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對話GE中國總裁段小纓:數字醫療挑戰不在技術,而是商業模式和傳統觀念

對話GE中國總裁段小纓:數字醫療挑戰不在技術,而是商業模式和傳統觀念

GE在2018年的CMEF展上設置的數字醫療體驗中心

「今年CMEF展出的16款產品中,9款是中國首發,7款是全球同步首發,幾年前這是不太可能想像的。」4月11日,在第79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上(以下簡稱CMEF),GE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段小纓告訴鈦媒體,過去七年的CMEF上,GE共有50多款產品是中國團隊引領開發,70%是投放到基層醫療,這是很大轉變,和以前只依賴於發達國家研發進口服務於中國市場不同。

GE醫療進入中國近40年,在中國特有的醫療市場環境中,GE醫療覺得,最懂設備已經不夠了,還要更懂基層醫療需求。從現場發布的情況來看,目前GE醫療主要聚焦於數字醫療應用和解決方案,推出了資產雲管家、雲心電、雲影像三大產品。其中資產雲管家是GE醫療在中國落地的首個數字化項目,中國團隊根據本土需求定製的整體醫學裝備智能管理及優化方案。

段小纓向鈦媒體透露,目前GE醫療70%的營收來自於美國之外,中國是GE在美國之外最大的單一國家市場,營收和訂單約佔整個公司的15%。

4月11日,在CMEF現場,GE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段小纓、GE醫療大中華區客戶服務事業部總經理於婧接受了包括鈦媒體在內的多家媒體採訪,聊到了GE醫療在中國地區的布局、如何看待數字醫療與人工智慧等話題,段小纓坦言在數字化推進過程當中,最大的挑戰不在於技術本身,「最難有兩點:一個是商業模式,還有一個是人們習慣的傳統使用方式和觀念改變。」

以下是鈦媒體編輯根據採訪內容編輯整理,略有刪減:


談數字醫療

Q:中國市場的整體創新能力和研發水準一直在上升,面對中國醫療新的創新,GE有什麼想法?

段小纓:中國醫療市場是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但是隨著中國老齡化加速,城鎮化推進以及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由此帶來一些新的醫療挑戰。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醫療市場可能會超過美國,只是時間問題。這對任何醫療企業來講都是好事。

對於GE來講,醫療是所有業務當中最重要之一。GE醫療在中國的戰略很明確,首先我們是聚焦高端、基層和非公立,圍繞三大市場根據客戶不同需求,在產品、渠道、服務、產業鏈本土化上下工夫,這是我們一個很明確的目標。

今年CMEF展出的16款產品中,9款是中國首發,7款是全球同步首發,幾年前這是不太可能想像的,很多全球產品首發是發達國家,如今實現超過一半的產品在中國同步首發,這是對中國醫療市場本身的質量和體量認可,也是關注中國市場需求質量上提升。

第二,今年可以看到一個亮點就是數字創新,去年我們125歲,過去我們很多創新還是更多看物理領域,因為我們涉及的行業很多。我們非常堅定地認為,未來創新是物理和大數據的結合,只有這樣才可以為客戶提供差異化的產品。理由很簡單,互聯網和物聯網在過去15年當中與消費領域的融合,已經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Q:GE轉型數字醫療以哪些方面作為切入點?

段小纓:過去幾年中,GE一直在推進工業互聯網在中國進一步落地,聚焦三個方面:第一,醫療、航空和電力領域,通過攜手行業重要客戶開展試點應用。第二,注重打造整個工業互聯網生態鏈。第三,打造本土大數據能力。

具體到醫療領域,我們關注資產運營管理、患者臨床診斷、醫院能力建設三個核心產出在數字化醫療中的創新。首先,如何利用大數據實現醫院整個資產的績效管理,從以前設備的維修保養至全生命周期管理。第二,如何通過大數據、雲計算,將重疾的發現階段前移,並在篩查、診斷、治療和後期監護當中發揮重要作用,真正實現精準診療、精準監測和早期篩查,改善臨床結果,推動重大疾病「早診早治」。第三,通過物聯網、雲平台、大數據,幫助醫院和整個行業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助力分級診療落地。我們談到的三個核心產出的最新成果包括:資產雲管家、雲心電、雲影像。

Q:如何根據不同城市調整戰略?

段小纓:我們出發點關注到中國不同細分市場的客戶需求不一樣。今天高端大型三甲醫院,其需求不管產品、臨床、科研跟國外大型高端醫院差不多,也就是說我們在國外做的也會拿到中國來,跟三甲醫院可以一起去做。

中國基層醫院、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他們所需要產品可能只針對臨床,並不做科研,也不做教學。而對於民營醫院今天的挑戰,更多是非醫療人進入民營醫院,對他來講技術和服務本身很重要,更關注是商業模式,如何能夠在商業模式上創新,如何是聚焦其目標市場,如何通過資產運作能夠快速發展起來。

所以針對不同市場的需求,我們會圍繞四大支柱,渠道、產品、服務和生產推進本土化,某種程度上是量身定做。舉個例子,今天16款產品,其中8款是中國研發團隊引領,專門為中國市場量身定做。縱觀過去七年的CMEF上,GE共有50多款產品是中國團隊引領開發,70%是投放到基層醫療,這是很大轉變,和以前只依賴於發達國家研發進口服務於中國市場不同。

Q:去年GE跟很多行業的公司合作,包括3D列印公司、AI公司、英偉達等,GE在數字醫療方面如何挑選合作夥伴?

段小纓:以前GE創新很多是靠自身研發,大家可以看到無論是X光機、飛機引擎,都是我們GE工程師自己研發。但是一旦到物聯網領域,甚至到了今天我們所看到要解決一些重疾難題,我們更加關注生態圈創新。也就是說對於數字醫療,整個範圍是很廣,最初從病人開始到篩查、診斷、治療、製藥、監測、養老院,如何在家裡享受健康服務。

我們數字醫療是以資產為核心,不管影像設備、臨床,還是生物製藥設備,我們要推動在整個產業鏈當中採集數據,如何能夠轉化成幫助醫院提升績效資產管理,幫助重疾實現精準診斷,幫助醫院實現能力提升。

要實現這個目標,生態圈離不開跟其他夥伴的合作,所以選擇合作夥伴很重要的在於是不是互補,我們提供解決方案的時候,對於客戶來講,他不是只看其中一段,希望是整體解決方案,這是很重要在生態圈當中大家扮演什麼角色。

第二,關注特別是大數據領域落地,我們需要尋求本土一些合作夥伴,比如我們跟中國電信達成戰略合作夥伴,他們有本地的資料庫和雲,GE沒有必要再去投了,完全是戰略合作形式。

Q:每家公司都把數字化和大數據作為拿出來的牌子,GE作為其中一家,是靠什麼做差異化競爭?

於婧:其實在結合品質效率上面,對於不同醫院的需求是不一樣。數字醫療解決方案能夠幫助我們更好打造不同的差異化模式。

大醫院更多是病人量大、人滿為患,需求更多是減少設備宕機時間,同時希望更好了解設備運營人、財、物整體一些大數據分析。對於基層醫院,他們希望能力建設提升,包括遠程監測運營效率。對這些醫院來說不變是對品質和效率追求,設備運營和臨床結合,我們整個模式是符合這個方向。

對不同醫院打造服務模式差異點在於,結合大醫院更多是大數據分析,以及整個醫院全生命周期多台千萬級別醫院整體管理水平,包括全生命周期,保養、報廢、預警等等這些整體體系建設。

對於基層醫院更多是數據設備之間連接,通過遠程保養維護提升效率,因為很多基層醫院分布在偏遠地區,維修人要舟車勞頓,一個星期才能到現場,新疆很多一些醫院,其實我們遠程就能夠幫助他實時監控醫院情況,有很多問題不用在醫院發生,就可以給他做好足夠保養,通知醫院給你做這樣的維護,對基層醫院這是因地制宜給予幫助。

Q:GE醫療在全球範圍內推進數字化轉型,這個過程當中GE遇到最大挑戰是什麼?未來數字醫療服務模式是什麼?

段小纓:數字化推進過程當中,最大的挑戰不在於技術本身,最難有兩點:一個是商業模式,還有一個是人們習慣的傳統使用方式和觀念改變。後面一個比較容易理解,從來沒有用過手機,第一次要用手機肯定有一個習慣改變。同樣行業工業領域當中,有很多是流程再造,流程再造實現很多使用習慣和新的改變。推廣數字化過程當中,不是把數字化解決方案放下去就自然而然形成,要對流程本身做一個再造。

對於商業模式,雲心電概念就是GE商業模式的突破。對於雲心電我們要實現目的是如何讓病人能夠在鄉鎮衛生院就能夠做檢查,同時享受三甲醫院醫生診斷,不用出門。這裡面涉及很多商業模式,包括付費標準、付費分成、體制內、體制外哪些醫院進、哪些醫院出,解決方案本身是可以實現,但是我覺得商業模式本身還是有很多門檻需要突破。


談人工智慧

Q:AI新技術會對醫療產生怎樣的推動力?

段小纓:AI人工智慧本身其實好像是很酷的詞,但是如果把它講簡單就是大數據演算法,關鍵是如何能夠讓他產生有價值的一些見解,幫助今天醫療領域當中實現今天實現不了的問題,關鍵是看今天解決什麼問題。

再來談AI能夠如何推動這些事情。大家知道今天中國醫療體系所面臨挑戰,其實相比五年前又多元化了。第一,過去七八年,醫改在基層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更多是在硬體層面。今天優質醫生資源相對來講還是集中在大醫院、大城市,這樣就造成優質資源事實上還是分布不均勻。這樣結果是大醫院還是人滿為患,因為病人看病不是看設備,是看醫生還是跑到大城市,大醫院人滿為患,對他來講如何提升產出,如何減少病人等待時間,能夠看更多病人。對於基層醫院來講,今天問題更多是說沒有人去,沒有人去根本原因是醫生資源能力提升,所以這是兩個不同問題,這是第一個挑戰。

第二,對於中國來講,大家最近看到,不管是「健康中國2030」,國務院改組以後,衛計委變成衛建委,一個詞的改變事實上定位未來中國醫療由過往從疾病治療為中心轉向預防和健康管理為中心,是與中國今天人口老齡化趨勢,以及由於城鎮化帶來人們生活習慣改變而產生更多重疾直接相關的。

譬如,為什麼雲心電是首推AI,就是因為心血管在今天有2億9千萬人口,這是過去幾年翻了一倍。對於心血管當中特別是心梗,你要及時精準檢測出,有的時候沒有徵兆,及時檢測出最佳黃金治療時間只有1.5小時。對於國家來講,你檢測出或許已經晚了,你如何篩查找出高危人群,去監測,讓他們及時得到治療這是關鍵。第二個很大挑戰是重疾不僅僅心血管,中東每年癌症就有430萬癌症新發病例。

第三,醫療挑戰變化跟過去不同,隨著中國中產階級增加,隨著國家不斷在醫療領域投入,事實上今天中國對醫療需求是非常多元化。

這三個很重要問題,醫療領域面臨資源分配不均衡,重疾快速發展,對於不同層次多元化需求事實上今天醫療體系創新和醫院或者是服務提升,不僅僅是在原先基礎上,大數據能夠推動很多作為轉型重要推手。

醫院資產管理也是一樣的,今天雲資產管家落地一百多家醫院,短短几個月資產雲管家已經管理八萬多台設備,設備價值88億人民幣,如果效率能夠提升1%,就能獲得約8000萬的經濟價值,那麼中國有兩萬家公立醫院,所有醫院都算起來9萬多家,這對社會生產力效率提升是很大的。同時對病人來講就少排隊,不用在那邊等四小時,所以我覺得這個是沒有大數據,我覺得原先模式很難有這樣的突破式改變。

Q:現在醫療AI或者是數字化醫療很重要落地一個瓶頸在於醫療數據,GE有很多設備,產生很多醫療數據,臨床數據,GE未來能不能幫助醫院做一些數據管理或者是質量控制?

於婧: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我們這次推出幾款不僅僅資產本身,同時把設備和臨床相結合新的解決方案和應用。這裡面有幾點,一個是叫做序列管理,醫院所有序列從機器參數最後輸出是影像數據,在參數設置以及管理以及優化當中,怎麼能夠提供更好一些解決方案,這些我們是今天下午有很多專家,包括相應一些使用者,包括醫院來進行探討。

這個如果能夠在中國落地,他在對於臨床整體機器設置,服務於臨床不同應用會起很大幫助。機器上面如何看掃查時間,提升運營效果,什麼時間是空檔期,什麼時期是運營期,設備運轉率怎麼樣,幫助醫院在臨床運營上怎麼樣增加病人掃查量,幫助臨床醫生更好提升效率。怎麼樣把設備機器數據和臨床應用相結合,這是下一步推進的方向,這次也有一些實際案例。

段小纓:事實上最大一個挑戰還是在於數據本身,這一步我覺得任何一個行業都避免不了,也有一個過程。今天我們談聚焦醫療領域,要實現數字醫療首先要互聯互通,其次數據採集和標準化,這個基礎上你才能夠通過有價值應用去實現輔助決策,提高生產效率。

GE集團層面也在開發大數據平台,就是PredixTM工業平台。手機裡面有兩個平台蘋果和安卓,但是他們有很多不同應用,通過平台本身就能夠對於數字標準,採集能夠起到這樣的平台,不管什麼應用。GE本身我們做了四五年,我們在個過程當中,也在尋求如何落地中國方式,前面談到中國電信也是我們很重要合作夥伴。對於前面談互聯互通還有數據採集和標準化,這個領域不會是GE最重要、我們會投資的領域,但這是必須要走的一步,所以我們會不斷尋求合作夥伴一起做這個事情。(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付夢雯)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上汽大通智能選配器「蜘蛛智選」的開發故事:三個月一次大升級,小迭代天天有
《未來公司》:Uber連續虧損,卻是全球市值最高的獨角獸公司?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