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金像獎最佳影片《明月幾時有》當年的票房為何那麼差?

金像獎最佳影片《明月幾時有》當年的票房為何那麼差?

文/土豪莉

許鞍華的《明月幾時有》獲得第3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獎。看到這個消息,筆者絲毫不覺得意外。開獎之前,很多影評人都準確預測了許鞍華會獲獎。然而,《明月幾時有》這部片子在內地並沒有獲得好的口碑與票房。

豆瓣網友給出了6.9分,其他各平台的分數也不高。這部電影註定在口碑上不討好。口碑基本上決定了它的票房壽命。根據貓眼的數據,這部電影的累積票房6295萬。從導演、演員的格局來看,這個票房成績完全是不及格的。為什麼會這樣呢?

首先是題材的特殊性。目前中國觀眾的審美訴求,已經與之前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在主旋律領域,民眾的審美與十多年前天壤之別。許鞍華用抗戰來體現主弦律,是較為危險的,畢竟抗戰劇已經嚴重消費了觀眾的期待。

除非有特殊的角度,不然的話一部反映大時代的電影,不會獲得目前中國觀眾的認可,即便是細節上做得再精細,也難以獲得年輕人的認同。老一輩的人,基本上會喜歡看,也會給予一定的高評價。但是年輕人的市場,早已不在抗日題材的作品上了。

如今的中國,在經濟實力、政治實力上已經比之前高了太多,國民的自信程度甚至自傲程度已經到了一定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不是一天到晚的舔舐傷口,而是在此基礎上再造輝煌。所以,用抗戰來提高民族自信心,這顯然是不足的。

《戰狼》系列以及《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能獲得好口碑與好票房,就是因為這種彰顯國家自信的主旋律,才是如今的年輕人認可的。回望恥辱歷史的作品,無論多麼正能量,無論角度多麼獨特,都是極為沉重和讓讓人不願回首的。

張藝謀、陸川在這些題材是紛紛失敗,許鞍華當然也不會成功。與其說這部戲是迎接香港回歸做的主旋律,不如說是許鞍華在表達自己的獨特審美訴求以及歷史的擔當。許鞍華在自己熟悉的題材與領域中,總能在細節上做到讓人驚嘆,但是觀賞性上總是讓人捉急。

許鞍華的電影過於個人風格化,與市場有點偏離,尤其是偏離了主流人群的消費市場,所以難以獲得超高的票房。這是一個電影人的堅持,我們應該尊重。但是,作為一種消費產品,電影首先應該好看。

如果大家覺得拍得好,但是不好看,這部電影同樣不算成功。《明月幾時有》在觀賞性上差了那麼一點點。電影本身是好的,只是觀影群體較為小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十立鋪 的精彩文章:

烏爾善《封神》籌備四年終於開工,陰柔的小鮮肉一概棄用
《魔戒》拍成美劇短板明顯,很難超越《權力的遊戲》

TAG:三十立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