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 第三集 春秋戰國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因孔子修訂史書《春秋》而得名,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嚴格意義上屬於東周。春秋時代周王朝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
戰國時期,簡稱戰國,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一書。這一時期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主要指中國歷史上東周后期至秦統一中原前這段時期。因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為「戰國」。春秋與戰國的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以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和田氏代齊為標誌。
這是一個諸侯紛爭、狼煙四起的時代,更是一個群雄逐鹿、人才輩出的時期。在這場摧枯拉朽、勢不可擋的大變革中,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思想文化都達到了中國歷史上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這一時期,青銅器逐漸退出歷史舞台,鐵器和牛耕得到推廣,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政治上,各諸侯國紛紛開展變法運動,新的社會制度逐漸建立。經濟的發展和政治的變革極大的推動了思想文化的活躍和繁榮。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家、兵家、縱橫家、農家、雜家等紛紛著書立說,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張和思想體系,形成「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景象。士階層由此崛起,他們往往通曉天文、歷算、地理等方面知識,在思想、政治、軍事上具有非凡的才能,其中,最傑出的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許行、陳相、孫臏、龐涓、蘇秦、張儀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或科學家。這一時期,階級矛盾尖銳激烈,兼并戰爭連年不斷,整個社會呈現出紛繁複雜的大動蕩大改組局面。
除了活躍的思想和繁榮的文化奇觀,春秋戰國時期另一項流傳千古的成就當屬水利工程的修建。在春秋以前,中國還沒有大型的水利工程,春秋之後,鐵器開始被普遍使用,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春秋末期開始出現了大型的水利工程。其中,最著名的有都江堰和鄭國渠。都江堰水利工程,秦國李冰父子主持修建,整個工程由分水堰、飛沙堰和寶瓶口三部分組成,規模宏大,縱橫交錯,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見的奇蹟。一朝治水,功在千秋,二千多年來,灌溉著成都平原的千里良田,使其成為真正水旱無憂的天府之國。 鄭國渠則是在戰國末年由秦國派水工鄭國主持興建。西引涇水東注洛水,全程達 300 余里,灌溉面積超4萬頃,使高旱缺雨的關中平原得到充分灌溉,進而成為一方富庶膏腴之地。
隨著水利的興修,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春秋中後期,各諸侯國的經濟得到發展,政治形勢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在各國的實力對比中,秦國後來居上,逐漸發展為七雄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統一大業鋪開了道路。
※古時生產力低下也能召集幾十萬軍隊,為何到了近代軍隊只有幾萬人
※70期成語故事——噬臍何及 誓死不二 水深火熱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