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終級哲學與整體科學發展將從中醫開始

終級哲學與整體科學發展將從中醫開始

任何科學門類都離開不正確的方法論的指導,但從現狀來看,雖然有科普,而且科學意識已深入人心,但真正能運用科學,用正確的方法論指導實踐的能力還很低,其根本原因在於,只有科學知識在傳授傳播中,是一種被動的接受,而不是一種主觀的思維,這樣就形成了宗教式的科學主義,似乎傳播的科學知識就是對的,就是客觀的。事實上,科學是意識的,是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如果用錯誤的方法研究客觀事物得到的就不是正確的科學理論,即使是正確科學理論同樣有它的使用範圍,不能超範圍的應用,必須在產生理論的條件下進行應用。

中醫是整體哲學與科學的結合,是道與術的結合,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但百年來,西方文化在中國傳播後,一些近代文人對中醫的認識。他們都是很有影響的人物,批判中醫,影響深遠直至現在。而中醫是集東方文明的大成,它既有文化的內涵,又有哲學的厚重,還有科學的嚴謹,成為了東西方文明交鋒的焦點。但我認為這個交鋒不僅是民族的交鋒,同時還是兩種世界觀的碰撞,還是整體觀與分析還原理論的矛盾,還有辨證法與機械論的不對,也有多元複雜思維與簡單二元思維的矛盾,因此有必須站在思維、哲理的角度來進行中西醫的對比。

一、整體思維與分析還原思維

陽明心學是中國傳統哲學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傳陽錄》就有這種對比,「道無精粗,人之所見有精粗。如這一間房,人初進來,只見一個大規模如此。處久便柱壁之類,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細細都看出來。然只是一間房。」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先哲的兩段話的哲理是相同的,宇宙萬物本是一體,然後人類的觀察意識將它們數之、推之,用分析的方法來解釋宇宙萬物,這裡可以說就是西方科學、西方哲學思維,但是西方哲學、西方科學少了後面的指導「然其要一也」「然只是一間房」。

西方醫學也是如此,我們知道各種的解剖關係,生理系統的關係,但是它們如同房間里的柱子、牆壁一樣,是不完整的。肯定是無法成為完整的房子的功能。如果連這種意識都沒有,那麼科學是無法發展的,房子可以繼續往下分析,觀察,可以用到裡面的很多的用法,但不能忘記整體性。

所以西方的哲學都是分析思維,他們的發展沒有成為完整的哲學理論,康德都沒有這說法,乃至後來的黑格爾、馬克思也同樣沒有意識到這樣,才有種種的爭論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爭論。

上面哲理也曾寫過這樣的類比:放在面前的一碗飯,平時吃的時候沒感覺,但研究它的時候總是想弄清有多少蛋白質,澱粉,脂肪,纖維素等等,但別忘記了它仍然是一碗飯,而不是只吃下蛋白質,澱粉,脂肪,纖維素等等,而是吃下飯這個整體,因為原本整體才是實際的,用的是整體的思維,而細分成各種的營養素,是一種分析思維。分析思維的缺點在於不管分出來的各種物質必須要構成整體才能成為實際,但分析出來的物質並不能完成重構成實際的整體,比如分析成各種成分成份的飯,並不能真正重組成飯的實際。

「道無精粗,人之所見有精粗」,因此需要改變的是思維,思維定式的問題,西醫就象這些蛋白質,澱粉,脂肪,纖維素,中醫就象這碗飯,當代人大多是只有分析還原的思維定式,註定理解中醫者少,即使有點民族情結,因此不能只把中醫普及放在傳播文化的軌道上,更應該放在整體客觀的科學思維上。

醫學上,比如人得了糖尿病是血糖高,治血糖吧去降血糖啊,現代醫學說吃少點目的是降血糖,運動一下降血糖,打胰島素降血糖,目標變成了唯一。但是別忘記了人的生活它是一個完整的,健康不只是降血糖,你還要吃飯,睡覺,有喜怒哀樂,都得學會知道。它與飯的不同在於飯是死的,人是活的,吃飯。睡覺,有喜怒哀樂,都會對血糖造成影響,而且不只是對血糖造成影響。而血糖為什麼升高也是不只是胰腺不足的原因,還有相它升糖激素的影響,象腎上腺素,甲狀腺等等,因此我們不能只看到血糖,而是要看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是否按照整體的、正確的規律。事實上,只會降血糖的人住往併發症的可能性更大,因為他們忽視了其它因素。

有了整體思維,也就知道可能對人的健康產生影響的因素就不止外在的細菌病毒,不會只關注吃得乾淨一點就行了,所有的吃穿住行都是會成為影響健康的因素,所有的心理情緒也是會成為影響健康的因素,這就是整體性。理解它後,就不會象當代人病了去醫院,好了繼續作死。

世界衛生組織於1992年《維多利亞宣言》的提出基於影響健康,導致疾病的因素中,內因15%,社會因素10%,醫療因素8%,氣候地理因素7%,個人生活方式的因素卻佔據了60%,也是算是整體思維的表達了。

二、中西醫實踐的基礎

正是基於方法論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醫學體系,而不是囿於中醫、西醫、傳統醫、現代醫的名詞概念,不能望文生義,也是基於每個名詞後的涵意。沒有相應的方法論的積澱,那來那醫學科學的發展?

中醫與西醫不同兩個體系的醫學,中醫從宏觀整體去把握,西醫從微觀去發現。中醫理論的來源於古代人類為抵抗疾病,只能基於當時技術條件下的解剖後,通過觀察人體外在表象,以分析其內在狀況和變化,通過數千年積累實踐,並使用中國古典哲學的陰陽五行等理論來描繪人體生理規律,逐漸完善形成醫學理論,並在這千年中的人體實驗中不斷地驗證而成熟。它的優點就是從整體把握各種疾病信息,動態地提供醫療手段,構成了以天地人、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多層次系統整體、以陰陽表裡虛實寒熱等為綱目生理規律的系統醫學理論。中醫使用的方法簡單地說就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辨證論治方法,有外治、內治等手法。

西醫則是從建立在人體解剖學研究基礎,標誌事件是維薩里《人體的構造》近代解剖學的誕生,哈維《心血運動論》標誌近代生理學的誕生。維薩里解剖學與哈維生理學為研究人體的結構與功能奠定了基礎而誕生了現代醫學,直到今天都一直是這種直觀的觀察,從解剖學到細胞學再到基因分子結構,以後還會繼續分下去,越研究越細越分越多,通過內在的分解分析,建立於這種微觀觀察基礎,探求人的生命活動和作用於人體的致病因子、藥物、毒物等等以及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發生而產生靶向處理。現在也發展到產生影響的心理、社會、環境的因素等的集合,有了系統整體的趨勢,但根源是建立在分析方法上的。

中醫對疾病的研究是放在環境與生命整體中進行分析,整體論下的儘可能地綜合多因素結果後採用的措施。西醫對疾病的研究是分析還原論即對疾病產生的原因進行分解,是將各種因素排除後得到最後可能性後採取的措施,是二者的根本區別。

前者更接近實際,但總體的因素太多,很難把握,所以現在中醫醫生越來越少,因為有這種思維方式的人越來越少了。後者的精確,但卻是將各種因素排除後的精確,有效但卻離實際會越來越遠,因為人體本身就是複雜的系統,環境同樣也是複雜的系統,不僅是靜態的複雜構成,同時還有動態變化,將其它的因素排除後的措施卻脫離實際,而產生大量不良的後果。

中醫理論、西醫理論雖然有差別,但二者都是基於客觀對象的研究,採用客觀的方法進行演繹、統計、實驗等總結的,這就是基於實踐的理論與理論的實踐的統一,只有明確了二者的定位,才能正確地理解兩種方法的區別與聯繫。中醫要發展,必須這種方法論的概念先定義好,不能再任人擺布。就象東西方科學的定義,東西方民主的定義一樣。我們必須有我們自己的定義,獨立自主的定義。

中醫源於整體,那麼中醫的本質就整體,它可能是某一實質,也可能是某些實質的,也可能是更多的實質的組合後形成的功能作用,在分析思維之下,因此即使找到幾個實質,它仍然需要進行排列組合的研究,在現代的技術下,根本無法完成這種分析,因為數據量可能是很大很大的,同時生命的規律是個黑箱無法用人工智慧的大數據來進很可能的實質分析,因為仍然有可能很多實質尚未找到。因此並不是排除分析,但分析還有很多很長的道路。

所以整體的才是中醫的本質,從整體入手,從外在入手,從外在找尋規律,本身就是中醫走的道路,現在仍然還要這樣走,因為是技術的限制,雖然科學發展已經有很多的成就,但仍然不夠,這些是中醫自身的發展。

這些中醫人可能也不懂,外行者可能不會懂,怎麼跟他們去解釋呢,當代的分析能力尚無法解決人體自身的各種問題的千分之一,何論中醫這個源於客觀實際的整體,用不完善的理論來討論已經千年千萬人萬億次的科學驗證呢。

中醫研究的方嚮應是正確的方法論的方向,是客觀與整體的研究方向。

三、整體性不是簡單的分解,而是要有系統的綜合

中國以象形文字為特徵,它在文字、語言上的特別使表意與表音文字,從構詞到句式等等都存在著很大的差別。比如科學一詞,中文就這兩個字,但在句子的不同位置就有不同的含義,比如這個說法不科學,這裡科學是形容詞,而當作為名詞時廣義的涵義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分類,當作為研究方法時還有分析、推理等的涵義,等等。但不管有什麼含義,「科學」一詞,本身是沒有變化的。但表音文字的英文science,作為名詞,但形容詞scientific科學的scientifically副詞學術上的等等,會發生形態上的變化。還有數量、時態、格位等對詞及句的變化,使其在語言運用時較少地產生誤解。

中文文字形態上的變化,在學習中也有概念意義的差別,都需要有上下文,還有省略語、通假等等。在語言上就有很大的彈性,不詳細解釋還不容易理解,正是這種語言的複雜使論述者與接受者就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理解,而我們還不太習慣於對錶述的詞進行具體的定義,更別說古人的文字了。

知道語言與概念的關係,那麼再來看中醫的概念與西醫概念的不同。西醫是建立解剖學上的有具體的形態,比如心臟、腎臟、白細胞、血液、組織等等,但這種概念是獨立存在的,雖然有包含功能,但它的功能是依附在這些個體上的,分開來理解應用。

而中醫的概念,比如腎、肝、氣、血等等概念,既有具體的形質,更多的是人體的整體性的概念,包含腎的整體功能、心的整體功能,叫「臟象」,還有比如氣的,在不同的系統使用情況下,具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衛氣、與陽氣就有不同的意義,腎氣、腎陽的「腎」與「腎」的五髒的意義有不同,這種不同在於整體應用時,產生的不同使用方式,也是中醫不好理解的原因。這種客觀性是在於整體系統原則之下的客觀,而不是分解分析後的客觀。

因此中醫的各種名詞概念是建立在系統整體之上的,不能獨立於系統本身。就如同可以將「現代醫學中的血」分離出人體來研究,但不能把「中醫的血」分離出人體系統來研究。這就是分析科學與整體科學的不同的客觀性。

不明白中國文字語言的變化就更不能理解中國文化以及附著在文化與語言上的各類現象與各類科學門類,就一個「科學」的解釋就可以鬧得天翻地覆的。

中醫的自身的爭議與東西方文化的爭議有很大程度都源於這裡,語言表達。

四、科學研究也有整體與分析

馬克思和恩格斯發現西方近代科學的孤立、靜止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錯誤,將研究對象當成靜態機械來分析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統稱為形而上學,並創立發展形成的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思想體系--唯物辯證法。

二十世紀初,科學界的量子力學、相對論等從實證出發開創了非確定性的系統,形成了貝塔朗菲一般系統論,以及之後的資訊理論、控制論、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和突變論,這些新的科學理論都試圖突破機械自然觀的藩籬,超越分析還原論的嘗試,終於上世紀末形成產生了複雜性科學。

在新的科學發展後的百年,直到現在大部分人還不知道,系統科學、信息科學等僅看作現代科學的最新成果,而這些理念目前在這裡似乎比較陌生,並沒有認識到自然科學已經發生的巨大的變化,現在科學已經有兩種體系,一種研究採取分解、靜態的機械分析還原論科學,另一種是整體的的複雜性科學。

複雜性科學,正是與基於還原論的傳統科學相對立,採用超越還原論思維和方法的科學新門類和新領域,它既是新的學科門類,更是一種新思維,整體性的更為科學的思維方式。

如普利高津的耗散結構,對於開放系統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斷地消耗來自環境和不斷地擴散自己內部的物質能量信息,與中醫理論,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

器就是系統,是開放系統的有序結構,耗散結構的整體性,表現為各層次間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的有序結構,它通過組合效應而得到協調一致,使系統在其整體的規定性。由於整體不等於各個局部性質的簡單相加,因此單純分析各個局部性質的方法並不能就可以認識整體,而任何割裂肢解此種完整性,都將破壞其有序結構,這祥分之則器散,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就沒有生命力。

中醫的整體性來源於生活與實踐,西方的系統科學發展源於與分析理論的矛盾與碰撞。

「今天統治著西方醫學的疾病模型是生物醫學模型,這種模型已成為一種文化上的至上命令,即它現在已獲得教條的地位。它認為疾病的一切行為現象必須用物理化學原理來解釋,這是還原論的辦法,它認為任何不能作如此解釋的,必須從疾病範疇中排除出去,這是排外主義的辦法。它把敢於向生物醫學模型的終極真理提出疑問和主張建立更有用的模型的人視為異端」。---G.L.恩格爾(美)1977

中醫可與複雜性科學在整體性方面有相似,但也存在著不同之處。區別在於來源,中醫的整體性是從整體來研究,出處是整體的實際。西方複雜性科學則是從對系統分析後整合出得到的,出處是分析這是區別。系統論在生命的應用不夠就是生命系統的因子太多,而其它的人造系統的因子是人類自身設計的。

五、中醫與當代複雜科學

複雜性科學理論中系統具有統一性質,系統整體性、層次性、開放性、目的性、突變性、穩定性、自組織性、相似性等原理,與中醫理論進行比較:

1、整體性原理:系統是由若干要素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機整體,各個作為系統子單元的要素一旦組成系統整體,就具有獨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質和功能這是複雜性科學的基礎,所有的系統都是整體的,不是系統內的個體的簡單相加。中醫講的天人合一,是一個整體,同時人也是一個整體、外部環境「天」也是一個整體,整體之間是相互作用的等等,同時整體的相加大於局部,這種性質就是人體不是簡單的器官的相加,還包括功能,結構等等,凡是人體具備的功能必須涵蓋,比如五臟六腑,經絡系統,這類結構整體,同時還有人的思維與感情,如心者神之變也,肝者魂之居也、五臟與五聲、五味、五情,功能與意識等的整體都有相應的聯繫,不能只有結構而無功能,或者只有功能而無結構。另一方面,還有人與天地相應的整體性,隨年、月、日等周期變化的整體性等等。

2、層次性原理:由於系統層次的相對性,那麼從系統的層次性角度來看,這種向環境的開放即意味著系統的低層次向高一層次的開放。這同時也就意味著,正如系統的層次具有相對性,系統的環境也就具有相對性。中醫中的六經辨證的太陽、陽明至厥陰,是從外到內;三焦辨證,是上焦、中焦、下焦,同時還與寒熱、表內、虛實互為層次,互為要素。

3、開放性原理:系統具有不斷地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的性質和功能,系統向環境開放是系統得以向上發展的前提,也是系統得以穩定存在的條件。中醫的天人合一,是內部與外部的交換運動,中藥物的寒熱溫涼整體性與人體內部層次性交換與動態變化。

4、目的性原理:組織系統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在一定的範圍內,其發展變化不受或少受條件變化或途徑經歷的影響,堅持表現出某種趨向預先確定的狀態的特性,而且趨向性是非線性的。治療手段有很強的目的性,熱者寒之,寒者熱之,五臟元真通暢等,同時這種目的性不是靜態的目的性,是與環境變化及用藥變化的同步變化的。

5、突變性原理:系統通過失穩從一種狀態進入另一種狀態是一種突變過程,突變方式多種多樣,同時系統發展還存在著分叉。從常人到病人就是一種突變性,是中醫的疾病觀,而「治未病」建立起系統防病也是一種突變原理,而從各系統的突變,就如「太陽」傳「陽明」,衛分病血分病等傳變,就是傳變的突變性。

6、穩定性原理:在外界作用下開放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穩定能力,能夠有一定範圍內自我調節,從而保持和恢復原來的有序狀態,保持和恢復原有的結構和功能,而系統的穩定性是系統在發展和演化之中的穩定性。系統的穩定性,是一種開放中的穩定性。中醫治療目的維護系統的穩定,陰陽平衡,一種動態的平衡。同時在疾病狀態通過調節系統因子,通過用診療手段,動態地調整燥濕寒熱等等而使系統復穩。

7、自組織原理:開放系統在系統內外兩方面因素的複雜非線性相互作用下,內部要素的某些偏離系統穩定狀態的漲落可能得以放大,從而在系統中產生更大範圍的更強烈的長程相關,自發組織起來,使系統從無序到有序,從低級有序到高級有序。而這種理論從《黃帝內經.靈蘭密典論》的話來解釋最合適,心是君王,主管神明。肺呢是相國,管理政策的發布,肝是將軍等等,每個器官就象國家的不同的職能部門,又承擔起相應的功能,這就是自組織的高級有序而有關聯,人體象一個國家,所以後來才有「上醫治國」,「不為良相,既為良醫」。

8、系統相似性原理:系統具有某種相似性,是種種系統理論得以建立的基礎。如果沒有系統的相似性就沒有具有普遍性的系統理論。系統具有相似性,最根本原因在於世界的物質統一性。也正是中醫看到了這些才有比如上面的治國之道與醫療的道理是相通的,還有很多象取類比象的方法進行推理,都是源於相似性原理,比如五臟、五音,五味,通過不同的系統進行歸納形成抽象的「五行」,這就是中醫的理論基礎。

目前還只能用類比法與現代的複雜系統研究相對照,因為複雜性科學使用數學工具來表達系統仍然是以還原論為基礎的,對於生命科學,還有兩個無法逾越的坎,一是目前已有數學工具還無法表達五行關係,因此中醫不能說用什麼數學工具來描述規律。其實數學工具僅為分析方法的一種,還有是多樣的工具,數字公式化,圖形化,文字等等。二是現代醫學分析論還有很多空白,如人體的生理與心理的關係同為生命的整體,無法象中醫那樣建立與與生理上明確關係,因此至少百年中醫與西醫仍平行而走。

生命系統的複雜性決定了研究它的手段必然是複雜的、辯證的。因此,研究它方法應該是綜合的手段,是需要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微觀與宏觀相結合、分析研究與整體觀察相結合、形式邏輯推理與辯證哲學思維相結合,這就是中醫,絕對不是單一手法可以解決的。

六、認識整體才能向前發展

一直以來,國人認為的科學是而且僅僅是還原論科學。以這種科學為坐標來定位中醫,判定中醫「不科學」,是那幾代人無法擺脫的歷史局限性。就是今天,仍有相當多的學者堅持認為還原論代表科學作為系統唯一可能的形態,不合還原論的學問就是非科學,甚至是反科學、偽科學。然而,科學作為一種系統也是歷史地產生出來、並且歷史地演化著的,呈現出不同的歷史形態。還原論僅僅代表其中的一種形態,只能在一定歷史時期居於主導地位,遲早要被新的歷史形態所取代。科學系統的轉型演化已相當明顯,複雜性科學所代表的科學新形態已經初步形成。複雜性科學的興起提供了審視中醫的新坐標,終於使人們開始看到中醫超越時代的科學性。

中醫系統理論是經過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已經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了東方哲學與自然科學的熔合,為複雜性科學提供參考。而現代分析方法在還原論的語境下將哲學與科學截然分開,到了綜合科學、複雜性科學時代,哲學與科學應互相熔合,真正從整體觀上去發現而不是分析基礎上的整體綜合,這就需要以東方哲學的觀點去尋找答案。中西醫就是兩種科學觀的實踐,複雜系統科學觀與分析還原科學觀的對比,走的是不同的道路,但科學發展的最綜是會相互融全的,中醫已用千年實踐的積累雖遠超西醫,西醫受益於現代科技的進步,而對於複雜的生命系統研究來說都是很長的道路要走,中醫也會在吸收現代科學技術中發展,而不可以局限。

這個整體性不僅是中醫,還有哲學,還有其它的各個方面,從知行合一,到科學與哲學的綜合,一切物質與意識的規律性從整體中來,必將歸於整體。如果能理解整體性客觀性的原則,從分析再走到整體也將先行一步,這也是心之學的過程。

當代的中醫傳播應該是先建立起中醫的思維,原本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辨證法就是與陰陽五行相同的哲學思維、中醫思維。中醫教育應先教育形成整體思維,跳出長期科學主義的教所形成的分析思維。因為中醫是整體,教育也必須是整體的,沒有整體性,後來再補很難。因此,中醫必須先形成或都在教育過程中養成整體觀,然後再分析而傳授。

古代傳統的中醫師承教育是師傅讓學徒先背書,並在背書與日常跟師實踐中去體會思辨,以前要理解這些中醫辯證法的「道」要去靠「悟」,就是在實踐中去「悟」,悟的是什麼呢,悟整體性與分析方法的辯證。

而我們需的科學到底成為了什麼樣了,「科學」涵義到底什麼?是「分科而學」的「科學」,還是將「分科而學」的理論與分科而學到的方法用於實踐的統一整體。真正的「科學」就該是科學方法與科學知識的綜合,理論與實踐的綜合。

古代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產生了自然哲學,在東方的中國就是陰陽五行理論,在古希臘則以《形而上學》(亞里斯多德)為代表。而自然哲學是現代自然科學的前身,主要是思考面對的自然界的哲學問題,但在西方自牛頓的《自然哲學原理》開始,將自然哲學分成了哲學與科學,再後來科學越分越細,真正形成了「分科而學」的各種門類,形成了包括社會科學演繹、邏輯、經濟、數學、統計等,自然科學中的化學、物理、生物、天文、地理、細胞學等等各門各類,但這些知識門類,都是一種學的知識,這些門類在實踐時不存在只知而不用,必然是要去理解理論與而後去應用實踐。不理解這一點,就不能真理理解真正的「科學」是自然與社會的科學知識與認識它們的方法論的科學。

中國科學界討論中醫時說中醫是是哲學,不是科學,根本就是錯誤的,中醫不僅是科學,還是哲學,同時還有文化,中醫本身就包括了等同於辨證法「陰陽五行」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才能應用這些工具研究天人一體的系統,整體地把握人與環境的變化。

將傳統的陰陽五行定義成為樸素唯物主義,這僅僅恰恰是在分析還原方法論之下對整體綜合方法論的定義。辨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是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用的方法論觀點是三大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同樣,中醫中的陰陽五行也是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唯物主義的方法論。東方傳統的科學觀與現代的辨證唯物的科學觀是相同的,用不同的語言表述同樣存在的規律。

「陰陽變化」就不有對立統一,運動與靜止等嗎!用「五行」現定義「物質」的哲學涵義與「物質」這個名詞定義「物質」的哲學涵義有什麼不同!「陰陽變化,如環無端」不就有否定之否定規律!「相生相剋」與量變與質變、「生克制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與普遍聯繫嗎、與外因與內因有什麼不同?

認為是樸素唯物者們都是死於句下好吧,哲理本身就不是一種語言的表述。而崇古尊經者呢,滿口的「中醫是道」「醫者意也」,道與意,不就是辯證唯物主義所記載的那些抽象化的規律,無古今中外的分別。

中醫所表達出來的整體性則是理論與實踐的整體,「東方科學思維強調的「格物致知」就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七 中醫理論的整體性

說了什麼是整體,並不等於中醫就是整體,那麼中醫是不是整體,不能我說它是整體就是整體,那麼就與中醫黑的邏輯一樣了,而是從客觀的角度來分析它。從中醫理論本身與整體的環境和人的角度來判斷它。

四大經典《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從這裡看到的是中醫學的方法論《黃帝內經》,生理病理學《難經》,臨床學《傷寒雜病論》,藥理學《神農本草經》,這是從典籍層面來看中醫的完整體系,同時四大經典之間也有相互應證的關係,並不是獨立存在我講我的你講你的。

方法論方面,在黃帝內經里就提出陰陽五行學說,與辯證法的哲學體系是一樣的,我有專篇。當然內經遠不止這些,也有中醫的生理、病理還有心理,但是它提出了這個根本性的綱領所以最重要,中醫理論都是從這裡衍生的,且與中國文化骨肉相連。

生理病理方面,難經對內經的一些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機、營衛、腧穴、針刺、病證,進行補充。

傷寒論則是臨床的專著,雖然沒有具體對文字與上前部書的關係,還有與本草經的關係也是有機的應用。傷寒論的體例是六經辯證,它將人體的病理細分成的六種類型,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是從整體往下分的。所以才有六經統百病,是把疾病的性質、疾病的位置、病的變化發展過程等等進行有機的融合後而提出的六經辯證的概念,因此它是先整體後的分析,而分析生理、病理、診療等進行優化後建模,建構成的整體六經模式,是經絡、氣血、臟腑等等的綜合。雖然是條文式的,但相互聯繫。有說傷寒論是方證對應,其實方證對應是在整體後進行優化後的對應,高效而簡單,但不能只看到簡單高效,因為它們是整體後的高效,如果不明整體性對僅談方證,就沒了基礎,對初學者更應強調整體。

《溫病條辨》與傷寒論也是這種體裁,就是建立在整體來辯證臨床,所以成為經典。而其它醫書的性質就不同了,一般都是什麼病用什麼葯,或者什麼葯治什麼病,就如分析還原的方法一樣,沒有了整體性也應很難達到理論高度,沒有道的層面,僅為術的層次。

同樣神農本草經在藥性方面將葯從整體分成寒熱溫涼與陰陽相對,酸苦甘辛咸與五行相對,成為藥物系統的整體性,後面講述具體的與病性相對應的葯,則構成了中藥的整體。

有了方法論的整體性、生理、病理、診斷與臨床的整體性、中藥使用等等構成了有機的整體,當然還有與環境的整體關係,天、地、人的關係、五運六氣,整體理論的才是完整,才能保證中醫科學與可行。

而現在這方面的科普似乎沒有了,只有病、葯相對,理呢,法呢。中醫置根於理,成就於方、法、葯,離開「理」字,「方法葯」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理不局於人、不局於病、不局於醫。

八、陰陽五行整體論哲學與中醫的結合

陰陽五行的整體哲學在中醫中就有了具體的應用。在人們為了將這些技術傳遞下去,需要有一種語言來表達人體,記錄人體的變化、轉化的過程,就象結繩記事一樣,簡單地說是一類模型語言,是一種運算符號,可以說就是陰陽五行理論。

陰陽五行源於中國古代的認識自然的哲學思想,中醫只是拿過來使用它。將上面的人體生理模型,與外界的因素,與藥物的藥性用五行來表示。

比如,外因的風寒暑濕燥火,用風木、寒水、暑(相火)、濕土、燥金、火(君火)來表示,這裡面有一些細節上的理論,人體里五臟(陰臟)、心肝脾肺腎對應的是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腎水;六腑(陽腑),膀胱水、大腸金、小腸火、膽木、三焦(相火)、胃土,等等,十二經絡也一樣,又對應著上面的關係,藥物,寒性熱性為陰陽,酸苦甘辛咸對應的是,酸木,苦火,甘土、辛金、鹹水。

陰陽就是人體的對應的陰臟與陽腑,對應的人體經脈前面是陰經,後面的陽經,對應的是上面是陽下面是陰,對應的是外面為陽,裡面為陰。。。等等,歸根結底就是事物的兩個方面,它是同時存在的。可以是寒冷為陰,火熱為陽,可以是干為陽,濕為陰,可以是亢奮為陽,安靜為陽等等很多方面

陰陽五行同時變化運動。陰陽是相對的事物的兩個方面,也代表著兩種運動變化,可以從寒變熱,陰變陽,熱變寒,陰變陽等等。

五行也是一種變化,就是五行相生與相剋,還有相乘與相侮,而中醫的五行相生與相剋不同於傳統哲學裡,而是代表著正常的生理是,是以土為中心,帶動整個人體的運轉叫土為中軸,脾胃為土,肝木(木又代表著生長)的功能傳給心火,心火(火的功能是向上的,但不能太向上,必須要向下轉,這裡就有了陰陽轉換)的功能傳給肺金(金的功能是收,肺吸氣後向下傳),傳到最下面為腎水(水裡要藏,要熱量),這裡面不太好說,因為本身比較抽象。五行也可以是生長木,興旺火,運轉土,收穫,貯藏的過程,這種變化正常的叫相生,不正常了就是病態了,就是某個環節有病就叫相剋、相乘、相侮等。中醫大夫就可以從種種跡象中看到這個過程是有問題的,採取相應的治療手段。

用陰陽五行的理論將這個外部系統與人體系統串起來,就好傳承下去,陰陽五行不是孤立存在,是整體的,不是靜止的,是運動的是相互轉化的,是辨證的,先用這種簡單的說法來解釋它吧。

「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整體與分析也是辯證的,互為因果的。但其根源是整體的。

中醫方法的技術路線,正是遵循整體恆動的原則,就是從幾千年前就傳承下來的,經過無數代人的實踐、總結與發展的生命科學,世界其它國家也有,都是人類與疾病鬥爭的過程中形成自已的特色,是實踐中產生的,而不是憑空而來的。但應該看到只有中醫才仍然存在並服務於大眾,是中醫的理論更整體、嚴密、客觀,也是因為我們的傳承的穩定,四大古文明只有中國碩果僅存,不但傳承長盛不衰,而且在遭受外族的入侵後依然能保持連續性。中華文明就是建立在整體性的哲學基礎之上,中醫的科學整體原則高於現在的分析科學,這種整體性已深入到社會心理層面而成為文化,這種整體性理念的先進性,維持中華文明長久生命力的,

九、未來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問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雖然我們已走過萬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斷跋山涉水。在新時代,中國人民將繼續自強不息、自我革新,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敢於向頑瘴痼疾開刀,勇於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將改革進行到底。」

中國哲學與中醫科學應站在人類的高度,提供新的理論支持,這裡的辯證思維才能明白存在的問題,而去解決問題。只是有整體的思維才能自我革新,變化是永恆的,整體也是永恆的。明白中國之道,也就能明白將要走的道路,中國哲學與中醫科學必須站在人類的高度,提供新的理論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岐黃道心 的精彩文章:

哲學的終極整體與客觀 心之學的辯證法

TAG:岐黃道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