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國山水Ⅰ—造像深處」佛教藝術展
「佛國山水Ⅰ—造像深處」由喜瑪拉雅美術館與新疆龜茲研究院、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三方攜手,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聯合主辦,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創始人、館長戴志康擔任總策展人,新疆龜茲研究院院長徐永明、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所長李天銘擔任策展團隊成員,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理事會理事長沈其斌擔任藝術總監,首次將被譽為中國佛教文化搖籃的新疆龜茲古國壁畫藝術和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壁畫、彩塑藝術等世界文化遺產「請」到上海,全程跨越5000公里,總計80件藝術瑰寶。
以下為本次展覽的精選作品:
龜茲壁畫
降伏六師外道
克孜爾石窟第80窟
約公元7世紀
155×285cm
袁廷鶴 臨摹
依據《賢愚經?降六師品》繪製。故事說,印度王舍城洴沙王勸弟信奉佛法,佛及弟子與六師外道赴布施大會,於會上鬥法,降服六師外道。王弟與六師外道盡皆皈依佛門。該壁畫人物眾多,場面宏大,是龜茲壁畫重要題材之一。
阿彌陀經變
庫木吐喇石窟第14窟
約公元7-8世紀
189×383.5cm
袁廷鶴 臨摹
依據《佛說阿彌陀經》繪製,表現阿彌陀佛西方凈土世界的情形。畫面中阿彌陀佛坐中央,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脅侍左右。天空諸佛赴會聽法,飛天供養,香花飛舞;下方繪聽法菩薩及諸天人。畫面宏大,氣勢磅礴。
彌勒兜率天宮說法圖克孜爾石窟第17窟
約公元6世紀
130.5×274.3cm趙麗婭 臨摹
畫面表現的是彌勒菩薩於兜率天宮說法的情景。彌勒交腳坐於金剛座上,左手提凈瓶,右手作說法印。兩側各繪五身聞法天人,姿態各異。凹凸暈染法的大量運用是此幅壁畫的主要特點。
娛樂太子圖克孜爾石窟第118窟
約公元3世紀
214.7×335cm吳俊生 臨摹
故事依據《佛本行經?入譽論品》繪製,描述凈飯王恐釋迦牟尼出家修行,廣招美女,充太子宮室,希望留住太子,然太子面露愁苦,無動於衷的場景。畫面四邊以兩方連續的纏枝蓮為飾,表現宮中富麗堂皇。
天相圖克孜爾石窟第171窟
約公元5世紀
101.5×355.5cm張婷 臨摹
石窟中的天相圖是古代龜茲人民對宇宙和天空的理解和認識。蔚藍色的天空中,描繪有日月星辰、立佛、風神、金翅鳥、飛翔的聖者等,畫面色彩明艷,冷暖對比強烈,繪製精細。
燃燈佛授記克孜爾石窟第69窟
約公元7世紀
120.8x159.8cm袁文宇 臨摹
燃燈佛又名錠光佛,是過去古佛之一。畫面中央繪的是光芒四射的燃燈佛,著通肩袈裟,右手托缽,有身光和頭光。
彌勒說法圖(局部)克孜爾石窟第27窟
約公元7世紀
142.2×182.3cm張愛紅 臨摹
畫面表現眾天人聞法的場面。壁畫中由於礦物質顏料含鉛的原因,人物的膚色由土紅變黑。
八王分舍利克孜爾石窟第80窟
約公元7世紀
79×202cm郭峰 臨摹
故事依據《佛本行經》繪製,描述釋迦牟尼入滅涅槃,八國爭奪舍利,梵志往相勸說,鄰國七王乃各取一份,歸國供養的場景。這是龜茲壁畫中常見的題材。
菱格塔中坐佛庫木吐喇石窟第58窟
約公元7世紀
195.3x199cm徐永明 臨摹
壁畫為菱格構圖,內繪塔中坐佛。塔身每面兩側各畫出一扇敞開的木門。塔下設基壇,壇前有台階,是明顯的犍陀羅樣式的佛塔造型。塔兩側加飾動物、禽鳥或樹木。
涅槃圖(局部)克孜爾石窟第38窟
約公元4世紀
122.5×198cm張愛紅 臨摹
涅槃是指跳出生死輪迴、永無一切諸苦的狀態。壁畫依據《涅槃經》繪製,講述釋迦牟尼涅槃場景。此圖僅為局部,畫面中釋迦牟尼示現雙腳,旁有前來弔唁的梵天、帝釋天、眾弟子,神情哀傷。
伎樂天人克孜爾石窟第77窟
約公元4世紀
81.5×282.2cm袁廷鶴 臨摹
畫面以頭戴寶冠交腳而坐的菩薩為中心,左右配以供養和歌舞奏樂的伎樂等。伎樂上方和下方有表示天宮的象徵性建築。
供養比丘克孜爾石窟第175窟
約公元6世紀
67×143.4cm袁文宇 臨摹
第一身已毀,其餘七身保存完好。比丘人體比例準確,姿勢生動,身體呈S形曲線,肌肉採用比較誇張的暈染法表現。袈裟的衣紋以極細的墨線勾勒,具有「曲鐵盤絲」的藝術效果。
券頂菱格因緣故事畫
菱格中為坐佛,佛頭上方有花樹寶蓋,寶蓋上畫對鳥。其構圖嚴謹,色彩渾厚艷麗。菱格畫是龜茲石窟獨具一格的表達形式。
本生故事畫
畫面自上而下繪五排菱格狀的佛教故事圖。第一排繪四獸供養仙人、龜王救眾商、快目王施眼本生;第二排繪窮人背恩、跋摩羯提施乳濟人、大施抒海得珠、一切施王捨身、端正王斷二母諍兒、馬壁龍王救眾商本生;第三排繪屍毗王捨身貿鴿、伯叔殺龍救國、樵人背恩、智馬救梵授王本生;第四排繪睒子孝養父母、月光王施頭、曇摩鉗聞法焚身、彌蘭商主入城本生;第五排繪鴿子王焚身濟人本生等。
善愛乾闥婆王及其眷屬
乾闥婆為佛教護法神天龍八部之一,善音樂,多以伎樂天人、飛天形象出現於佛教石窟壁畫中。善愛乾闥婆王為佛在涅槃前所最後度化的外道之一。此圖描繪善愛乾闥婆王及其妻子向佛涅槃作伎樂供養的情景。
飛天
此壁畫中的飛天出現在涅槃題材中。中間的一身飛天左手托花盤,右手散花,左右兩身作伎樂、散花供養狀。
龜茲供養人
此圖描繪的是龜茲王公貴族供養佛時的形象。圖中供養人著大翻領龜茲裝,這種服裝樣式對我國北朝以後服飾影響很大。其中三身供養人繪出頭光,下方繪兩身地神,雙手托二供養人的腳。
盧舍那佛
盧舍那佛,意為普照光明之佛。佛教有三身佛,毗盧遮那佛是法身佛,盧舍那佛是報身佛,釋迦牟尼佛是應身佛。壁畫表現盧舍那佛身內包含一切世界,能在一切世界中轉法輪,調伏眾生,法力無邊。
麥積山石窟壁畫
平棋藻井《諸天赴會》麥積山石窟第4窟
北周
高83厘米 寬114厘米
王毓琪 臨摹1982
繪於窟平棋式藻井左側,畫面豐滿,人物眾多,構圖上打破時空,主要描繪各方佛、菩薩、天人等赴會的場面,弟子、菩薩目視遠方,足踩蓮花,騰雲駕霧,緩行於天際,前面四身飛天左顧右盼,前呼後應,似乎在接引眾位弟子、菩薩去赴會。飛翔的雲彩、侍從、法器道具、花卉鳥獸等相互映襯,人物刻畫生動自然,造型優美,色彩明麗,效果上更覺飄逸生動,具有裝飾性與寫實性美感。為麥積山北周壁畫代表作。
平棋藻井《夜半逾城》麥積山石窟第5窟
唐代
高79厘米 寬130厘米
田致鴻 臨摹1982
繪於窟頂右側,此畫面一匹快馬飛奔向前,四周有飛天圍繞,有流雲、彩蓮、佛珠襯托,可能為太子逾城的寓意之所作,形象生動,色彩艷麗,為初唐時期代表作品。《夜半逾城》主要描寫釋迦牟尼作太子時,為求「解脫」之道,立意出家,夜半乘馬握韁越城,天神托馬蹄,飛奔於天空。馬前有騎虎仙人開道,後有天女奏樂、散花,力士護衛,雲彩飛動,天花旋轉的壯觀場面。
飛天
繪於窟斜披左側,此畫面為四角攢尖式窟頂中一部分,呈三角狀。內容反映涅槃經變中眾飛天赴會場面。飛天身形矯健,披巾和寬袍大袖隨風舞動,姿態優美;他們手持樂器、吹奏起動聽的梵音,好不瀟洒自如,飄蕩在碧空中的祥雲、鮮花以及各種吉慶之物,將古代飛天藝術活靈活現地再現,場面生動壯觀。以白為底色,襯以藍、土紅、赭石和黑色,色彩豐富而素雅。由此帶給人們以無盡的遐思和唯美的享受。
飛天
繪於窟龕上方,大型飛天七幅之一。畫面兩組飛天,相向而飛,有的手執樂器演奏,有的手捧供物飛舞,自由自在地飛旋於鮮花與祥雲的虛空之中,一幅歡快祥和的動人場面。別出心裁,獨具一格的表現形式不僅輕盈優美,增加了人物的流動感,也體現了作者卓越的智慧與豐富的想像力。天人的臉部和肌體部分均為薄薄一層優質細泥塑出,其他如衣著、飄帶、飾物及周圍的流雲、花飾等,均彩繪而成。將立體雕塑和平面繪畫珠聯璧合地結合在一起,創造性地繪製出了「薄肉塑」飛天壁畫,具有「呼之欲出」之感,在中國石窟壁畫中獨此一處,成為中國石窟壁畫中的經典之作。
藻井供養飛天
該窟位於西崖中下部偏東,是一個小洞窟,供養飛天是麥積山北魏中期最完整的一幅飛天壁畫。畫面正中心繪一朵盛開的蓮花,周圍有飛天圍繞蓮花飛翔,不同形態的蓮苞、花瓣在天空中自由飄蕩。手持供品的飛天,束髮,頭戴花冠,彎眉細目,頸部有項圈、臂有臂釧、手鐲,上身袒露,下著卷邊羊腸大裙,身軀扭動呈「U」字形狀,體態優美,與流動的祥雲和飛舞的花瓣渾然一體,營造出一種富於歡樂祥和的佛國世界。線條流暢,設色清雅。為麥積山北魏壁畫之佳作。
平棋藻井《出行圖》
繪於窟頂部平棋式藻井右側,為車馬出行圖,畫面中一輛由四匹馬拉車,車中坐一位頭戴花冠,身穿低領束腰寬袍大袖夫人莊重地端其中,前面有侍從開道,後面有護衛相隨嫣然一幅貴夫人出行的場面,旁邊隨從頭戴巾,身穿束腰短袍,有騎馬的,也有步行的。不論是人物還是車、馬,線條簡潔明快。其中有一匹緩步前行的紅馬,體形彪悍雄健,動態和神韻都刻畫的惟妙惟肖,富於生活氣息。由於當時的製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散點透視和焦點透視的構圖方法,又適當考慮到人在仰視中的錯覺關係,每當人們從不同的位置和不同的角度來看,它都有不同的走向和動勢,說明我國古代畫師已掌握了透視原理及高超的技藝。
平棋藻井建築人物圖
繪於窟左側上方平棋藻井內,畫有一城池,城內十餘人,他們身著漢裝,有束腰長袍,也有袒胸短窟的,個個肅穆安靜;城外八人,上身袒露,披巾穿肘外揚,下著短裙,赤足,手持利劍盾牌,身形矯健,步履緩慢,似護法之神。人物均採用單線平塗的手法,施以石青、石綠、赭石、橘黃為主色調,畫面自然和諧、清新悅目。
麥積山石窟泥塑
石雕一佛二菩薩組像麥積山石窟第127窟
西魏
佛像: 高208厘米 寬86厘米 厚50厘米
菩薩像: 高163厘米 寬35厘米 厚40厘米
主佛與右菩薩:(段一鳴)1989年1990年臨摹
左菩薩:(孫靖)1986年臨摹1986-1990
佛像頭部作水波紋高肉髻,面型長方,寬額,長眉細目,直鼻,嘴角上翹。身著僧祗支,中衣於胸前打結自然下垂,外穿對領通肩袈裟,端坐於「工」字型須彌座之上,頭光中央為一大朵復瓣蓮花,圍繞以曲蔓分枝蓮花忍冬,上部中間雕蓮花化佛,左右兩側為手持各種樂器,相向而飛的六身浮雕式「伎樂飛天」,她們翩翩飛舞,撫琴、吹奏,同圓雕佛像相襯映,和諧而完整。背光上雕兩身弟子,二飛天,二供養人相對靜止的人物動態與項光上的飛天形成對比具有生動歡快的裝飾趣味。兩側脅侍菩薩,神情端莊、優雅、肌膚細膩、柔潤。衣著繁縟華麗,富於裝飾性。是麥積山石窟保存精美的石雕造像之一。
泥塑弟子立像麥積山石窟第12窟
北周
高93厘米 寬26厘米 厚18厘米
段一鳴 臨摹1998
塑像位於窟前壁門左側。弟子面型方圓豐潤,眉宇舒朗高聳彎曲,雙目微開下視,雙眼微眯,高鼻,小嘴內斂,嘴角掛著微微的笑意。短頸、圓肩,內穿偏袒右肩僧衣,外著厚重的通肩袈裟,衣角裹右臂搭於左臂自然下垂。雙手交疊於胸前,雙足穿履立於覆蓮之上。面容俊秀、體型勻稱,神情純潔自然,表現出虔誠的年輕僧人形象,是北周造像具有活力的代表作品之一。
泥塑菩薩立像麥積山石窟第60窟
北周
高105厘米 寬36厘米 厚26厘米
段一鳴 臨摹1987-1988
菩薩頭戴花冠,髮鬢較薄,面型方圓,雙目微睜,凝視著前方,雙唇較薄,嘴角微翹,面帶笑容。長頸,戴桃形項圈,兩肩飾寶珠,內著右袒胸、束腰僧祗支,下著外翻長裙,披帛帶自雙肩穿肘自然下垂,左手托一寶珠,右臂曲肘,手持蓮蕾,貼於胸前,雙足立於跣台之上。容貌清雅娟秀,身體修長而勻稱,作微微扭動狀,與豐腴的雙臂相結合,姿態優美,衣紋線條自然流暢、簡潔貼體,有「曹衣出水」之風格。典型的一位溫婉秀麗的少女形象,體現出由北魏的「秀骨清像」向隋唐的「豐滿圓潤」過渡的造像風格。為北周時期的泥塑佳作。
泥塑菩薩立像
塑像位於窟右壁。菩薩頭戴饕餮紋花蔓冠,長發分披雙肩,頸部寬邊桃形項圈,耳飾長墜。高鼻、深目、薄唇。臂戴釧、腕有鐲,瓔珞斜披。帛帶自雙肩穿肘外揚,上身袒露,下著翻邊束腰羊腸大裙,左手提披帛,右手持一蓮花蕾置於胸前,赤足於跣台之上。體態渾厚直硬,具有濃厚的犍陀羅造像風格。為麥積山早期代表作之一。
泥塑菩薩組像
塑像位於窟右壁。菩薩頭戴饕餮紋花蔓冠,束髮,髮辮分披雙肩,頸部寬邊桃形項圈,耳飾長墜。高鼻、細目、薄唇,嘴角內斂上翹。袒胸露臂,戴臂釧、腕有鐲,瓔珞斜披。帛帶自雙肩穿肘外揚,下著翻邊束腰羊腸大裙,左手提披帛,右手持一蓮花蕾置於胸前,赤足於跣台之上。衣紋薄紗裹體,均為細密的陰刻壓線。軀體細膩柔和,面部形態已趨向漢化特徵,其雕塑手法更加成熟。為麥積山北魏早期代表作之一。
泥塑菩薩立像
塑像位於窟正壁左側。頭戴花蔓高冠,面型飽滿豐潤,彎眉細目,直鼻,薄唇,嘴角內斂。著低胸交領束腰長衫,寶繒自雙肩分披下垂。左臂屈肘自然下垂,右手持貼於腹前。身軀窈窕、委婉多姿,服飾層次清晰、厚重富於質感,華麗的服飾體現了其身份的高貴,沉思下的雙眼,含笑的神態,深刻地塑造出菩薩女性般的溫柔與恬靜,給人以高雅、豁達之感。為西魏菩薩代表之作。
泥塑一佛二菩薩組像
佛像水渦紋高肉髻,長眉細目,直鼻、嘴角內斂。內穿僧祗支,胸前繫結,外披通肩袈裟,結跏跌座。肉髻、胸前、衣裙上均殘存彩繪痕迹,覆於佛座前的懸裳衣褶俱呈圓轉的線條,質感厚重,層次分明,富有裝飾趣味。佛面形方園適中,端莊典雅、微微俯視、和藹可親,集中體現了西魏造像的美感。龕外脅侍菩薩,頭戴寶冠,上身袒露,下著長裙,披帛繞肩飄然而下。面容秀美、體態端莊優雅。此組造像為西魏代表作。
往期鏈接:
微·展覽丨雪域丹青匠心築夢,青海唐卡繪畫藝術精品展
微·展覽丨觀照自在,古代觀音造像精品薈萃
微·展覽|大開眼界,密藏精品彙聚「緣起-喜馬拉雅藝術展」
微·展覽丨一場帶你尋找中國佛教藝術源頭的精品展
微·展覽丨匠心人意 一代宗師——紀念敦煌學宗師段文傑誕辰百年
微·展覽丨德化白瓷中的佛教藝術
指 引
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由著名建築師磯琦新設計,前身為創建於2005年的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主館位於上海大浦東人文核心地塊喜瑪拉雅中心內,是從事藝術收藏、展覽、教育、研究與學術交流的民營非營利性公益藝術機構。自成立以來,美術館在當代的社會語境下以開放的姿態和前瞻性的視野探索美術館的新模式,重視學術梳理、嘗試打通學科壁壘、努力連接當代與傳統、推進國際文化藝術交流,致力成為提升專業、走向公眾的新型美術館。
【佛國山水Ⅰ——造像深處】
主辦: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
聯合主辦: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
展覽時間:2018年2月3日-2018年5月28日
展覽地點: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上海市浦東新區櫻花路869號3樓)
※法媒稱歐洲版「班農」改變匈牙利:高舉反移民大旗
※3·15我們在行動,讓消費者安全放心消費
TAG: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