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家孩子不寫作業,還喜歡跟你對著干?
從一個個案開啟今天的話題,分享者是一個10歲女孩的母親。
據母親的表述,母女倆在孩子進入五年級後經常吵鬧,分歧不斷。孩子對學習沒興趣,不愛寫作業,周末放假作業一點不做,平時做作業也是邊玩邊學,愛看電視,磨磨唧唧。即使寫了作業也是錯誤百出,媽媽恨不得天天打一頓。 媽媽實在沒有辦法,也嘗試過讓孩子自己承擔責任,任由她寫不完就寫不完,第二天讓老師懲罰!有過好幾次這種情況,孩子真的沒寫完作業,讓罰站就去罰站,絲毫不在乎,回來還很得意的和家人講述……媽媽自認為該做的工作都做了,還是無濟於事,有一種走入死胡同的感覺,迷茫加走投無路,實在是不知道對孩子怎麼辦了,嚷她、打她、批評她,都以無效告終。眼看著孩子一身毛病干著急,沒對策。
案例中的媽媽就個人業務和個人的生活品質上,是一個自我要求非常高的人,迫切的想改變孩子的狀態,不想任其自由散漫下去。
可能有的家長看到了上述的案例,直接感覺就是同病相憐,說不定您家的親子關係目前也是這樣;有的家長可能會覺得說,如果是我的話,這樣一個孩子站在我面前,我可能會很生氣、會治他;還有的家長可能會抱著管不了就索性不管了的心態,隨他去吧;更可能有家長心裡會想肯定是慣的,如果是我,我會怎麼樣怎麼樣。
其實,與其說想著怎麼往前走,不如回頭看一看,孩子之所以出現了問題,最關鍵的第一步絕不是怎麼解決問題,一定是先弄清楚為什麼出現這個問題。
面對自己出現了偏差的孩子,作為孩子最親近的父母,你有沒有想過是什麼樣的經歷讓她走到了今天這個樣子?如果你願意回頭看一看,審視她過去成長經歷中的那些不當之處,就會知道孩子為什麼是現在的性情,然後作為家長也就知道孩子往下該怎麼走了。
當我聽完這位媽媽上述的這種焦急後,我沒有跟她繼續說往後該怎麼走的問題,而是聊了聊小女孩之前的生活經歷以及和母親的相處狀態。這其中關鍵的幾個點:
一、孩子一歲以前全程跟著媽媽,之後的2-3歲中,因媽媽的工作需要,孩子交替跟著奶奶和姥姥,媽媽偶爾陪伴;
二、3歲後上幼兒園,白天在幼兒園,晚上回來跟著媽媽和奶奶、姥姥。
三、在小女孩3歲後,媽媽親帶的過程中,發現了小女孩存在諸多的不足;媽媽經常性的說教和否定。
四、孩子存在各種不良生活習慣,比如不洗手,不禮貌等。
到這裡, 問題已經很瞭然。站在媽媽的角度上去看,孩子慢慢變得不再是自己想像中那個特別可愛、特別優秀的孩子,所以作為媽媽,一定很著急,希望她好一點,再好一點,開始干涉和調教。
那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呢?3歲之前周圍親人都認同她,她認為自己是一個特別棒且各方面特別完美的小寶貝、小公主。某一天突然被一個叫做「媽媽」的人跳出來橫加干涉,這個人出現在她的生活之後,在她有記憶的腦海里,留下的多是指責和否定。這也不行,那也很差,孩子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呢?她當然知道那個人是媽媽,但是因為之前2-3歲的母愛缺失,沒有每天每夜朝夕陪伴的親昵,孩子跟媽媽之間沒有了那麼濃厚的親密感。雖然小小的人不能準確表達,但是這顆不良關係的種子還是埋下了。
媽媽看到的是孩子表現出來的不好的現象,卻沒有掌握到和孩子親密關係當中的本質。只急於想糾正孩子的行為,而沒把重點放在了解孩子,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上,只會欲速不達。人和人之間的情感是互相作用的事,互相接納、互相評判。這個媽媽因為沒有讓孩子了解到她足夠的愛,孩子看到的是媽媽把所有的不滿、挑剔和著急,一股腦倒給了自己。所以當孩子自認為自己可以用一些方式反抗媽媽的時候,她就表現出來了。之前因為年齡的原因,不是孩子不想做,而是縱使她對媽媽的方式方法不滿,她沒有能力反抗,當她現在慢慢知道了媽媽最在乎的點,比如學習,比如衛生,她就開始了自己的反抗,媽媽越想讓做的事情她越不想配合。她只能做主不寫作業,所以她寧可被罰也不寫。
我工作中接觸更多的是初中的孩子,遇到特別多這樣的案例。很多不明就裡的家長,會把孩子所有的問題歸結到青春期的叛逆上,其實這種青春期的叛逆,真的不是到了青春期這個特定年齡才叛逆的,只是普遍意義上,孩子們只有到了這個年齡,他才有能力敢叛逆。因為他的個頭跟你一樣高了,聲調比你更大了,語言的表達上更強了,邏輯思維上也更能抓住父母的弱點了,條件具備可以開啟他的「回擊」了。
在和很多的家長和學生做了溝通之後,我發現,學生的學習問題往往都是開始於他的童年成長經歷。在很多很多孩子很在乎細節上,父母不曾關注讓孩子很失望,但是孩子又沒辦法表達,比如案例中的那個小女孩,她在最需要媽媽的2-3歲缺乏母親的愛和陪伴,在之後需要被認同被肯定的階段又被媽媽否定和限制。當到了十歲之後,她有能力了,就表現出來了,用不做作業、不洗手這些來和媽媽對著干。其實她內心裡積累的這個東西肯定不是到了十歲,十一歲才有的,只是到了這個點才表現出來而已。
現在的家庭育兒模式大多和案例中的母女相仿——父母工作養家,奶奶姥姥交替看娃。社會主流是認同這種家庭模式的,畢竟年輕人有自身成長的需求,也想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是需要時間和精力去打拚的,可是多數孩子毫不領情。陪伴缺失導致的育兒管理延時問題,在很多很多孩子身上表現出來。溝通的方式、陪伴的技巧,都因為陪伴時間的倉促而一筆帶過,等到孩子出現了問題,又忙不迭的想補救,這本身就有點矛盾,好在亡羊補牢,早發現總比不發現要好。
友情提示為人父母的家長們,學會接納孩子,欣賞孩子,讚美孩子,她/他才會越來越自信,因為她/他知道自己無論做什麼,家長都支持他,都在背後不離不棄。當孩子學習上出了問題,大都不是學習本身的問題,都是學習以外的事影響了學習。家長是領路人,前面怎樣帶路,後面就怎麼跟隨,當孩子跑偏了以後,一定要想想自己是怎樣帶的路。雖然我們感覺自己走的路很正,但我們的語言、表情、行為,是不是把孩子趕往了另一條路呢?所以出現問題,先不著急往下走,先歸因,先號脈, 先解決親子關係,讓孩子成為一個有力量的孩子,再來說學習問題。 關注孩子,是要關注他們的內心感受、心路歷程,而不只是關注他們的最後結果、行為。
父母成長一小步,孩子進步一大步。
如果這篇文字對您有用,請轉發點贊,支持原創。
TAG:半畝方塘半畝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