業銀行新發起設立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和理財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不設上限;大幅度擴大外資銀行的業務範圍。
中小銀行成目標?
外資可以暢通無阻地進入我國銀行業,市場似乎「談虎色變」。
「外資進來,我們表示歡迎!相互競爭能夠促進雙方發展,無論業務、風控、服務上都可以相互學習、相互促進。」華南地區某城商行行長對本報記者談起金融大開放時表現得相當淡定。
「外資十多年前就進入銀行業了,中國銀行業沒看到有什麼問題啊!外資形成巨大衝擊了嗎?沒有啊!」在林采宜看來,中資銀行市場化的程度已經相當高,優勢明顯,無需擔心外資銀行的搶食。
1994年,我國就開始允許外資銀行進入;2003年,我國政策規定單個境外金融機構持股中資金融機構不得超過20%,同一中資銀行的外資持股比例綜合不得超過25%;爾後我國對外資進入金融業致力於簡化行政流程、優化經營環境,統一市場准入標準等。此次,我國包括銀行業在內的金融業,對外資全面放開,並給出了時間表。
過去外資銀行在中國發展如何呢,是否對本土中資銀行形成了大挑戰?光大證券宏觀分析師張文朗表示,外資銀行在我國「水土不服」。我國從1994年開始允許外資銀行進入,但開放的速度較慢,外資銀行錯過了我國銀行業大發展的黃金期。全球金融危機後,境外投資者部分因為母公司財務壓力增大撤出中國。外商獨資銀行因為業務受到較多限制、營業網點太少,難以與中資銀行競爭。
2008年金融危機之時,外資銀行流動性告急自顧不暇,多家外資銀行撤出中國。如高盛撤出工行、美國銀行撤出建行、西班牙對外銀行撤出中信銀行、德銀撤出華夏銀行等。目前,我國五大行當中,只有交行、中行前十大股東中有外資銀行。外資控股中小上市銀行數量又如何呢?第一大股東是外資銀行的城商行有杭州銀行、南京銀行和北京銀行;而第大二股東是外資銀行的有寧波銀行和上海銀行。
截至2017年末,我國銀行業總資產規模達到252萬億元,10年來複合平均增長率達到17%。2017年末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總資產3.24萬億元,市場佔比僅接近1.3%。2006年,外資銀行的市場份額還為2.1%,10年時間市場佔有率在一路下滑。
我國銀行業2000年是一個新起點,國有銀行進行股改,甩掉了歷史包袱,通過規範上市以及市場競爭,目前我國銀行業的多項監管指標要求都較高,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的競爭力。
那麼,金融業全面放開,外資仍會熱情高漲嗎?又會為我國銀行業帶來什麼呢?興業證券銀行業研究員傅慧芳認為,對外開放政策措施一方面拓寬了中小型銀行的資本補充渠道,另一方面為這部分銀行學習國際先進業務經驗和管理體系,構建更合理的風控及公司治理結構提供了機會。不過中國中大型銀行的體量和目前全球資本監管趨嚴,外資進入可能性較小。未來中小銀行有望迎來一波外資行入股熱潮。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則認為,擴大金融業開放將會推動中資銀行資管業務與國際接軌,有利於銀行業打破剛兌。
如何防風險
金融業全面開放,資本自由出入,如何防風險成為關鍵點。
上述華南某城商行行長認為,只要金融行業的槓桿嚴加控制,就不會出現大的風險,過去監管處於真空地帶,就是因為形成了高槓桿而導致了風險。
過去我國金融實行分業監管,出現監管空白,由此形成的金融槓桿,衝進股市引發2015年股災,出現在大的民營機構形成高債務風險點,在債市、期市當中引發「強震」,在房地產導致價格大漲……
管理層對此高度重視,從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到去年金融業進入嚴監期,監管文件密集下發,處罰力度之大史無前例。如今,代表金融業大監管的資管新規,已獲得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落地進入倒計時,未來銀行業打破剛兌在望。擴大金融業開放,中資銀行資管業務與國際接軌在望。
易綱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表示,中國目前的確存在槓桿率高、債務水平高的問題。從審慎的貨幣政策和金融穩定的角度出發,首要的任務是要保持債務水平的穩定;第二個任務是讓債務結構更加優化,平衡好政府債務、企業債務及個人債務;第三個任務是讓總槓桿率更加合理,「中國將會通過保持債務水平穩定等三大任務來實現一個漂亮的去槓桿。」
金融業對外資全面放開,市場擔心帶來風險,但楊榮認為外資進入可以促進我國銀行健康發展,有助於提高銀行的公司治理能力、降低運營成本從而提高利潤。同時可向外資行學習防範風險的經驗,外資銀行對混業經營、防範系統性風險有豐富的經驗。
林采宜稱,大金融監管體制改革之後,從組織設計防止監管套利,形成合力,但最終還看監管措施效率,是否監管真正形成協同效應。
※張勁:心懷未來暢遊藍海
※個稅起征點提高倒計時 兩會都提了哪些調整方案?
TAG:華夏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