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菩薩戒本經》 四十一輕戒 二十九、憍慢不聽法戒

《菩薩戒本經》 四十一輕戒 二十九、憍慢不聽法戒

《菩薩戒本經》(37)

四十一輕戒(29)

二十九、憍慢不聽法戒

文 / 觀諸法如

慈氏菩薩說?北涼天竺三藏法師曇無讖於姑臧譯

乙二、明四十一輕(分三科)

丙二、別列四十一(分四十一科)

丁二十九、憍慢不聽法戒

若菩薩,聞說法處,若決定論處,以憍慢心、瞋恨心,不往聽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懶惰懈怠,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若不解,若病,若無力,若彼顛倒說法,若護說者心;若數數聞,已受持,已知義;若多聞,若聞持,若如說行;若修禪定不欲暫廢,若鈍根,難悟、難受、難持;不往者,皆不犯。

第二十九憍慢不聽法戒。

若菩薩,聞說法處,若決定論處,以憍慢心、瞋恨心,不往聽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這位菩薩聽人家說,在某某地方有法師在那裡說法,或某某地方預先發表了聲明,彼此間對於佛法有重要的討論,就是對於有所猶豫、有所懷疑的問題,大家討論加以決定,「決定論處」。「以憍慢心、瞋恨心不往聽者」,這位菩薩應該去參加這個集會,到那裡聽講佛法和討論,來增長自己佛法的智慧。但是這位菩薩沒有去參與聚會,是什麽原因呢?這位菩薩認為自己對佛法的知識已經很圓滿了,有誰能勝過我呢?以這樣高慢輕視他人,自滿自足的心不去或以瞋恨心而不去聽法,是犯了眾多犯,這種犯是染污起。「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懶惰懈怠,犯非染污起。

若是這位菩薩,他心裡沒有憍慢心,也沒有瞋恨心,祇是懶惰懈怠,提不起勁來,不願意多栽培佛法的智慧增長善法,沒有去聞法也是犯戒,但是不是染污犯,犯的輕微。

不犯者:若不解,若病,若無力,若彼顛倒說法,若護說者心;若數數聞,已受持,已知義;若多聞,若聞持,若如說行;若修禪定不欲暫廢,若鈍根,難悟、難受、難持;不往者,皆不犯。

「不犯者:」這下面說出來怎麼樣情形算是沒有犯這條戒呢?

「若不解」,如果他用的語言我聽不懂,這也算是不解,也可以不去聽。例如,講法是用英語,若是聽不懂英語,則呆坐何用?

這個「不解」,在《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一,是「若不覺知」,就是他不知道有這樣的集會,不知道有地方說法、決定論,不知道這件事,那當然他不去參加,那不算犯戒。

「若病、若無力」,若是菩薩知道有這樣的集會,但在這個時候菩薩身體有病,若無力,身體沒有力量,不能去,也不算犯。

「若彼顛倒說法」,若是菩薩知道說法的地方或是決定論的集會,他們是顛倒說法、邪知邪見的,說的不是佛的正法,或以外道的方式說佛法,不合乎佛法的說法,並不能真實演說佛法的真義,都是說錯了,不去參加,也不算犯。

「若護說者心」,說法者是初學,學習佛法的時間短。若是這位菩薩已是老資格,對佛法精通無礙了,如果他去聽法,說法者的心裡可能會不安了,會有壓力。為了愛護說法人的心理,避免其不安,而不去聽是不違犯。例如說法者是學生,見到師長在場,心裡有些恐慌,一緊張,說起來有點怖畏之心,法就說不好,則無法把話說出。如此存為護持說法者之心,不去聽亦不違犯。

「若數數聞,已受持,已知義」,若是要說的佛法,已經講過好多次,也聽過好幾次,經已數數的聽聞,不只一次的學習過這種佛法,而且已很熟悉了。已受持所說法的文句,能受持納之於心而不忘失,已經知道文句里的義理了,那當然可以不去。

「若多聞,若聞持」,這位菩薩對那個所說的法、決定論,雖不常聽,並不怎麼特別熟悉,但是這位菩薩博學多聞,他的智慧也是能明白的。「聞持」,而且能受持不忘,那麼不去也可以。

「若如說行」,菩薩這個時候正在專修某種法門,那他也可以不去。

「若修禪定不欲暫廢」,或者「如說行」,可以說是修止觀,「若修禪定」,只是修禪定,他不想要暫時的停止,修禪定應該相續不斷的修,才是容易成就的,所以這樣不去,也是可以。

「若鈍根,難悟、難受、難持;」若是這位菩薩自己反省自己是根性鈍,聽人講法也很難覺悟,到那裡去也聽不懂,難以領受在心,也難以受持不忘,這樣不去聽都不犯。

「不往者,皆不犯。」上面這麼多的原因,若不參加法會,不往聽者皆不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菩薩戒本經》(6):四重戒(4)三、瞋不受悔戒
《菩薩戒本經》 四十一輕戒(9)九、住邪命戒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