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與朱棣約定平分天下 事成後他卻落得一世凄涼
一
《明通鑒》有這樣一句話,說:「太祖諸子,燕王善戰,寧王善謀。」
意思是朱元璋26個兒子裡面,燕王朱棣善於作戰,寧王朱權善於謀略。
朱棣英勇善戰,這個不消說,大伙兒都知道。朱權其實比他更猛。朱棣20歲就藩北平府,而朱權13歲便封為寧王,15歲就藩大寧府。朱權的封地比朱棣更靠西北,直接與蒙古接壤,真正做到了「皇子守國門」。
明朝立國之初,殘元蠢蠢欲動,邊疆不穩。朱權的王爺日子過得酸爽無比——過一段日子,就會奉命出征,參與打擊蒙古騎兵,將曾經囂張跋扈的蒙古騎兵收拾得服服帖帖。
朱元璋高興壞了:「朕無北顧憂矣!」
二
1398年到1399年,明朝接二連三發生了叄件大事。
一是朱元璋死了,二是朱允炆登基為帝了,三是朱棣打著「清君側、靖國難」的旗號造反了。
朱棣這次發起「靖難之役」,沒有經過長期、充分的準備,多少有些倉促。起兵後,他身邊沒有多少兵力,只有區區數萬人。這點兵力怎麼打仗呢?朱棣把目光盯向弟弟、寧王朱權。
這是因為,朱權擁有一支強大的常規部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如果能把朱權拉攏進自己的隊伍,該有多好啊!「吾得大寧,斷遼東,取邊騎助戰,大事濟矣。」朱棣這樣想的時候,哈喇子都流了出來。
可是,朱棣想拉攏朱權,建文帝何嘗不這樣想?建文帝害怕朱權投向朱棣,派人召他進京。
朱權左思右想:既不能響應朱棣的號召參加「靖難之役」,又不能輕易倒向建文帝。畢竟,建文帝此前主張的「削藩」,損害了自己的利益。他決定採取中立策略,誰都不幫,坐山觀虎鬥。
三
看到朱權態度曖昧,朱棣坐不住了。
1399年10月,朱棣率領大軍抄小道來到朱權的地盤。朱權以為朱棣是來攻打自己的,做好了戰鬥準備。沒想到,朱棣把軍隊駐紮在城外很遠的地方,竟然單槍匹馬進城來見他。一見面,朱棣就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訴苦,說自己已經山窮水盡,無路可走,窮困至極,請弟弟當中間人向朝廷求情,赦免了自己。
不知是朱棣演技太高,還是朱權太年輕,總之,朱權相信了哥哥的話,邀請他在城裡住了幾天,每天好吃好喝供著。
他可萬萬沒有料到,就在這幾天,朱棣悄悄地買通了朵顏三衛首領以及大寧駐軍將領。
幾天後,朱棣提出要離開了。朱權很高興,親自出門去送這尊「菩薩」。然而,這一送出門,他就再也回不去了。在踐行儀式上,朱棣一聲令下,伏兵四起。朱權的大寧駐軍和朵顏三衛卻一動不動。除了大將朱鑒奮力抵抗戰死外,他們全都放下武器,投降了朱棣。
那一刻,朱權的臉色一定相當難看。畢竟,他可是以「謀略」著稱的。
四
「既來之,則安之。」朱權被朱棣挾持加入「靖難之役」的隊伍後,倒也沒有耍小脾氣。他盡職盡責地為朱棣草擬檄文,參與軍事策劃,完成領導交辦的一切任務,態度很合作,朱棣很滿意。
朱棣對朱權表示:「事成,當中分天下。」
4年後,事情果然成了。朱棣攻入南京,在混亂之中建文帝不知去向。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這時候,應該是朱棣兌現承諾的時候了。可是朱棣卻壓根兒不提這事兒,好像從來沒有說過「中分天下」的話似的。
當然,朱權知道朱棣的為人,所謂「中分天下」承諾不過是一張「畫餅」。所以,他也沒有提出更高要求,只是想把封地從北方移到南方,以便養老。朱棣爽朗地答應了,讓朱權自己選地盤。
朱權說:「我要蘇州。」
朱棣回答:「蘇州屬於京畿要地。」
朱權說:「我要錢塘。」
朱棣還是不幹,說:「當年父皇把錢塘封給五弟,最終沒有實現;後來建文帝把它封給了自己的弟弟,也沒好結果。」言外之意,錢塘是不祥之地。
朱棣拋出建寧、重慶、荊州、東昌幾塊地盤,任朱權選擇。朱權很無語。這幾塊地盤,都是偏僻之地,還不如大寧呢。最終,朱權將封地改在南昌。
五
朱權在南昌封地的日子過得很是不爽。
首先,朱棣將原有的布政使司改為王府,布政使司不但陳舊,還很狹窄,朱權一家老小根本就不夠住。
其次,不久便有人告發朱權巫蠱、誹謗。朱棣派錦衣衛秘密查訪,沒找到證據,這才作罷。
通過這兩件事,朱權懂得了韜光養晦的道理,從此夾起尾巴做人,不再給朝廷添麻煩。
【參考資料:《明通鑒》《明史》等】
※哪支部隊號稱國民黨軍最精銳 成立才一年就全軍覆沒
※最搞笑的對戰:二戰時期美軍用一堆土豆成功擊沉日本潛艇
TAG:勇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