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荔浦鵝翎寺,桂林佛教的另一處高地

荔浦鵝翎寺,桂林佛教的另一處高地

荔浦鵝翎寺,桂林佛教的另一處高地

筆者近日在朋友的陪同下,探訪了仰慕已久的佛教高地荔浦鵝翎寺。

到達鵝翎寺時,正好雨停,雨後山寺,雲霧繚繞,寺院隱若,青山掩羞,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呈現在我的面前,讓我對鵝翎寺有了一種更渴望解密的感覺。

鵝翎寺原名「壽福寺」,始建於唐高宗年間,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不僅神奇靈驗,而且傳說優美。相傳在唐朝時候,有一雲遊僧化緣來到荔浦,宿下蘇廟,一夜夢見群鶴落在鯉魚塘一帶山峰,醒來認為是神兆。翌日,便在鯉魚塘一帶尋找蹤跡,發現天然岩洞一座,又拾得鵝毛數根,岩中又有天鵝樣的鐘乳石,伸頸下落之勢,認為是天意。於是在洞中建寺塑神,取名「壽福寺」。北宋初年,即公元960年,更名為「鵝翎岩」,後又改名「鵝翎寺」。

據岩壁字碑和民國三年《荔浦縣誌》記載:「鵝翎岩,(南七里),岩有兩層,高百丈,第一層有石狀如鵝,孔中滴水如乳」。洞中冬暖夏涼,洞內左右兩洞相隔,怪石嶙峋,奇巧無比。左洞幽深狹長,形似龍跡,龍鱗清晰可見。從龍口往前眺望,遠處正對一座渾圓的青山,宛若龍珠。洞口上方刻有「龍洞」二字,又稱「小龍岩「。洞口倆側壁上刻有一幅對聯:「松鱗變化身成玉,石骨開張頷有珠」。後洞有聯云:「洪洪福福地,空空洞洞天」,道出鵝翎岩之奇巧,前人撰聯贊其「入寺始知山竅妙,登峰便見小城雄」;「宛轉通幽處,玲瓏得曠觀。」右洞通暢寬闊,岩口右上方有鐘乳石如鵝,呈自高空下落狀,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鵝嘴常有滴水,飲之清涼甘甜,通身舒暢。岩壁頂有一寬石路從石鵝處往內延伸,石呈玉色,晶瑩閃亮。約至尾處,石壁有一小雞蛋大的孔,幽深莫測,謂之「出米洞」。相傳此洞原來只有米粒般大的孔,能出米,每餐按在寺中開飯之人數多少而出,人少少出,人多多出,不多不少,剛好夠吃。後來有個貪心的人,用鑿子把洞鑿寬,想讓它多出米,結果反而不出米了。人們都說那是鵝屁股,這一鑿,把鵝鑿死了,哪裡還會出米。後人有詩云:「奇洞米來養眾僧,按人多少總分明。貪人鑿洞米終止,憾事傳說尚未停」,又云:「神奇米洞眾相傳,古迹留存若許年。奉勸世人須警醒,貪婪欲壑最難填」。此層也即是最上層,洞內供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三聖,此洞取名三寶殿。左邊的龍洞供奉達摩祖師、六祖惠能大師、百丈禪師三尊禪宗祖師。從此殿順石階往下,也就是第二層,為鵝翎岩中最大的洞,名觀音殿,整體呈「凸」形。前部份為大廳,在兩端處分別供奉著地藏菩薩和濟公和尚。從廳中拾台階而上,經過一處寬闊的長廊,內供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十八羅漢。大殿莊嚴肅穆,渾然天成。晨鐘暮鼓在此傳響,寺院常住大眾每日在此早晚課誦,禮佛誦經,祈願世界和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法輪常轉、正法久住!

鵝翎寺不僅風光秀美,且民間傳說極具神秘色彩。據民國三年《荔浦縣誌》記載:宋紹興三十年(公元1162年)夏天大旱,禾苗枯死,村民在岩內築台祈雨。始時,紅日炎炎,熱風襲人,待燒香祈禱時,突然大岩頂雷聲大震,頃刻間岩前降大雨,繼而遍及縣內。莊稼得救,民感應禱,遂依岩築寺廟,謂鵝翎寺,內塑雷、電、風、雨四神以祀之。在鵝翎寺築台祈雨的這類碑記還不只是記載宋朝年間,清朝年間也有記載,都能所求遂意。

還有鵝翎寺岩刻,碑記甚多,字體有篆有隸,有行有楷,詩題大者高達1米、寬2米。共有自宋至明清摩崖石刻19處,最早當推宋令甘叔同之五言詩:「鵝翎多爽塏,洞口最玲瓏。隱隱霜翎起,涓涓石乳鍾。有神孚應禱,無衲寄行蹤。反覆登哦詠,人居翠靄中。」還有明榮大章的《同修荔二縣令游鵞翎岩》等。

走完整個鵝翎寺,感覺她的厚重佛教文化陣陣向筆者襲來,真不失為桂林佛教的另一處高地。

為何這樣說:誠如「山不在高,有佛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一樣。其一傳說唐代高僧六祖惠能大師曾經來過昔日的「福壽寺」(現在的鵝翎禪寺)隱身潛修,大師德高望重,積善修行,深得唐代武則天皇帝讚賞。其圓寂後,舍利肉身至今仍完好保存在廣東南華寺供信眾敬仰朝拜;其二,鵝翎寺在三寶殿供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三聖;在龍洞供奉達摩祖師、六祖惠能大師、百丈禪師三尊禪宗祖師;在觀音殿供奉著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十八羅漢,佛門諸佛,應有盡有;其三,摩崖岩刻讓鵝翎寺文化得到進一步升華。

正如鵝翎寺中一幅對聯寫的,上聯:自在觀,觀自在,無人在,無我在,此時自家安在,知所在,自然自在;下聯:如來佛,佛如來,有將來,有未來,究這生如何得來,已過來,如見如來。

因此,荔浦鵝翎寺,是桂林佛教的另一處高地,她必將佛教文化發揚光大。

2018年4月15日於艾墨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艾墨軒 的精彩文章:

明清兩大才子的異曲同工之妙

TAG:艾墨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