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大灣區怎麼走?大灣區上半年規划出台!
規劃的首要功能——打造一個深度解決港澳問題的重要平台,維持港澳的長期繁榮穩定,推動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是大灣區規劃的基礎功能。
助推中國變成世界經濟體系的引領者
2018全球治理高層政策論壇暨2018「一帶一路」金融投資論壇在廣州舉辦。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產業規劃部部長、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戰略研究課題組組長王福強接受了廣州日報記者的專訪。從2016年6月起,王福強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戰略研究課題組組長,具體負責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戰略的研究工作,並深度參與了國家發改委正在牽頭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的編製工作。
規劃首要體現大灣區的制度功能
王福強向記者透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目前正在走內部程序,預計今年上半年就將公布實施。從頂層設計的邏輯來說,首先,要明確規劃的首要功能——打造一個深度解決港澳問題的重要平台,維持港澳的長期繁榮穩定,推動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是大灣區規劃的基礎功能。其次,從社會層面看,其重要功能是實現大灣區的可持續發展。大灣區內部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非常突出,生態環保壓力很大,民生需求多元。打造一個平台,推動灣區發展充分體現公平、效率、正義,實現綠色發展,是第二位的制度功能。第三個層面,才是經濟層面的功能。因為大灣區規劃的重點,是各個城市單元單靠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自身發展的問題,由自己的經濟社會規劃(如各自的「十三五」規劃等)來落實。共性的問題,制約合作的問題,才是規劃的重點。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產業規劃部部長、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戰略研究課題組組長王福強
科創中心建設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功能
同時,王福強還透露,粵港澳大灣區下一步的建設重點是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是大灣區規劃的重要內容。當前,大灣區特別是廣深港澳創新走廊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和勢能。規劃里又對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在科創方面加強協作,形成整體合力提出了具體要求。特別是謀划了許多重大的科技創新平台。將來也會依託這些平台創設一些機制,例如針對科技資源的一些自由貿易政策,從而集聚全球高端創新資源。相信規劃公布後,國家會特別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優先出台支持科技創新合作方面的政策措施。目前,該走廊已經布局了很多未來產業。隨著這種產業與技術的深度融合,在未來的產業變革中,大灣區一定會湧現出新業態、新模式,從而引領世界產業創新的潮流。我樂觀地預計,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或將助推中國從全球經濟體系的參與者,實現全球經濟體系的引領者的轉變。
廣州在大灣區中應該承擔引領性作用
而在談及廣州應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發揮怎樣的作用時,王福強回應稱:「廣州有自身的突出優勢,廣州是千年古都,有商貿傳統,它的開放度和國際營銷網路都非常發達,有國際級的航空、航運樞紐,正在建設樞紐型網路城市。它的教育資源、醫療資源、公共服務水平,在大灣區內都是具有明確優勢的。特別重要的是,它有廣闊的物理空間,可以騰挪轉移。近年來,廣東在產業結構升級方面也下了大力氣,形成了平板顯示、人工智慧等若干新的增長點,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方面都有很好的發展。在國際化方面,廣州近期更是頻頻發力,承辦了《財富》全球論壇、全球治理高層政策論壇等高端會議,國際知名度持續攀高。綜合來看,廣州在大灣區中應該承擔引領性作用,這既是廣州的責任,也是廣州的擔當。」
廣東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理事長李志堅
廣州可以順勢而上,借力眾多高校集聚的優勢,形成「產-學-研-用」的機制,與市場「無縫鏈接」,在人工智慧等關鍵領域搶佔市場制高點。
廣州營商環境持續改善 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廣州可以把開放的能級提高
廣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城市,李志堅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內部交通已不成問題,但隨著城市融合不斷加快,越來越多人可能選擇在A城市工作、B城市生活。新的工作生活方式對粵港澳大灣區的進一步融合提出了要求。其突破點在於營造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需要地方政府打破壁壘,政策之間可以互認互通。
作為中國通往世界的「南大門」,廣州如今正在加速對外開放和創新發展的步伐,李志堅建議,廣州可以把開放的水平、能級進一步提高。還要加強內部開放,打破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生產要素壁壘,降低人才、資金、資源等要素流動成本,促進創新要素流動更加通暢。
比如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創新,可以延伸到人才、教育等更多領域,通過兩地高校共建高水平大學,整合灣區人才智慧,推動現代產業體系轉型升級。而廣州具有高校集中、人才集聚、國家重點研究實驗室眾多等優勢,可以進一步推動產業轉型。
要把創新文化滲透到骨子裡
「創新文化要滲透到骨子裡。」李志堅說。創新不是「用鞭子來打出來的」,是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的主動更新,要積極營造社會創新氛圍。
以前,港澳地區和珠三角之間形成「前店後廠」的傳統模式,隨著創新時代的來臨,這種模式正在轉變,珠三角的科技創新氛圍越來越濃厚。廣州可以順勢而上,借力眾多高校集聚的優勢,形成「產-學-研-用」的機制,與市場「無縫鏈接」,在人工智慧等關鍵領域搶佔市場制高點。
李志堅注意到,廣州的創新文化很好的體現就是,越來越多的高端國際會議選址廣州,會展經濟煥然一新。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國力不斷增強,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廣州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
當今世界,峰會經濟正當時。李志堅建議廣州可進一步創新會展經濟,培育出在組織會議方面的行業獨角獸。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
「一帶一路」正進入到務實的推進階段,需要推進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合作、能源資源合作等,這些領域都需要大規模的融資。
促進「一帶一路」融資可持續發展
「怎麼更好地通過金融創新推動『一帶一路』的建設,這是今後一個時期都會面臨的重大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在發言中表示,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五周年,「一帶一路」正進入到務實的推進階段,需要推進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合作、能源資源合作等,這些領域都需要大規模的融資。
他說,就基礎設施而言,存在巨大資金缺口。而「一帶一路」沿線經濟體主要是發展中國家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這些經濟體的經濟實力和融資能力相對薄弱,負債率也很高,這導致現在正進入一個償債的高峰。如何更好地推動金融創新以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值得探討。
「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機遇與挑戰並存
王一鳴強調,從目前情況看,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融資需求中最大的領域。同時,因為基礎設施投資周期較長,資金需求規模也較大。針對這一現象,他表示,傳統的國際金融機構,比如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可以提供一部分金融支持。然而,根據統計,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每年對亞洲地區的基礎設施融資大概是250億美元左右,這個跟實際需求差得非常遠。
王一鳴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牽頭髮起成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立了「一帶一路」和專門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絲路基金,並且參與建設金磚國家的新開發銀行,共同為「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融資支持,「它是原有國際金融組織的一個重要補充,也標誌著亞洲區域性支持型金融體系的興起。」
不過,「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融資方面仍然面臨很多挑戰。他表示,「一帶一路」很多項目是帶准公共性的,營利能力相對比較低,而資金回收時間比較長,導致了項目缺乏可持續的營利模式,「怎麼處理好這種項目的特性,更好地吸引市場主體參與,這個需要金融上的創新。」除此之外,他強調,「一帶一路」項目也面臨很多制度的障礙,包括法律制度、貨幣、市場准入制度在內都有很大的差異性,這個也給投融資帶來很多挑戰。
建議培育區域性的國際融資機制
「下一步,建議培育區域性的國際融資機制,建立一個共同的資金市場和統一的信用體系,實現對項目動態的信用評估,降低投資的風險,並建立一個綠色的國際融資機制。」王一鳴提出建議。他強調,應該更多地激發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引入私人資本來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創新投融資方式。
增強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王一鳴表示,「一帶一路」中大多數國家的主權信用評級比較低,項目投資風險也比較大,所以金融機構在參與時,一方面應該增大對風險的忍耐性,另一方面也要強化風險管控能力建設,這也是讓「一帶一路」融資可持續的重要的條件。
來源:廣州日報
熱文推薦
TAG:廣州房價點評網 |